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

五月,昆明府大街小巷上多了不少的百姓,南來的北望的,匯聚在這西南首府,憑白增添了不少熱鬧——儘管很多人都是因爲躲避戰亂的緣故,纔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

所謂昆明,其實來自於一個昆明族的族稱,正所謂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爲嶲、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裡。因此過去的昆明,氏族部落林立,漢民較少。

可是隨着明軍進兵雲南之後,帶去大量的漢族移民入昆明,使得昆明的漢人數量逐漸超過本地的土著,後來在明末清初時的戰亂緣故,從李定國到永曆皇帝,再到吳三桂,使得如今的昆明幾乎絕大部分都是漢人。

昆明的大街小巷裡,小吃還是非常多的,許多百姓平日裡都喜歡端着一碗豆花米線,細細地品味着,不急不慢,倒是別具一般滋味。

“敲鐺鐺,敲到金馬坊,撿着個爛口缸,買了碗米線湯,潑了一褲襠.......”

在昆明一家專賣豆花米線的小吃店門口,此時正圍着一羣小孩,他們一邊唱着民謠,一邊四處戲耍着。

而此時的店裡並沒有幾個客人,幾個漢子圍在一旁正吃着豆花米線,一碗碗香辣爽滑的米粉端了上來,卻是讓衆人吃得滿頭大汗。

“幾位弟兄,聽說今天城裡進了一個大官,那排場可威風了哩.......”一名漢子吃着米線,卻是突然想起了什麼一般,開始閒聊了起來。

旁邊的一人卻冷笑了一聲,“這些當官的沒一個好東西,來了也是百姓受苦!”

“別胡說!”

一名年紀較大的漢子抹了抹嘴脣,隨手點起了一杆水菸袋,在煙霧繚繞間映出他那張歷經滄桑的臉,“那可是咱們雲貴二省的新總督!在這昆明,他老人家就是咱們的天!可不敢胡說哩......”

原來說話的那名漢子這才恍然大悟,一臉敬畏道:“難怪這麼大的派頭,聽說整個昆明大大小小的官都去城外十里迎着哩,就連今天的街面上,都少了許多爲非作歹的奸人,只是這樣一來,咱們這些腳力的工錢也多了許多了......”

抽着水菸袋的漢子輕輕點了點頭,嘆了口氣,“之前聽幫裡的弟兄們說過,現在外面都打得變了天哩,從四川往東開始,那邊就不是大清朝的地了,聽說是個漢家的王朝,叫什麼大楚,估計又有一個李晉王那樣的人物哩......”

“李晉王......老天爺要是又派下來一個李晉王,也不知道對咱百姓是好事還是壞事了......”

旁邊的漢子臉上帶着幾分迷茫的神色,又嘆息了一聲,“可要真是李晉王,就算是死我也想追隨他老人家哩......”

其餘的漢子聽到這裡,也是嘆了口氣,望着碗裡的豆花米線出了神。

在這滇省之地,晉王李定國並不是一個需要避諱的名字,因爲他是滇省百姓心裡的脊樑,即便他已經身故六十餘年,可是他依然是滇省百姓最崇拜的二人之一,而另外一人是名垂千古的諸葛武侯。

對於昆明的百姓而言,李定國不僅是用兵如神的晉王,也是愛民如子的統帥,就連他終生的對手——清廷,也不得不承認李定國有五伯之大仁大義。

因此,在來自東面的風吹到雲南之地時,不僅吹皺了一池春水,也吹亂了滿地的人心,人人皆以爲,李晉王的遺志,或許已經找到實現的希望。

鄂爾泰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帶來的昆明就任,當他在踏入昆明城的第一時間裡,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和這裡百姓的排斥,那種淡淡的,卻又不加掩飾的排斥,更讓鄂爾泰感到無可奈何。

“李定國的影響之深,竟然已經到了這般地步,六十餘年的時間,都不足以抹殺他的一切嗎?”

