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

bookmark

在傳統儒家文化當中,陳世綰作爲山東士紳的代表,驅逐李衛出山東,選擇歸附寧楚,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可指責地方,因爲他這是照顧鄉梓保全百姓不受戰亂影響的表現,屬於大義之舉,並不需要顧全小節,在士林中也不會受到指責。

可以說,除了清廷本身以外,其他的人根本不會認爲陳世綰有問題。可問題是,陳世綰本人內心卻會很自責,在他看來,這同樣是一種不忠於臣節的行爲。

因此,陳世綰對這件事情,還有另外一種解決的途徑。

“啓稟陛下,罪臣世綰原本不識天威,沒有早早選擇棄暗投明,直到陛下親率大軍至魯,原本就是一項罪過,自然也毫無功勞可言,世綰願卸官回鄉侍養雙親,以全其罪。只是山東士紳無罪,還望陛下能夠多施雨露。”

陳世綰臉色一片淡然,在說出這番話之後更是放鬆了許多,可見關於這件事他已經想了很久,這是他覺得唯一能夠成全自己臣節之道。

我願意投降,那是因爲我作爲山東父母官,我需要對自己的百姓負責,可是我選擇辭官,那是因爲我對不起自己的臣節,也無顏繼續爲官。

可以說,陳世綰目前的所作所爲,表面看上去自相矛盾,可實際上並沒有背離他的做人原則,也是儒家士大夫在做出利益抉擇時的經典體現。

當下場上氣氛頓時變得一陣緊張,其他的山東官員深深伏着身子跪在地上,他們並不瞭解寧渝,生怕因爲這件事觸怒了皇帝,只得一邊跪着一邊拉着陳世綰的袖子,希望他不要再觸怒皇帝。

至於一旁的寧楚官員們,自然是大大的不滿,只是皇帝當面,他們也不敢去表達什麼,只能用眼神惡狠狠盯着地上的陳世綰,只待皇帝下令,便對其碎屍萬段。

寧渝臉色微冷,他自然不可能看不出來陳世倌的做法,可是這對於他這個皇帝來說,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了,你要投降就投降,你要辭官就辭官,你把我這個皇帝置於何地?

“陳卿此舉倒是出乎了朕的意料,卿雖于山東百姓雖有功,可是並不夠,如何能現在一走了之?若是如此,陳卿如何面對山東父老?”

聽到寧渝的回答,陳世綰有些傻眼了,他原本還以爲寧渝會選擇以高官厚祿利誘,或者會選擇嚴厲威逼,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寧渝卻反過頭來問了他一句,你對山東百姓做的夠了嗎?

不得不說,這一句確確實實激起了陳世綰內心的傲氣,他雖然覺得自己在投降寧楚一事上,有失爲臣的禮節,可是在對於山東百姓上,他自認爲從來半點虧心,只是向寧渝表功不符合他的本性,當即沉默不言。

寧渝見陳世綰沉默不語,便索性將他心裡所想說了出來,“朕知道,你陳世綰是個好官,雖然僅僅在山東待了一年,可是做下了許多實事,去年山東蝗災,本來是要餓死千人萬人的大難,可是在你的努力下,終究平穩度過。可是,正因爲如此,你更不應該離去。”

“難得陛下還知道罪臣的些許所爲,只是罪臣以爲,將來山東自然有其他的好官.......”陳世綰心裡多多少少有些感動,無論怎麼樣,他做出來的這一切,都被世人看在了眼裡。

寧渝微微嘆息,這人確實不錯,但是沾染了不少儒家士子的壞毛病,常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上的完人,一旦覺得自己不完美了,要麼選擇徹底自暴自棄,成爲貪官壞官,要麼就想着歸隱田園,從此告別真正做實事的途徑。

正所謂不做事就不會錯,想要保持自身形象的完美,那就只能整天在岸上站着,去挑那些還願意站在水裡做事的人的毛病了。

“陳世綰,你在想什麼,朕心裡明白,將來會給你揚名的機會.......”

寧渝語氣微微低沉下去,“但是,現在山東全境雖然光復,可是畢竟經歷了戰亂,許多地方的百姓生活都已經完全被打亂,甚至還有很多百姓流離失所,你作爲山東布政使,更應該在這個時候挑起擔子來,如何能一走了之?”

