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

江南之地,遠離朝堂,由此滋生的江湖組織可謂花樣百出,正應了江湖之遠這句話。各行各業在江南滋生之際,也誕生了許多幫派,甚至還有白蓮教摻雜其間,而漕幫便成爲了其中的代表勢力。

張廷玉之所以提到漕幫可以利用,便是其對於江南地下勢力認識的結果,因爲相對於其他的幫會而言,漕幫眼下確確實實陷入了生存的危機當中,甚至已經成爲了一個一點就着的炸藥桶,而這些都要從漕幫的源頭說起。

漕幫所存在的根源便是那條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自隋唐之時,朝廷便無比重視漕運的作用,爲此甚至不惜開挖運河,而後隋唐以降,大運河的漕運功能仍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像宋代各路轉運司,便也被稱爲是“漕司”,是地方三司之一,轉運使的職權被得到進一步加強。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特別是永樂年間,對蒙古用兵需求越來越大,永樂皇帝爲了保障充分的後勤補給,於是便從衛所軍隊吸納當地人口與流民組成了十萬人的漕軍隊伍,從而將漕運開始體制化,等到遷都北京之後,漕運更是徹徹底底成爲了國家的命脈。

在之後的三百年時間當中,漕運制度孕育出來了大量的碼頭地帶,以及圍繞這些碼頭地帶生存的水手、縴夫、舵手.......特別是漕運制度當中的機制極爲複雜,因此既有大量長期固定人員,還有許多臨時工,這些廣大的漕運參與者構成了數量龐大的一個羣體。

當上百萬人圍繞着漕運生存時,這些人的社會關係網絡難免變得越發複雜,而在這一長期的過程當中,漕幫也就漸漸開始成型,其組織行事也越發複雜。

可是到了今天,漕幫卻並沒有越來越興盛,反倒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其首要的原因便是寧楚在南京立國,徹底斷絕了到北方的漕運,那麼圍繞着南北溝通的漕運生存者們,自然也就斷了生計。

張廷玉很早就發現了這一跡象,可問題是先前一直都沒有顧得上,也不屑於使用這些上不得檯面的漕幫人員,可如今隨着寧楚統治的穩固,以往的方式都漸漸失效,反倒是這些漕幫倒還有一二可以利用之處。

“皇上,如今漕幫上下衣食無靠,面臨生死存亡之境地,若是被我大清所用,在楚逆之地造出一番聲勢來,倒也不錯......若是能成,上百萬漕運百姓發作起來也夠楚逆好受的,即便是不能成,於我大清亦無害。”

雍正聽了這一番話,不由得心裡一動,“此事朕知道了,你下去安排便是。”

說到底,雍正皇帝面子上還是將江南的百姓視爲自己的子民,自然不好說出一些太露骨的話來,如今讓張廷玉去安排,成功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不成,導致漕運百姓們被殺,那也不是他這個皇帝的干係,純粹是張廷玉的鍋。

張廷玉心裡自然明白,便磕頭離去,等到回了府邸之後,頃刻間便寫就了一封書信,差人從秘密渠道帶去南方,諸事既畢之後,這才長長嘆了一口氣,便在書房裡練起了字來。

只是張廷玉寫字之時,心裡卻是燥鬱難安,一行字始終寫的不成體統,於是便索性放開了壓抑的情緒,酣暢淋漓地書寫了起來,寫完之後方纔擱筆,長長舒了一口氣。

而此時在書桌上的白紙上面,已經被寫了一個大大的“殺”字,望之令人生畏。

.........

南京客運碼頭上,一艘極爲不起眼的廣船緩緩停靠了過來,從上面下來了幾名衣着打扮十分古怪的男子,他們頭上留着月代頭的樣式,腰間則掛着長長的武士刀,其中爲首一人反而穿着一身大明服飾,髮髻也是一副漢家兒郎的模樣。

“朱君,闊別多年,你終於再一次回到了天朝之地。”

一名留着月代頭的青年人,操着一口極爲古怪的大明官話,望着那名留着大明服飾的年輕人,發自內心地祝福着。

那名被稱爲“朱君”的年輕人臉上浮現出一絲激動的神色,只是很快也收斂了起來,隨後表情裡反而流露出幾分痛苦,“如今世事已非,大明已經成爲了歷史,不孝子孫即便回到了華夏之地,可是又能如何呢?”

“朱君,可是如今天朝重立漢家正統,你難道不想去見大楚天子嗎?你知道的,我作爲德川將軍使臣,是完全有機會覲見天子的!”

說話的月代頭身份確實不一般,他叫做鬆平綱吉,作爲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使者,來到了寧楚,而他稱呼爲朱君的那名年輕人,來歷也非常不簡單,是當年大儒朱舜水東渡日本留下來的後裔,叫做朱毓彥。

所謂朱舜水,原名乃朱之瑜,是王陽明、黃梨洲的同鄉,但是他比黃梨洲長十一歲,在明朝滅亡之際,他不忍心看到神州陸沉,於是毅然決然之下,選擇了東渡日本,而後受到了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的禮遇,執禮甚恭,不敢直呼其名,因此朱之瑜便以舜水爲號,意爲“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

尋常人雖然不知道朱舜水的大名,可是他在日本的名聲卻非常崇高。日人尊稱朱舜水爲“泰山北斗”,每逢其講學之時,許多年老的日本學者也扶着柺杖前去聽他講學,而朱舜水在日本待了二十餘年,他的學生也遍佈整個日本和朝官,甚至還形成了以“舜水學”爲宗旨的日本“江戶學派。”

可即便如此,朱舜水一生中都翹首以盼能夠重回故土,然而一直到死都沒有機會,而隨着復漢軍興,並且在南京建國之後,遠在日本的朱舜水後裔朱毓彥也自然得到了這麼一個消息,正巧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吉宗遣使來華,便一同來到了南京。

“鬆平君,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故土重遊,我還不想就這麼去直接見天子,就先在這南京的街頭看一看吧......”

朱毓彥生於日本,長於日本,儘管他在父輩的養育下掌握了一口熟練的漢文漢話,可是他對於故國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成爲了一個符號一般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朱毓彥對於故土的情感極爲複雜,因此便拒絕了鬆平綱吉的好意,選擇了在南京獨行。

然而在實際上,朱毓彥和鬆平綱吉的行蹤,已經經過影子傳遞到了寧渝的手裡,對於這位前明大儒後裔,他心裡着實有幾分好奇。

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十章 尋礦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八十章 勸降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十一章 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