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

bookmark

寧渝下朝的第一件事,並非去尋找自己的那倆老婆,而是直接奔向了仁壽宮,自家老父寧忠源和寧夫人,現在便以太上皇和太后的身份居住在那裡。

走進仁壽宮時,寧渝卻見到寧忠源正拉着呂毅中在下棋,當下心裡便有些好笑,這倆人說起來一個是太上皇,一個是江南文宗,可是這棋藝水平卻不相伯仲,都是臭棋簍子的水平,因此倒也殺得興高采烈。

只是寧渝笑過之後,心裡多少也有幾分感慨,雖說自己笑話他們,可是這當上了皇帝之後,無形當中自己也被困在了這個殼子當中,有很多事情便已經不能隨便親力親爲——比如再次帶兵打仗......

見到寧渝過來,呂毅中連忙起身想要跪下行禮,無論怎麼說,眼前的這個年輕人都是皇帝,更是一個在江南掀起血雨腥風的君王。

寧渝卻是扶起正欲跪下的呂毅中,低聲道:“呂先生何須大禮?如今登基時辰已過,所有人都無需再行大禮。”

“怎麼樣,這當皇帝的感覺如何?”寧忠源扔下了一顆黑色棋子,望着一臉複雜的寧渝,臉上浮現出幾分笑意,只是怎麼看怎麼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模樣。

寧渝感慨道:“沒當皇帝的時候還不覺得,可是真當了皇帝后,兒臣的心裡便只剩下了八個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說得好啊!”

寧忠源哈哈大笑起來,“爲父沒有什麼可以教你的,但是近日卻偶有所得,便跟你說一說罷。”

瞧見寧家父子擺開了傳授當皇帝的架勢後,呂毅中心裡便有些不妙,他連忙行禮道:“啓稟太上皇,啓稟皇上,老朽這便先行退下了。”

寧忠源輕輕擺手,“呂先生不必先走,這件事說起來與你也頗有關係,因此大可留下來聽聽,看看朕這番話說得對與不對。”

“謹受教。”

寧忠源站起身子,從懷裡掏出來一枚銅錢,還有一把小米出來,就這麼灑在了桌子上,然後一臉嚴肅地望着寧渝,不發一言。

寧渝嘆口氣,他如何不明白自家老父樸素而實在的想法,只是這二者想要做起來又何其難也.......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父皇的意思,我如今卻是明白了。”

寧忠源哈哈大笑,“你永遠要記住一點,治理天下沒有那麼多的大道理可以講,老百姓不認那些大道理,他們只認手裡的銅板還有這能吃下去的小米,這些東西是他們的命,所以只要你不把百姓手裡最後一塊銅板最後一把小米奪走,這天下就不會亂起來。反之若是你這麼做了,那麼任誰來也救不了咱們寧家的天下。”

前明之失,不僅是清廷一直以來的學習對象,也是如今大楚的一個借鑑模板,寧忠源的這番話,其實無非就是將那些弊端都總結出來了,不能把底層的百姓逼得他們吃不起飯的地步,否則反抗將會無處不在。

呂毅中亦是感嘆了一聲,“若是大明的皇帝能夠一直理解這個道理,大明不會亡,若是康熙能明白這個道理,眼下的天下也不會亂。”

寧忠源又是滿懷深意道:“當了皇帝了,不能一直待在宮裡,多出去走走,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若是尋常的皇帝,恐怕這一生都會侷限在小小的紫禁城當中,可是對於寧渝而言,他偏偏不會只在乎這一小小的天地,而只有更大的世界,才能讓他保持清醒的狀態。

忙過了數日之後,寧渝心裡想着寧忠源說的那些話,當下便決定出去走一走,至少要聽聽百姓們的想法,不能做一個只待在宮廷內的皇帝。

於是寧渝便在侍女的服侍下,換上了一身便裝,頭上戴着一頂翼善冠,便在中廷禁衛的護送下,一路直接出了宮廷,來到了南京的大街頭。

寧四有些略略緊張,若是往日他根本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可是如今身份確確實實不一樣了,因此也不敢懈怠,一雙眼睛時時刻刻盯着附近的人羣,生怕從裡面蹦出來一個刺客來。

