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

bookmark

革新三年七月初,南北雙方之間的氣氛變得驟然緊張,似乎一場無形的對決已經展開,只是雙方比的不是真刀實槍的拼殺,而是比得雙方的大勢。

毫無疑問,目前的大勢在寧楚這邊,只是這終究是在歷史的分叉路上大大往前邁了一步,寧渝在信心十足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前方的未知性。

三大集團軍已經集結得差不多了,各師師長也都回到了自己的部隊中,他們盡力去壓制着目前軍中的戰心,耐性地望着南京的方向,等待着來自這邊的信號。

而清軍方向也出現了異動,清廷委任新任山東總督李衛緊急奔赴濟南,與此同時山東十萬綠營兵也開始了匯聚,他們沿着黃河一線展開了佈防,只不過相對黃河對岸的復漢軍士兵,他們的士氣顯得更爲低落。

另一方面,河南總督田文鏡也在動員自己手裡爲數不多的綠營兵,再加上一些士紳團練,縮在了衛輝府,十分警惕地望着開封方向的復漢軍,他們並沒有抵擋對方的實力和勇氣,但是他們的存在,能夠給直隸山東山西的清軍提個醒。

張廷玉之所以不建議駐守黃河,也有這個原因存在,因爲相對於漫長的黃河,目前的清軍並沒有太過於雄厚的兵力進行處處防守,而只要一點突破,則整條防線也都會陷入到崩潰之中。

與此同時,受到南北局勢的影響,駐守在陝西的大義軍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陳道顯出動兵力接連攻佔了鳳翔與隴州,也算是在對年羹堯方向的清軍進行試探。

至於駐守在甘肅的年羹堯還有遠竄到青藏的嶽鍾琪,都帶着十分警惕的態度觀望着中原發生的大戰,他們如今並沒有參與到牌桌上的實力,一切都只能等待着中原大戰的結束。

其中年羹堯與嶽鍾琪二人都經過了慘敗,因此手中的兵力並不算多,特別是嶽鍾琪在經過了川省大敗之後,他目前手底下只有數千人,勉強在青藏角落一地苟延殘喘,而年羹堯雖然還有五萬人,可是這五萬人根本無法同戰前相比,因此勢力也十分有限。

總而言之,當南北大戰爆發的時候,所有的其餘勢力都沒有任何手段能夠參與進去,他們只能靜靜地等待着戰事的結束,而真正能夠決定天下大勢的,依然只有南方的革新皇帝,與北方的雍正皇帝。

革新三年七月初十,復漢軍禁衛師正式開拔,四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以及五個騎兵團,再加上師直屬部隊,一共兩萬三千人的龐大軍隊正列好了整齊的隊伍,朝着城外出發。

城內外的百姓們擁擠在了道旁,多達十餘萬人將長長的朱雀大道擠得滿滿當當,而人人都望着身着整齊軍裝的復漢軍士兵們,踏着步子向前開進,他們的眼神中透着堅毅的目光,肩上火槍上的刺刀閃爍着寒芒。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一旁的軍樂團也奏響了軍樂,數百名童子高聲歌唱復漢軍軍歌,他們清脆的聲音在朱雀大道前盤旋,帶動着更多的人加入了歌唱之中,或許百姓當中絕大部分人都不太懂這首歌的名字,可是人人都知道,當這首歌響起的時候,則代表着復漢軍士兵們將會踏上一場征途。

在如今的大楚,軍人並不再像明清時期的地位那般低下,在寧楚的引導下,一出出通俗易懂的舞臺劇在各地循環上演,也使得人人都知道,士兵們打仗並不是爲了錢財,而是爲了能夠重新使得南北一統,能夠讓華夏的兒女重新站在一起,再也不用受到任何的委屈,他們是在進行一場偉大的戰爭!

