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

bookmark

薛國允並沒有直接去見天皇的使臣,而是將這一次的所有談話記錄了下來,呈遞給了外交部尚書宋恩銘,並且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日本目前防備警戒心理很重,如果動作過大,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戒備。

宋恩銘隨即就帶着談話記錄呈遞給了寧渝,而寧渝在看完這一份東西之後,只是輕輕笑了笑,實際上這些內容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先放一放吧,就算也接觸天皇使臣,也不急於現在。”

寧渝輕描淡寫地翻開了一本江蘇布政使司呈遞上來的奏摺,一邊說着話,一邊在奏摺上面畫了一個圈,隨後便在上面寫了三個字,“知道了”。

宋恩銘有些奇怪,“陛下,此番幕府將軍那邊很明顯沒有什麼誠意,咱們爲何不敲山震虎?”

“敲山震虎也得講究個時機,現在時機還不到,天皇那邊的力量與幕府太過於懸殊,根本沒辦法造成什麼威脅.......現在急於下場,只會逼迫幕府鋌而走險。”

寧渝輕輕搖了搖了頭,他可是知道那位中御門天皇過的啥日子,從八歲繼位天皇之位開始,一直處於幕府的嚴密監控之下,而且最過分的是,在未來十年後,幕府給他送了一張進口琴,暗喻讓他退位,而這位中御門天皇也比較聽話,第二年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十五歲的長子。

說一句不好聽的,表面上看那些使臣是中御門天皇安排的人,可究竟忠於誰,就連寧渝都不好說,要說天皇身邊沒有幕府的人,他一百個不相信。

宋恩銘輕輕嘆了口氣,“是,陛下。那安南那邊如何?”

“安南,這個朕還得想一想,先給他們好好安頓一番吧,帶他們在南京城裡轉一轉,見識一下我天朝的繁華再說。”

寧渝放下了手中的御筆,眼睛卻望向了遙遠的北方,這些國家加起來,終究不如跟那位雍正皇帝掰腕子來得爽快。

...........

實際上,跟寧渝現在所想的不同,雍正自從上回暈倒後,是真是有些發慌了,整個人的情緒變得更加急躁而火爆,動輒便對大臣們大發怒火。

養心殿內,此時雍正皇帝的面前已經扔下了一地的奏摺,白花花的看着頗爲耀眼,而在奏摺後面,也齊刷刷跪下了一地的大臣。

“納爾蘇,你跟朕說說,朕撥給你的八旗新軍軍餉,你都花到什麼地方去了?爲何有人告你貪腐?”

雍正臉色漲紅,他怒視着地上跪着的納爾蘇,卻是恨不得一刀劈了此人。

平郡王納爾蘇只得跪在地上,將臉皮死死貼在冰冷的地板上,臉上流露出一絲愧疚之色,嘴裡卻是不斷說着“奴才知罪”這些話,很顯然,他已經承認了自己的貪腐情狀。

“哼,知罪?既然你知罪,那朕也不會再留你——來人,革去納爾蘇的平郡王王爵,坐貪婪之罪下獄,其家產着有司盡數抄沒!”

“皇上,奴才知罪啊.......”

納爾蘇三十多歲的年紀,看上去卻絲毫有四五十歲的模樣,這都歷年軍旅勞苦所致,特別是這兩年練八旗新軍一事,更是勞苦用心,以致於頭髮都花白了一小半。

望着被拖下去的納爾蘇,雍正臉上閃過一絲不忍,他是知道納爾蘇爲了八旗新軍是有多苦的,不說頂住八旗內部的壓力,光是帶着幾萬新軍,就足以累趴一個鐵打的漢子了。

只是,他爲何要貪腐呢?難道朕給他的還不夠多嗎?

他納爾蘇怎麼就不想想?朕爲了辦八旗新軍,這幾年宮裡的日子都怎麼過來的?別說後宮妃嬪花費多少,就是他雍正自己哪一日不是勤儉節約,甚至連新置辦的龍袍都減了幾身了。

“還請皇上息怒......納爾蘇終究只是一時糊塗,可是八旗新軍卻不能沒有人來統領啊!”

徐元夢終究是站了出來,他內心裡還是不贊同雍正的做法,眼下正是用人之際,哪有爲了一點銀子就自廢手腳的?這樣一來八旗新軍還怎麼練?