“咳,這咱們今日就跟往常一般無二即可,你還是像以前那樣喚我爲少爺罷了。”

寧渝嘿嘿一笑,卻是邁開了步子,在南京城的街頭上開始巡視着一切,自此登基大典結束後,南京城內的百姓便多了許多,大傢伙也都在歡慶,因此並沒有太多人第一時間散去,而是繼續滯留在南京城內。

說起來這南京城車水馬龍,看上去一派盛世繁華的模樣,可是在寧渝這個看慣後世大城市的人眼裡,也不過如此罷了,只是百姓們的日子,反倒是更讓寧渝比較好奇。

嚴格來說,大楚很多政策都是剛剛纔開始實施,因此大楚表面上的變化並不大,老百姓依然是一副面黃肌瘦的模樣,而身上的衣着依然是破破舊舊,可是也不代表完全沒有任何的變化,至少在南京的街頭處,販貨的小商販卻是多了不少。

遠遠望去,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流淌到南京城東九龍橋後便一分爲二,一股水順着城牆外側南行西流,成爲外秦淮河;一股穿過東水關西行入城,成了內秦淮河,而此時的內秦淮河上漂着幾艘綵船,想來便是這城內的煙花之地。

寧渝自然沒有興趣去尋花問柳,實際上他對於女色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實在是經過了後世陣仗的寧渝,看這個年代的女性,並不會產生多少心動,哪怕是崔姒和陳采薇,其本身的氣質亦遠超臉蛋,成爲讓寧渝更心動的存在。

實際上對於寧渝而言,更想知道的還是百姓們對於新的《欽定大楚憲法》的看法,這纔是寧渝出行的真正目的。

這個年代裡並沒有所謂的報紙和其他的傳播機構,百姓們想要知道一些朝廷的大事,除了口耳相傳之外,還有就是依靠城牆邊上的佈告,以及街頭巷尾的小茶館。

寧渝帶着衆人進了一家茶樓,剛剛坐定之後,點了一壺鐵觀音和幾分點心,還沒等開始吃呢,就聽到有人開始議論起來《欽定大楚憲法》的條條款款,倒也不是因爲正巧,而是這幾天議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偏偏朝廷也沒有任何禁止的意思,因此許多人都在討論着。

不過並沒有出乎寧渝意料,凡是讀書人,大體上都是覺得這《欽定大楚憲法》過於拔高了工商的地位,認爲這朝廷有些薄待了讀書人,而商賈們則是一副與有榮焉的意思,恨不得天天把《欽定大楚憲法》背下來。

對於尋常百姓們而言,他們一方面感嘆朝廷對小民是越來越好了,畢竟這田稅可是都收到了大戶的手裡,可是另一方面,也在犯着嘀咕,那就是將來會不會改變這些政策,若是到時候換了政策,怕又是百姓們受苦了。

對於這些人所說所言,寧渝也沒有絲毫的憤怒與得意,他只是靜靜地聽着,時不時用炭筆記下幾筆,一切都彷彿變得無聲無息,可是寧四卻漸漸發現,皇帝整個人似乎也在發生着變化,變得更加像一個皇帝了。

在頒佈《欽定大楚憲法》後,大楚也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欽定大楚民法》、《欽定大楚商法》還有《欽定大楚刑律》,以及重中之重的《欽定大楚稅賦》,其中的條款是正式將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當成了國策,被嚴格地在各地實施着。

其實這些法本身在《欽定大楚憲法》當中,是有一定的體現的,只是將這些條令給更加細化,變得更加通俗易懂,這對於小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因爲在過去的時候,法令其實並非是給百姓看的,而是給下面的小官小吏們看的,讓他們依法而行。

可以這麼說,在這個階段里民不知有法,更不會依法而行。德治在這種環境下,也就變得非常理所當然,可以說這個階段的縣太爺,幾乎是將刑獄大權給一把抓在手裡的,斷案也就成爲了縣太爺的必備功課,這其中固然有許多經典明斷,但是更多的則是糊塗斷案和利益往來。