百姓們爲復漢軍歡呼,甚至還有許多人自發地涌上來,他們手裡拎着自己都捨不得吃的雞鴨魚肉,提着瓜果蔬菜,就希望能夠奉獻一些自己的心意。

當然,寧楚軍紀十分嚴格,士兵們自然不敢去伸手接過,他們只能目不斜視地望着前方,將胸膛高高挺起,臉上則是一副凝重而嚴肅的神情。

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像這般的場景放在過去簡直就是想都不敢想,就好比清軍打仗,剽掠百姓幾乎都成了習慣,因此百姓們畏兵如虎,恨不得讓清軍跟匪患同歸於盡纔好。

可是如今事實證明,只要豎立了良好的軍隊形象,嚴格遵守軍隊紀律,那麼百姓也會在心裡記上一筆,因此這一幕也使得更多的復漢軍士兵們,堅定了要牢守紀律的決心。

就在復漢軍士兵們前進的時候,一陣雄渾的號角聲響起,只見一排排身着更華麗的大紅軍衣士兵向着前方走來,卻是立馬有懂行的明白了過來,恐怕這便就是皇帝的親衛部隊了,而後面的車架上,坐着的應該就是皇帝本人了。

數萬人望着親衛部隊後面的長長車架,翹首眺望,儘管在這個距離上他們都註定看不太真切,可是那大大的大楚團龍旗已經說明了一切。

“陛下萬勝!”

“陛下萬勝!”

隨着團龍旗的逐漸接近,百姓們也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他們由衷的感謝皇帝,因爲就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所有百姓的生活都在用肉眼可見的速度慢慢好轉,大家心裡都明白,倘若沒有了寧渝,恐怕所有人的日子都會恢復到之前。

寧渝站在了一輛高大的馬車上,身着大紅色的元帥服,領上繡着金黃色的龍紋,而胸前則佩戴着一枚勳章,那是最爲普通的一級忠勇勳章,旨在激勵所有在一線拼殺的士兵們,皇帝將會和他們永遠站在一起。

馬車處於重重的保護之下,可即便如此,依然也有一些侍衛圍在了旁邊,他們極爲警惕地觀察着周邊的一切環境,還有幾個身材高大的侍衛,分別站在最容易受襲的方位,做好了隨時用身體爲皇帝抵擋暗箭的準備。

望着周邊歡呼的百姓們,寧渝手中拄着長劍,神情堅毅無比,他知道,想要回饋這些百姓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乾淨利落地結束戰事,這纔是對所有人最好的交代。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禁衛師逐漸遠去,踏上了遙遠的征程,而百姓們的生活還要繼續,他們望着那遠方的重重煙塵,卻開始了對漫天神佛的祈禱。

無論父母送兒子,還是妻子送丈夫,對於所有的百姓來說,他們最大的期望並不是親人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而是能夠真正的平安回來。

.........

山東濟南府,新上任的山東總督李衛,堪稱是真正的年輕有爲,年僅三十八歲的他,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迎來了官位的幾連跳,便從一個正四品的雲南鹽驛道,升爲了正二品的山東總督。

但是任何對目前現狀有所瞭解的人,都不會爲李衛而感到高興,原因便是大清國已經沒落了,山東變成了搖搖欲墜的最前線,而他這個所謂的總督,根本就是一個用來救火的差事,隨時可能會引火燒身。

在戰事爆發之前,由於山東、山西以及河南三地十分特殊,像直隸總督便可指揮直隸、河南、以及山東境內的軍事行動,因此這三省並沒有如同其他省份那般設立總督,而最大的便是官職便是巡撫。

可是真正等到復漢軍威逼黃河一線的時候,雍正才深深感覺到了這種體制的弊端,遂委任田文鏡爲河南巡撫,而原來的山東則是由鄂爾泰一手掌管,然而鄂爾泰後來被調到了雲貴救火,因此山東一地的總督又空缺了出來,被時任直隸巡撫的李衛給接下來了。

從直隸巡撫到山東總督,李衛並沒有任何的怨言,畢竟在他的心裡面,對於雍正的忠誠一直是最高,換句話便是若非雍正慧眼識珠,他李衛恐怕一輩子也當不了封疆大員。

既然雍正需要他李衛去支持山東大局,那麼李衛自然也會竭盡全力去做好這件事。

因此,深夜趕到歷城的李衛,第一時間便召集了山東藩臺衙門和臬司衙門的所有官員前來會面,其中還包括山東巡撫兼提督陳世倌(沒錯,就是書劍主角陳家洛的老爸)、山東布政使佟吉圖、山東按察使董永艾。