鄂爾泰皺着眉頭,望向了坐在他對面的一個老人,此人頭髮花白,穿着一身大清從一品官府,臉上則掛着淡淡的苦笑,正是前任雲貴總督楊名時。

在昆明,楊名時還算百姓嘴裡的一個好官,他在康熙五十九年擢升雲南巡撫,已經是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已經沒了進一步上升的動力,因此還想着爲百姓做些實事,爲官也還算清廉,在雲南的名聲自然是蒸蒸日上。

等雍正繼位改元之後,楊名時由於其清廉的本色,一下子在官場顯得那麼出衆,因此也得到了雍正的看重,甚至在楊名時的首次請安折上批覆:“爾向來居官任任聲名甚好,自茲莫移初志,益當勉之。”

在這件事之後沒幾個月,楊名時就被雍正升爲了雲貴總督,而且還照舊兼任雲南巡撫,可見雍正對他的厚望,若是在正常的年月裡,他的這個總督怕是能一直當到死爲止,可是如今正奉亂世,因此楊名時也就被鄂爾泰這樣的年輕人給頂替下去了。

望着面前還不到五十歲的鄂爾泰,楊名時不由得暗自感嘆了一聲,隨後才輕聲道:“毅庵,老夫如今到了這把年紀,也就不跟你說那些官面上的話了,表面上在這滇省我大清獨一無二,可是李定國此人卻一直都沒有離去。”

“沒有離去?”鄂爾泰眉頭一挑,不由得有些驚訝。

“沒錯,李定國是大清的敵人,可也是滇省百姓心裡的神!”

楊名時緩緩開口道:“聖祖元年時,李定國病死在了勐臘,哪怕朝廷將他的墓地遷到了京師,可是也攔不住滇省百姓的心......毅庵,這個總督可不好當啊!”

何止不好當,簡直是簡直是天下一等一的邊遠難地!

鄂爾泰抿了抿嘴脣,卻是搖了搖頭,苦笑道:“賓實兄,若非如此,皇上又怎麼會把我放在這個位置上?”

“哈哈哈哈......好你個鄂爾泰!”

楊名時大笑道:“老夫雖然久居邊地,可是也知道,當今皇上最重視的幾個人,除了早在聖祖時期就得到重用的張衡臣,一個是在河南的田抑光,還要一個剛剛升到直隸巡撫的李又玠,剩下的一個便是你鄂爾泰了.......可是,毅庵,你知道老夫最看重誰嗎?”

“還請賓實兄賜教。”鄂爾泰眼裡帶着幾分試探的味道。

“就是你!”

楊名時臉上帶着幾分笑意,“李衛此人,勇猛無匹,可是過於粗放;田文鏡,勤政好學,可是爲人苛刻;唯獨你鄂爾泰,優處甚多,更得皇上的看重。”

鄂爾泰聽完這話,臉色卻有些凝重,起身遜謝道:“賓實兄着實過獎了,小弟着實慚愧,心中更是不勝惶恐。”

“只是,皇上相信我鄂爾泰,我自然要好好做事......此番於滇、黔二省治民治軍,還需賓實兄多多賜教。”

楊名時瞧見鄂爾泰的一番低調姿態,心裡便微微一動,明白了對方的用意,當下便拉過鄂爾泰的手,往後堂而去。

“毅庵,老夫已經在後堂備好了酒菜,咱們邊吃邊聊。”

鄂爾泰自然不會拒絕,一臉含笑地跟着楊名時往後堂走去,一邊走着一邊觀察着雲貴總督府官衙,只覺得頗爲威風,比他之前的山東巡撫衙門氣派許多。

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覈官吏,修飭封疆,是清廷在雲貴兩省最高軍政長官,因此總督照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因此又被稱爲“制臺”,總督府亦被稱爲制臺衙門。

由於戰亂的緣故,早年間明朝留下來的官署大多都破敗不堪,因此最早的總督衙門是新建的,後來由於當時統治雲南的實際是吳三桂,中央朝廷派來的總督並無實權,總督衙門也成了流動機關,前後被搬到了曲靖和貴州。

等到吳三桂之亂過後,雲貴總督蔡毓英把舊雲南府改建爲總督署,並由此沿襲至今,後來經歷代總督不斷修葺建設,越加氣度不凡。

二人一路進了後堂,此時早已經有人在此佈置了一桌酒菜,不過與鄂爾泰所想的不同,桌子上的菜餚並非是雲南的本地特色菜,反倒是一桌江蘇菜,看上去倒顯得多了幾分清淡。

楊名時笑着介紹道:“毅庵,你是北人,今天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品位一番老夫家鄉的江陰菜。”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鄂爾泰臉上帶笑。

