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

bookmark

正因爲如此,對於清廷的打擊就不能只圍繞綠營展開,否則打敗再多綠營,也無法對清廷產生實質性的威脅,要下手自然只能對八旗下手,才能清廷感覺到痛楚。

寧渝用手指點了點魯共山,“這上面的兩萬綠營,基本可以斷定是誘餌,我們無需理會。”接着又點向了孔城,“目前孔城的情況如何?”

石薛撓了撓頭,頗爲苦惱,“自從康熙進了孔城,就一直在嚴查情報,我派出去的軍情探子和寧羅遠派出去的影子,都沒有什麼結果。只知道那裡的八旗兵不會少,軍力構成不是很清楚。”

寧羅遠是如今影子的執掌人,自從分家以後,便漸漸淡出了軍事情報領域,只是專心負責對外的其他情報蒐集分析,還有就是暗殺活動,不過平時並沒有一起隨軍,而是常駐武昌,以此給楚王府提供情報信息。

這讓寧渝心裡有些不爽,孔城的清軍沒能確定下來,也就意味着沒能掌握清軍的主力動向,特別在當下這種情況時,如果貿然接戰,這支清軍主力很有可能會隨時殺出來,到時候造成的後果難以預料。

李紱擺擺手,苦笑道:“八旗內的編制原本就十分複雜,尋常人弄不清楚也實屬正常,倒也不必過於爲難,我只問你,孔城內可曾有大批的馬軍?”

石薛連忙道:“根據消息情況,孔城沒有大批的馬軍,只是少許一些,其餘都是以步軍爲主,只是步軍所用的旗號混雜不堪,既有護軍營的,也有火器營的,還有前鋒營的,這些營的兵也分屬不同八旗,因此難以辨別具體數量。”

聽到這句話,寧渝心裡也就明白了,所謂的馬軍,應該就是指驍騎營的兵,他們與步軍不同,縱然是分屬不同八旗,可是也都是集結在一起作戰,因此只要能找到馬軍的位置,那麼清軍的一些小算盤也就清楚了。

“除了馬軍以外,康熙手底下還有一隻軍隊需要重視,那就是火器營,可以說也是除了馬軍以外,對我們能產生最大威脅的力量了。”

寧渝感覺有些頭疼,到目前爲止,清軍的頭上還是蒙着一層紗,只能看到一層若隱若現的模樣,卻看不到究竟,這對於即將來到的決戰是極爲不利的。

石薛遲疑道:“八旗火器營的編制亦十分複雜,目前還沒有徹底弄清楚,不過根據多方消息證實,康熙手底下的八旗火器營,大概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更具體的還在查驗,至於還有不到一萬人的綠營火器營,也都在孔城。”

李紱在石薛說完後,卻是接過了話頭,“早年間在南書房當差的時候,有幸接觸過火器營的一些營造事務,對於火器營的編制也有些許瞭解,剩下的不妨老夫給大都督說說。”

“還請李先生賜教。”寧渝現如今是真的感覺,自家老師崔萬採能籠絡到李紱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太賺了,畢竟像李紱這樣在康熙身邊待過的核心大臣,可沒幾個,更不可能來投奔復漢軍,如今在滿清內部事務上,李紱的作用實在是非常關鍵。

李紱呵呵一笑,隨後站起身子道:“說起來八旗內軍制那是屬於核心機密,等閒人也看不到,老夫也是機緣巧合之下,纔對八旗火器營有一定的瞭解。”

“早年間清軍入關的時候,八旗還沒專門設立火器營,後來在清廷平定三藩之亂時,漢軍火器營戰功卓著,因此在康熙二十二年時,便專門設立了八旗漢軍火器營,下屬漢軍驍騎火器營與漢軍鳥槍營,選拔了精通火器的孔有德、耿仲明舊屬,堪稱一時之盛。”

“後來到了康熙三十年的時候,康熙君臣認爲漢人掌握太強的火器實屬不利,遂撤掉了八旗漢軍火器營。後來噶爾丹在西北興起之後,對火器的力量又重新重視了起來,可是這次康熙並沒有恢復漢軍火器營,而是專門選八旗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另組爲滿蒙火器營。”

李紱想着往事,心裡也是不勝唏噓,道:“滿蒙火器營主要分爲鳥槍護軍與炮甲兩種,額定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鳥槍護軍六人,炮甲一人,分內外二營操演,在城內的爲內火器營,分槍、炮兩營。在城外的爲外火器營,專習鳥槍,總人數在八千人左右。”

寧渝聽到這裡,感覺原先打綠營的時候還好,想要弄清楚上下脈絡很容易,且不說有大量的綠營降兵降將,就連他們寧家自己就是綠營出身,裡面的那些彎彎繞繞都能很快弄清楚。

可是八旗就不一樣了,特別是京營八旗,之前沒有正兒八經打過,對其軍制也相當的陌生,所謂的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本來就一大串,再加上這些營又不是固定的編制,而是分到了滿蒙漢三個八旗當中,八旗裡又有皇帝直屬內三旗包衣,混在一起別說他們了,就連八旗自己很多人都鬧不清楚。

衆人商議來商議去,卻發現光是八旗的軍制都複雜無比,也就是基本確定了孔城至少有兩萬人以上的火器部隊,然後還有一萬到兩萬的馬軍不在孔城,還不知道躲在什麼地方,準備着給復漢軍致命一擊。

正在衆人愁眉苦臉之際,一名軍情處的軍官快步走了進來,遞給了石薛一張紙條,石薛看了一眼,臉色頓時一變,眼睛裡帶着一絲興奮。

“大都督,往黃家鋪方向派去的探子,在距離黃家鋪不到十里的地方,被清軍截殺,二十人的哨探被殺十九人,僅剩一人重傷而歸。”

哨探被殺?在座衆人不約而同都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這個時候派往黃家鋪的探子原本就是常規的哨探,這樣的哨探復漢軍已經派出去了數十隊,可是唯獨黃家鋪的哨探被截殺,充分說明了一點,清軍在黃家集有動作,而且還是大動作。

寧渝臉色微微凝重,他站在輿圖前,望着黃家鋪一帶,心裡的疑惑卻是逐漸解開,看來那支驍騎營,應該已經找到了。

一枚黑色的旗子被插在了黃家集上,一切似乎都要落定塵埃。

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十二章 問責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