深夜,總督衙門中燈火通明,李衛坐在主位之上,而其他的大小官員則是分列左右,燈燭照在了每個人的臉上,顯得灰暗而毫無神采。

“督憲大人深夜趕赴歷城,下官等如今已經全部到齊,只是一時難以招待,還望大人見諒。”

山東巡撫陳世倌也才四十五歲的年紀,十分精明強幹,自從去年升任山東巡撫之後,在這一年裡做下了許多的實事,在山東官場上頗具人望。

李衛屬於捐納出身,並非出身科舉正途,因此他並沒有尋常官員的迂腐之氣,聽到陳世倌這番客套話的時候,李衛便直接擺擺手,“朝廷派我李衛前來山東,爲的不是這一頓兩頓的招待,我李衛跟你陳大人你一樣,都是來幹實事的。”

儘管這番話說得相當粗俗,可是陳世倌卻是眼前一亮,他原本就是這般的性子,當下便恭敬道:“大人來山東,是山東百姓的福氣,只是眼下山東的擔子重,楚逆蠢蠢欲動,只怕兵禍轉瞬即至。”

李衛點了點頭,但是他並沒有接過陳世倌的話頭,而是仔細問道:“聽說陳大人當初來山東的時候,山東正好在爆發蝗災,糧運之事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而陳大人曾經單獨坐着馬車去各地巡視災情,可有此事?”

說到這裡的時候,陳世倌卻是心裡一凜,這件事並不是影響特別大的事情,可是依然讓李衛這個上官注意到了,可見此人是做過準備的,絕不像尋常人以爲的那麼粗俗無禮。

實際上,雍正一朝的幾個寵臣受到的關注還是很高的,與田文鏡、鄂爾泰等輩想比,李衛是最被人看輕的,原因自然是落在了出身上,特別是李衛本人大字不識幾個,因此凡有公文起草都需要師爺來做,因此也受到朝堂上許多人的歧視。

陳世倌在山東當巡撫的時候,李衛在直隸當巡撫,因此也算有所耳聞,只是當下對方已經成了自己的上司,便不得不小心應道:“確有此事,不過並不是什麼大事,卻不知大人所問爲何?”

“這可不是什麼小事!”

李衛連聲讚歎道:“朝廷官員當中,能夠有陳大人這般實幹精神的着實少之又少,況且在蝗災之後,還曾爲小民考慮過低息借貸之事,確實爲百姓做了不少的實事的。”

陳世倌鬧不懂李衛的來意,只得小心應付道:“此事也是下官在下面巡視時所發現,凡有大荒之年,百姓即便度過荒年,可是也再也沒有本錢買種子種地,只得去借貸,然後高息之下,卻有滾利之嫌,反而使得小民破產無數。”

李衛終究不是那種在翰林院磨屁股磨出來的官員,耐心上自然欠缺了很多,他很快便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陳大人,山東一地乃京師屏障,皇上讓我來山東,絕不是過來看着楚逆輕易攻佔山東的,無論是攔住還是拖住,終究要給皇上創造一場決戰之勝機.......”

陳世倌聽到了這裡才明白了過來,對方估計是看重他在山東的人脈關係了,想着在他這邊探探底,看看山東士紳們的想法,而其中真正的重點自然便是曲阜孔家。

只是陳世倌剛剛來一年,又如何能夠跟高門大戶的孔家牽扯上關係,只得委婉道:“李大人,若是要保住山東,自然需要聯絡孔家,只可惜下官初來歷城,與孔家的來往着實不算多。若是真想有所聯繫,不如從禮部尚書王熙那邊出發,如今王大人第四女正是當代衍聖公孔傳鐸原配。”

聽到陳世倌的推脫之言,李衛便有些不太舒服,若是他能夠聯繫走通王家的關係,又如何來麻煩他這個山東巡撫?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六章 雛鷹營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一百章 年關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