二人相互客套了一番,隨後便坐在了桌子上,先是一同飲了一杯酒,隨後便開始暢談了起來。

楊名時夾了一筷子紅燒百葉包,細細品嚐起來,接着才笑道:“毅庵,老夫雖然來雲南已經三年有餘,可是卻吃不慣那本地的雲南菜,還是家鄉的這口心頭好,才能讓老夫心安幾分。”

鄂爾泰也夾了一筷子,只覺得吹彈可破,裡面似乎還有鮮肉,一口咬下百葉軟嫩肉香四溢,鮮香多汁,倒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味。

“毅庵,老夫於滇黔二省經營數年,雖然對百姓並沒有做到太多的實事,可是隨着這幾年下來,對二省情狀也頗爲了解,也還算有些東西能夠交差。”

楊名時接過婢女遞上來的熱毛巾,擦了擦手和臉,隨後端起了一杯清茶,細細品了一口,才緩緩開口。

“滇黔二省,歷來都是苗、彝、壯、白、瑤等族雜居之地,各處大小土司橫行,所到之處肆意濫殺土民,劫掠商旅,勒交賦稅,若有不從者,動輒施加割耳、斷指、抽筋、剝皮、宮閹等酷刑......由此種種,臨近的官兵略加過問,便立刻刀兵相見。”

隨着楊名時的一番話語,一副血淋淋的西南風情圖展現在鄂爾泰面前,卻是讓他的臉色越發凝重。

“土司之制,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如此大權在握,難免會有楊應龍之輩。”

楊應龍,乃明朝萬曆年間的播州土司,於萬曆二十四年反叛,後來大明集四川、貴州、湖廣八省之力,出兵二十四萬人,歷時一百一十四天,耗銀約二百餘萬兩,才平定了這一場叛亂,幾乎耗盡了明廷最後的財力。

楊名時自然知道這樁典故,輕輕嘆口氣,“土司之制,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之舉,若是繼續放任下去,西南諸地,怕是還會再出楊氏之亂。”

“對此頑疾,賓實兄應該有自己的一方韜略。”

鄂爾泰目光定定地望着對方,楊名時與他說這番話自然不是空穴來風,想必心裡已經有了相關的對策。

實際上鄂爾泰猜測的絲毫不差,楊名時心裡確實有相關的韜略,只是他馬上要調任中樞,一腔心血若是不想付諸東流,就只能託付給後來者,而鄂爾泰正是他所看重的那個人。

對於楊名時而言,他在西南的三年並不是白白度過的三年,胸中韜略自然不用多言,只是他要看後來者能否承擔起這個責任,他纔會決定是否將自己的心血交出來。

若是來者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官場油子,那他楊名時只會將公事交接完畢,就帶着家人遠去京城,而西南這顆頑疾則繼續保留下來,因爲他心裡清楚,若是後繼者不能頂着壓力痛下狠手,西南之局面不僅不能得到扭轉,反倒會陷入崩潰的境地。

所幸的是,楊名時等來了鄂爾泰,這個被雍正皇帝寄予厚望的人,他望着鄂爾泰,輕聲道:“毅庵,想要徹底根除西南頑疾,就需要從根本下手,老夫在西南三年,卻是想到了一個破釜沉舟的辦法——”

“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

鄂爾泰站直了身子,拱手爲禮,肅穆道:“我鄂爾泰來到雲南以來,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親自上門拜訪楊大人!”

“若非楊大人這一席話,我還不知從何處下手,此番改土歸流之舉,必須將在鄂爾泰的手裡得到解決!”

楊名時撫須微笑,低聲道:“此事萬分艱難,老夫只有建言之能,重任卻是在毅庵的身上了,卻是老夫有些不地道,這些是老夫在西南三年的心血之作,還請毅庵不要推辭。”

說着話的功夫,楊名時卻是讓人送上來幾本冊子,只見冊子墨透紙背,卻正是他這三年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思所想,匯聚成了這幾冊文字。

鄂爾泰接過這幾本冊子,心裡卻是愈發沉重,卻不由得長長嘆了一口氣。

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六章 雛鷹營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六章 雛鷹營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