雍正冷哼了一聲,“難不成我大清都找不出一個可用之才嗎?難不成我八旗男兒都是一幫子廢物不成?”

衆臣一聽不由得傻了眼,合着這位爺根本對八旗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真要說起來,八旗眼下的人才還真是青黃不接了,沒了一個納爾蘇,哪裡再找一個懂得練新軍的人才呢?總不能從天上直接變出來吧。

張廷玉也不由得硬着頭皮站出來,“陛下,貪腐之事,終究不是關係我大清生死存亡之急務,眼下訓練出一支真正能戰的八旗精銳,纔是頭等要事,若是爲了區區貪腐之事,就自折棟樑,或許有些捨本逐末。”

“哼,你張衡臣倒是生得一張巧嘴?若非此賊胡亂伸爪子,朕何至於下次狠手?可是若不下此狠手,朕就算有再多的銀子,也不夠他們造的!”

張廷玉聽了這話,心裡也是有些慼慼然,他當然知道眼下八旗新軍的軍費有多麼來之不易,畢竟隨着清廷一步步丟失南方,財稅早就丟了大半,眼下的八旗新軍的軍費,幾乎都是從各大商人還有他雍正自己嘴裡省出來的,說是血汗錢也絲毫不爲過。

就不說別的,光是派人去山西撈錢,前前後後持續了大半年,更是惹得滿城風雨,這才撈到了一千萬兩銀子,而這一千萬兩銀子看上去很多,真要丟到八旗新軍那裡,也就是那麼幾個月的事情。

可是眼下倒好,錢還不是八旗新軍給化了,而是進了他納爾蘇自己的腰包,卻是瞬間惹怒了守財奴雍正。

老子都不捨得花,你倒捨得!

想到這裡,張廷玉也不由得苦笑連連,“皇上,此事還需從長計議,還請皇上能夠息怒。”

“着有司先查吧,一切等查完再說。”

雍正長長嘆了口氣,實在是沒辦法,眼下的日子也只能一點點熬過去了。

等到雍正的怒氣緩和下去之後,卻是派人叫住了張廷玉和徐元夢,很顯然還有一些其他事情,需要單獨商議。

“皇上,奴才徐元夢、張廷玉求見。”

“起來吧。”

雍正輕輕點了點頭,神情複雜的望着這兩個肱股之臣,低聲道:“朕自從上次暈倒之後,有些事情卻是想清楚了.......”

張廷玉和徐元夢連忙跪在地上,“皇上龍體康健,只是一時勞累所致,只要皇上多加歇息,自然萬壽無疆。”

“呵呵,這世上怎麼可能會有人萬壽無疆?先帝不能萬壽無疆,朕也不可能萬壽無疆,就算南京的那個黃口小兒,也不可能的。”

雍正卻是搖了搖頭,他從來都不信這些,之所以請方士煉丹,也根本不是煉的長生不老丹,而是像即濟丹這種能夠增長精力的丸藥,以便更好的玩命幹活罷了。

聽見雍正語氣裡的蕭索之意,張廷玉卻是聽出了幾分託孤的味道,當下心頭卻是越發沉重起來。

“朕想說的是,明年北伐之戰,無論怎麼樣,朕都會帶着八旗新軍頂上去,朕也沒有太多的奢求,不管付出什麼代價,只要能將復漢軍頂回去也就罷了,可是........如果真要頂不住,咱們八旗就得提前考慮好將來的退路。”

雍正這倒是說的大實話,他再一次望向了兩位大臣,懇切道:“開墾滿洲令很早就已經實施了,可是終究缺少一個主心骨,朕希望二位中能有一位,輔佐和碩寶親王去盛京主持大局,以便應對將來。”

和碩寶親王也就是四阿哥弘曆,他在年前的時候就已經被冊封爲了和碩寶親王,幾乎已經向世人宣告了他的儲君之位。

若非局勢如此,弘曆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被封王,表面上看是在奠定他的繼位大局,實際上也是雍正擔心自己哪一天突然撒手人寰,不得不爲之罷了。

徐元夢深深嘆了一口氣,“皇上,老奴明白您的意思,我大清確確實實需要寶親王回盛京主持大局,爲皇上,爲關內的所有八旗子弟留出一條後路來.......老臣願往。”