寧渝心裡明白很多東西都是要一步步來,這個時候不易步子過大,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他並不會想着一步邁向法治,這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不過總的來說,百姓們對於朝廷的要求並不高,而大楚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是做得非常出色了,甚至是從那些讀書人的角度而言,朝廷都可以擔上一個“仁”字,因爲沒有哪個朝代,會如此地重視小民的利益,甚至是低到塵埃裡的賤民們,也徹底迎來了新的生活。

許多恢復了正常戶籍的賤民們,他們跪在了皇城根腳底下,也不去喧鬧什麼,只是靜靜地跪着,他們沒有怨氣要發,也沒有委屈要訴說,只有無盡的感動與希望。

這一幕並不算出奇,因爲除了他們,還有許多人也在對着皇城行大禮,無論《欽定大楚憲法》怎麼規定,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跪拜,來讓住在皇城裡面的達官貴人們知道,百姓是最容易感恩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小恩小惠,都會讓他們銘記。

寧渝望着眼前的這一幕,深深嘆了口氣,眼角微微有些紅。

“傳令政事堂,讓他們都來看看,看看這些百姓們,咱們大楚真的做的還遠遠不夠......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了片刻之後,一大隊穿着紅色官衣的政事堂官員們,從東華門涌出來,他們的到來瞬間驚訝到了那些百姓們,他們望着那些滿頭大汗的官員,卻是變得有些不知所措。

李紱望着穿着一身便衣的寧渝,卻是有些驚訝,低聲道:“皇上,爲何在此地......”

寧渝淡淡一笑,伸手指了指那些百姓們,然後回頭望了一眼官員們,輕聲道:“你們都跟我來,看看咱們的百姓,都是怎麼樣的一羣人。”

看看百姓是什麼人?李紱有些不太理解,而一旁的崔萬採卻彷彿感覺到了什麼,他只是望着寧渝的背影,撫須微笑了起來。

寧渝很快便帶着官員們走到了百姓面前,他高聲道:“百姓們,你們快起來吧......朕說過,我大楚無需跪禮......你們不用跪在朕的面前!”

下面的百姓看向了面前的這個年輕人,再看了一眼跟在後面的官員們,當下便有些將信將疑,他們卻沒有站起來,無論這個人是不是皇帝,跪着總是沒有錯的,當然除了繼續跪下之外,人羣中還齊齊高頌萬歲。

寧渝不顧身旁寧四的阻攔,親自上前幾步,扶起了跪在面前的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

“老人家,你們無需如此.....這是朕應該做的,若是朕做的不好,你們可以罵朕,可是不要跪,更無須跪。”

老者的臉上先是一片惶恐之色,卻是過了片刻後,又是涕淚橫流。

“皇上宅心仁厚,草民心裡豈能不知,可是正因爲如此,草民心裡纔會愧疚萬分,皇上還未曾從我們身上收入分文的賦稅,便給草民們一份天大的福壽,實在是無以回報啊......”

說起來,寧渝確確實實沒有從他們的身上收過一文錢的賦稅,甚至當初在攻下江寧後,對於這些賤民還多有關注,在登基之後更是第一時間就解除了他們的賤民身份,着實是有着再造之恩。

寧渝輕輕嘆口氣,他回頭望向那些官員們,“你們看了這一幕,不知心裡有何等感觸?朕相信,這天底下的百姓們一直都沒有變過,可是爲何前明覆滅,爲何清廷不得人心?便是因爲他們沒有真正去注意到百姓的想法!”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朕願意做虛心納諫的李世民,可是你們也得是時時心懷百姓的魏徵才行。”

寧渝在對官職改革的前夜裡,帶着衆臣一起上了這麼一課,自然是帶着很深的用意,他希望用今天的這麼一幕,給所有人傳達一個信息,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需要做到一副勤政愛民的樣子,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升官的機會,如果不愛護百姓,不管多高的能力,都不能做親民官。

或許寧渝的想法並不合時宜,甚至顯得有些幼稚,可是這畢竟是他最大的堅持,也是最開始的初衷。

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