說到這裡,陳世綰也有些猶豫了,他長長嘆息一聲,終於低聲道:“陛下所言,是臣愚鈍了。”

寧渝哈哈大笑,隨即上前攙扶起陳世綰,拉着他的臂膀朝着歷城內走去,這番表現自然是讓陳世綰大爲激動,而其他的山東諸司官員也是大大舒了一口氣,原本還有些憂懼的心情卻是徹底安定了下來。

跟在身後的次輔崔萬採瞧見了這一幕,當下不由得微微一笑,皇帝如今拉攏人心的本領卻是越來越高深了,甚至頗有些春風化雨般的感覺,讓人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的刻意,而經過了這麼一番,山東的局面應該會很快穩定下來。

至於陳世綰這個人,其實別的並不重要,讓他繼續擔任山東布政使,也是需要繼續穩定山東士紳的民心,以此使得山東士紳能夠有效配合實施新政。

等到衆人一同駕臨山東巡撫衙門之後,寧渝作爲皇帝自然是高居首位,而其他大臣則按照位次進行排序,只是山東諸司的主官們作爲這一次的特殊人物,也都佔據了一席之位,開始進行了飲宴。

在華夏文化圈子裡,飲宴永遠都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不一會寧楚的官員們便同山東諸司的官員們進行了交流,在雙方都有意存在的拉攏心思下,氣氛自然顯得莊重而不失熱烈,且透着幾分融洽。

寧渝自然拉上了這一次的主角陳世綰,一直在交流山東的民政問題,不過在溝通了一會之後,卻又想起了一個極爲有趣的問題,當下便問道:“陳卿之子,叫什麼名字?”

陳世綰心裡有些奇怪,不明白皇帝爲什麼問這個,不過他的確有兒子,便老老實實回答道:“回稟陛下,臣有二子,其一名其允,另一人名其禮。”

寧渝聽到了這裡,當下才意識到,自己前世看到的‘陳家洛’無非就是小說杜撰罷了,僅僅只是假託海寧陳家之名,並無其人,當下卻是啞然而笑,搖搖頭道:“既然如此,那朕也就放心了。”

陳世綰沒聽懂寧渝的意思,當下也不敢多問,只得沉默不言。

.........

三天後,寧渝召集了樞密院乃至於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以及中央集團軍的要員,展開了新的作戰會議,目的便是完成對直隸的總攻。

在這一次會議之前,寧渝心裡其實是非常納悶的,清軍一直待在直隸遲遲不動,坐視山東、河南丟失,這本身就有些不太正常,畢竟任何人都知道,當山東和河南徹底被攻下之後,直隸基本上處於無險可守的狀態。

當然,雖然寧渝不明白清廷或者說雍正具體是什麼打算,可是這並不影響目前復漢軍的進度,因此針對下一階段的作戰計劃,自然就顯得非常重要。

“啓稟陛下,由於目前我軍第一集團軍已經成功拿下山東,目前正處於臨清、故城、吳橋、慶雲一帶,等第二集團軍運動至冀州、邢臺時,便可發動最終的作戰計劃,從外圍直接攻入到直隸,從而吸引清軍主力出來進行決戰。”

樞密院總參謀部副部長宇治景神情莊重,他站在大大的輿圖面前,用手中的指揮棒點在各個要地上,一一闡述着目前的戰役規劃。

“爲了更好的達成戰役目的,中央集團軍將會從上海裝船,直接發起對天津之戰,無論清軍圍攻天津我方中央集團軍,還是在直隸外圍與我第一第二集團軍進行決戰,都會形成以一擊二甚至是擊三的局面。”

寧渝微微點頭,實際上這一套作爲當初戰役計劃的延續,因此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只是真正讓他感覺到疑惑的是,以目前的這個方案,就怕清軍提前察覺到,直接出關可就有點麻煩了。

如果沒能將清軍目前的主力徹底殲滅在關內,將來到了關外將會變得非常麻煩,畢竟以目前寧楚後勤能力,想要在關外維持大量的軍隊,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也就意味着寧楚與清廷之間存在着極爲長期的戰役相持。

除非等到寧楚再來一次五徵蒙古一般的戰役,否則大清將有可能變成北元一般的存在,它雖然不能真正威脅到你,但是會天天噁心你。

想到了這裡,寧渝的神情微微一變,“這一戰一定要打得足夠乾淨利落,爲了維持對清廷的絕對優勢,這十五萬人必須要一個不留地,消滅在關內才行,樞密院是否考慮到這一點?”

聽到寧渝這一番問話,衆人的眼神不由得微微一亮,特別是作爲樞密使的寧忠義,他對於這一戰原本就存在着更大的想法,那就是徹底消滅清軍,從而打通進攻滿洲的道路,因此他也存在很多的設想。

“回稟陛下,中央集團軍可分兵登陸錦州,直指山海關!”

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