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

bookmark

十一月已經入了冬,南方的天氣盡管不如北方酷寒,可是湖廣和安徽一帶已經下了好幾天的雪,白茫茫的大地上顯得寂靜無聲。

一隻長長的隊伍正在官道逶迤前行,前後延綿數十里,人數幾乎不可數,這正是康熙的親征大軍,而目的地則是二百里以外的六安。

清軍士卒們穿着的衣服十分單薄,特別是綠營兵,平時的待遇原本就比較差,冬衣也沒有配齊,大多數人都是穿着一身號褂,在寒風中哆哆嗦嗦地前進着。至於京營八旗則要好上許多,他們身上穿的棉甲,裡面還有加厚的棉衣,精神看上去倒也還不錯。

除了棉衣短缺以外,這一支軍隊最大的問題便是士氣無比低落,原本他們都是從北方來到南方,一路上也算是吃盡了苦頭,然而到了湖廣之後,又是久攻義陽三關不克,反而損兵折將二萬餘人,這下子算是把清軍的士氣給打沒了。

正因爲如此,康熙在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選擇放棄,隨後便向安徽方向轉移,就連大雪天也不顧,可是這樣一來,卻讓不少士卒心裡起了怨言。

“咳咳,二牛,這前面的路俺怕是走不動了......”

老陳頭今年都快五十了,原本只想在綠營裡混口飯吃,養活一家老小也就夠了,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南方起了楚逆,在山東巡撫兼提督李樹德的率領下,一路從山東走到河南,然後又走到了湖北,如今眼看着要去安徽,心裡便有了些許怨言。

一旁的二牛高大的個子,臉上紅彤彤的,也不知道是凍得還是一路行軍熱的,他一邊走着一邊哈着氣,嘴裡唸叨着:“陳叔,你還是少說些話吧....這讓上官聽見了,俺們都得掉腦袋,這可不是好玩的哩。”

老陳頭聳了聳肩膀上的雪,望着前面一望無際的道路,膽子都彷彿比平時大了許多,他望了望四周,發現大傢伙正在埋頭趕路,無人注意這邊的動靜,便湊到二牛旁邊神秘兮兮道:“二牛,俺聽人說起過,東面打了大敗仗,好多穿官衣的都回不來了哩,俺們去東面這不是送死麼?”

二牛神色便有些緊張,“叔,你胡說啥哩,這話可不能亂說,叔你這是動搖軍心,要被砍腦殼哩,可再不敢亂說哩。”

“咳,就你個傻牛啥都不知道,這消息現如今在軍裡可都傳遍了,大傢伙心裡都清楚哩,就連上面的大人,也都說過這種話哩。俺還不是因爲帶着你出來從的軍,你現如今連個媳婦都沒有,要是在這裡沒了,我回去咋跟你爹孃交代?”

老陳頭一臉苦口婆心,他拉過二牛,細細吩咐道:“二牛,你就聽俺的,一旦咱們找到合適的機會就立馬開溜,本來俺們出來當兵就是混口飯吃,犯不上給皇帝老兒賣命。若是跑不脫,你就看俺的顏色行事,一旦上了戰場,咱就得學會裝死!”

二牛臉上便有些猶豫,畢竟是剛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心裡便多了幾分害怕,連忙望向四周的清軍,發現大家都在埋頭趕路,心裡這才送了一口氣。

“叔,俺聽你的,只是真要到了戰場上,俺也擔心到時候說不準便遇到了什麼,怕是不太好裝死....”

老陳頭嘿嘿一笑,輕聲道:“俺好歹也算是吃了許多年的當兵飯,這打仗俺不會,可是裝死俺還是行的,你就等着看俺的神色吧.....”

還未說完的時候,老陳頭髮現有些綠營士卒走近了過來,便立馬收了嘴,只是這天上的雪下得越來越大了,不由得打了一個哆嗦,隨後便緊緊裹着身上的號褂向前一步一挪.....

大軍行進途中並不會一直趕路,隨着風雪越來越大,清軍終於停止了腳步,選擇在沿途的一個名叫開順鎮的地方駐紮了下來,暫時抵擋風寒。

開順鎮的規模很小,因此也容納不了多少人,特別是皇帝的御駕至此,也只能委屈當地的鎮民,全部都被清軍趕到了鎮外,只是這寒冬天氣裡,鎮民們沒了住所,也沒有多少衣服,卻是一個個都被凍得臉色發紫,臉上卻不敢帶出絲毫的怨恨。

皇帝來了!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啊!等到平叛之後,他們開順鎮的所有人也都會受到嘉獎,因此暫時的委屈,那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一名清軍小吏望着被凍得瑟瑟發抖的鎮民們侃侃而談,說歸這麼說,可他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這些鎮民能得什麼好處,跟他沒有絲毫的關係,但是能夠把這件事處理的乾淨漂亮,別礙了皇帝的眼,那就是大功一件。當然也有人心裡會覺得憤懣,可是望着四周持着刀槍的清軍們,卻不敢表現出分毫來。

康熙皇帝的御駕直接到了鎮內最高大奢華的一處宅子,其實也就是一出三進的小院子,可是在當下卻顯得十分珍貴,畢竟連尚書和侍郎們也只能委屈一下,一同擠在其他的小院子裡,數百名清廷的達官貴人們佔據了鎮裡的所有宅子。

至於外面的十萬大軍,則依然是沿着官道一路安營紮寨,大夥擠在了一塊,圍着火取暖,不時有人小聲咒罵幾句老天爺。

“衡臣啊,這一路走來,可有新的詩作問世?”

在開順鎮裡的一處院落中,一名老者正笑眯眯望着張廷玉,輕聲問道。

張廷玉將身上的厚重大氅脫了下來,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水,苦笑道:“抑光兄何須取笑於我?這一路上見到的盡是倒殍,哪裡來的心思?”

這位抑光兄也算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大名喚作田文鏡,隸籍漢軍正藍旗,如今位居內閣侍讀學士,雖然比不上張廷玉年輕早發,可也算得上前程似錦。

二人在出身和經歷上都大爲不同,張廷玉出身官宦世家,乃張學士張英次子,從小便飽讀詩書,二十九歲便考中進士,授爲翰林院庶吉士,之後更是一路都是做的清貴官,從翰林院檢討到入值南書房,可謂是步步生蓮。

至於田文鏡則不同,他的經歷相對坎坷許多,年輕的時候沒有走正途考進士,僅僅只是以一個監生的身份進入官場,做了一個捧着卵子過河的縣丞,不過他能力十分出衆,後來被提拔成了知縣,可這個知縣一直做了二十二年,熬到了四十多歲才升到了直隸易州知州。

因此田文鏡更多的經歷是出自於庶務,在此次出征前,二人也只是偶有相識,並不算好友,可是在征程路上,二人相談甚歡,倒也算是個朋友。

聽到張廷玉這番話,田文鏡只是微微笑了笑,以他的經歷對於這種情況實在是再瞭解不過,低聲道:“衡臣,此話可不敢隨意妄言。”

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十二章 問責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十二章 問責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