實際上,從一開始張廷玉就不可能成爲這樣的人選,因爲他是漢臣,再加上資歷也不夠,無法統領人心,這一點是在場三人都心知肚明的,因此徐元夢也就主動開了口。

雍正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有善長輔佐寶親王,朕也就放心了,一應的相關資源,朕也已經準備妥當,即日起便帶着寶親王去盛京吧。”

“是,老臣告退。”

等到徐元夢退出殿外之後,雍正再一次望向了張廷玉,只是此時的感受卻是又不一樣了,他臉上帶着幾分歉意,“衡臣,只能由你陪着朕待在這關內了。”

“這正是臣心中所願。”

張廷玉跪在地上,一板一眼說道,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

雍正輕輕點了點頭,“將來若是朕真的不幸身亡,公佈遺詔之事,卻是需要衡臣親爲了。”

“什麼?奴才實在不敢聽聞此事......”

張廷玉有些愣住了,康熙死的時候,他就參與進遺詔之事裡面,如今雍正還沒死,就讓自己保管遺詔......這裡面的意味實在是太不祥了。

“遺詔關係到我大清的將來,交給其他人,朕實在是不放心.....可唯獨衡臣,在當年先帝遺詔之事上,是經過了考驗的,朕相信你。”

雍正深深嘆了口氣,隨即才揮了揮手,“就這樣吧,退下吧。”

“嗻,皇上。”

............

等到張廷玉退出宮廷之後,心裡卻是亂糟糟的,也沒有想着去哪,就這麼坐進了馬車,回到了張府,此地是他父親大學士張英當年留下來的府邸,如今在京城裡也是響噹噹的有名之地,而張廷玉也在這裡生活了足足五十年。

張廷玉回到府邸後,卻是一路都在想着心事,卻是差點撞上了急着出門的次子張若靄,這使得張廷玉大爲惱怒,斥責道:“舉止這般毛毛躁躁,卻是成何體統?”

張若靄雖然聰慧過人,可是如今也才十一歲的年齡,當下便有些不知所措,只得訥訥道:“阿爹,小叔說他那裡新到了一些畫作,我着急出門去看,這才衝撞了阿爹,還請阿爹寬恕。”

小叔是指張廷玉的最小的弟弟張廷瑑,在去年剛剛得中了進士,平日裡喜好畫作,與張若靄在這方面卻是興趣相投,便經常讓張若靄去欣賞他新到的名畫。

聽到張若靄,張廷玉心裡的惱怒稍減了幾分,只是依然板着臉道:“靄兒,你應當將心思都放在學業上,這繪畫終究只是小道,比不上先賢聖言大道。”

“是,靄兒知錯了......”

張若靄的小臉皺了起來,他畢竟年紀尚小,還真以爲父親是爲他不務正業而惱怒,便有些忐忑不安。

張廷玉似乎察覺到了這一點,當下嘆口氣道:“罷了,這一次你就去吧,回來後好生讀書就是。”

“是,靄兒一定會好好讀書,將來考中功名!”說完後,張若靄便興高采烈地出了府門而去。

張廷玉回到了書房之後,卻是不由得想起了皇帝的那一番話,心裡便是更添了幾分煩躁,眼下的局勢之險惡,竟然連雍正這般性子堅韌不拔的漢子,都有些悲觀失意了。

可是,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張家又該怎麼辦?

若說這滿京城的漢臣裡面,張家不能說是最頂尖的,可也是頭一檔,從張廷玉的父親就開始受到了重用,到了他張廷玉,更是隱隱成爲了滿朝漢臣的領袖。

像這樣的人物,在南方寧楚那裡都是掛了號的,像《漢奸錄》上也都有他張家的一個位置,將來若是一旦北伐,張家怕是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

想到了這裡,張廷玉便有些心慌意亂,他不知爲何,又想起了雍正即位時,跟他說的一番話,“朕在藩邸時,不欲與廷臣相按,是以未識汝面.......朕見汝氣度端凝,應一寸明晰,心甚器重之。今見汝居心赤忠,辦事敬誠,益知爲天主所篤生,皇考所教養成茲偉器,以鋪詡聯躬者也。汝其勉之。”

不管這話裡有幾分真假,可是雍正的器重之意也是溢於言表,即便是寧楚那邊允許他張廷玉就此投靠,可是又豈能對得起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厚恩?

“罷了,罷了。左右不過是一死而已......”

張廷玉閉起了眼睛,終於不再去想那麼多了。只是今夜失眠的人當中,絕不僅僅只有他一人而已。

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六章 雛鷹營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