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

bookmark

黨爭的問題,並不是皇帝下令就能夠解決的,即便是像嘉靖這種手腕過人的皇帝,在對付臣子們的時候,也會選擇在臣子中間製造矛盾,來實現分化制衡。

所謂的‘閹黨’從來都是文人們故意製造的污水,因爲它更應該被叫做保皇黨,他們唯一的使命就是保障君權不被壓縮,而大臣們則下意識地希望將君權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因此也也會有意識打壓保皇黨。

寧渝作爲開國君王,他有槍桿子在手,所以不需要內廷太監來作爲幫手,光憑藉自身的手段就可以將大臣們壓制住,但是這並不是常態,像士林派對勳貴派的打壓,就是一次嘗試,而寧渝要做的不能僅僅只有制衡,還需要保障君主的超然立場。

在這一方面,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像天皇之所以能夠保持那麼久的傳承,並不是因爲天皇有多麼強大,而是天皇根本沒有權力,所以纔會被人所容忍,才能保持足夠超然的地位。

寧渝當然不會甘心去做那樣的有名無實的皇帝,因此像這種自我削弱的方法,從一開始就被徹底否決,而能否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則是對現狀的一種思索。

“崔卿,朕以爲黨爭無法避免,限制黨爭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反倒會使得這種黨爭演變成爲更加隱蔽化和殘酷化,於國家不利。”

崔萬採輕輕嘆口氣道:“陛下,歷代君王無不思索這一難題,可是至今未得良法。”

實際上,並不是完全沒有法子,只不過崔萬採並沒有明說。

法子也很簡單,即明朝的廠衛制度和清朝的密摺制度。

作爲一個天子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對事物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可是因爲皇帝地位太高,無法時時接觸底層,也就被人天然形成了一層信息的隔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消息,都是被臣子們給粉飾過一遍的,導致皇帝沒辦法瞭解真實情況。

就好比賑災,對於皇帝來說,這件事好像很簡單,無非就是出現災情的時候,底下的大臣們呈奏災情,然後一級一級轉達到皇帝這邊,然後皇帝一看不得了,得趕緊賑災啊,然後就根據奏摺呈奏的情況撥付賑災款,然後一級一級下發,災情緩解,一切似乎都是那麼完美。

在這個過程中,皇帝能夠接受到的信息很少,表面看他能夠擁有很大的處置權,可是處置是否得當,是否應該這麼處置,下次有沒有改進的地步,這些他都不會知道,皇帝能夠知道的就是底下人呈遞上來的歌功頌德的文章。

可實際上,當大臣們串通在一起的時候,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可怕。

因爲國家非常大,每個月甚至是每天都會有人彙報災情,有人爲了貪腐,會故意誇大賑濟規模,好從朝廷多撥付銀兩,如果朝廷每場災情都完全聽信下面的彙報,足額撥付賑災款,就會導致國庫錢財迅速流失,等到真正遇事情以後,反倒就沒錢可以撥付了。

因此,當黨爭變得逐漸惡化的時候,皇帝就只能聽到兩邊大臣對彼此的無底線攻擊,很難分清雙方誰說的對誰說的錯,也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處理,怎麼幹都是錯,怎麼幹都是昏君。

怎麼辦呢?靠皇帝自己掌控的廠衛吧,靠底下忠心的大臣們的密摺吧,雖然這些辦法也不能徹底控制,可是好歹能夠讓皇帝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

但是,這些好制度對於大臣們可不一定了,特別是那些平日裡喜歡胡作非爲的官員們,誰也不願意在吃着火鍋唱着歌的時候,被一封密摺給告到了詔獄裡面去,因此所有的大臣們,都會下意識聯合起來打壓廠衛,打壓密摺制度。

崔萬採之所以不說這兩個法子,並不是因爲他對皇帝不忠,而是因爲他不能說,儘管皇帝心裡很清楚,可是一旦由他主動說出來,那麼所有的官員都會視他爲敵,這個首輔自然也就幹不下去了。

不過恰巧的是,寧渝知道這兩個法子,可是他並不會把希望單純寄託在這個上面,因爲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其實都說明了問題,那就是廠衛和密摺,到了後期作用就基本無效了,再難發揮出他們應該有的效果。

寧渝微微沉吟了一番,“崔卿,眼下我大楚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若是以過往常理去看待黨爭,只怕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你明白嗎?”

“工商大興......臣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崔萬採微微嘆了口氣,在面前這位皇帝的扶持下,工商大興已經不再只是一句空話,在南京、上海、武漢乃至於其他的許多地方,都已經有許多工業開始拔地而起,而蒸汽機、織布機的運用,也幾乎改變了過往的一切生產方式。

像傳統的男耕女織生活,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許多無地農民都選擇走進了城裡,走進了工廠中開始日復一日進行勞作,雖然相比起過去要勞累許多,可是賺取的錢財也不是種地能夠比擬的,甚至還有許多半大小子都進了工廠討飯吃。

至於傳統的農家土布,也開始在蒸汽機和織布機面前潰敗,大量質量優質且價格便宜的機制布開始擠佔市場,而傳統農家土布的價格則飛速下降,很多家庭式的織布作坊也紛紛倒閉,大量女工走進了大型織布工廠........、

工商界逐漸在擴大自己的影響,也會對朝廷的政局造成一定的改變,其背後的勳貴們爲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也開始大規模投入資金和關係進入工商界,這一點雖然是皇帝的授意,可也是工商大興的體現。

工商大興對傳統士紳階層造成的威脅,要遠遠比寧渝當初對士紳的打擊要大,而新出的田稅政策則是在這個趨勢上狠狠推動了一把,使得不少士紳也開始往商紳進行轉變。

“工商大興,百姓就不能再繼續束縛在土地上面,就需要打破士紳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朝廷的士林一派雖然知道這是大勢所趨,可是他們還是想爭,爭是卻是對朝廷政局的掌控,想要讓朕慢下來.......”

寧渝輕輕嘆口氣,這一次士林派和勳貴派圍繞直隸知府和上海知府的爭奪,並不是一個偶然,因爲這兩個地方便是目前工商大興的關鍵地區。

崔萬採苦笑道:“陛下,正因爲如此,眼下的黨爭纔會演變成爲這麼複雜的局面......或許,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可能會更好一些。”

他心裡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這一切何嘗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局面?

倘若勳貴派和工商界發展過快,第一個感覺到不安的絕對是皇帝本人,這也是爲什麼皇帝一方面扶持工商,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拔士林派的李紱和薛海雲等人了。

寧渝聽到這裡,臉上露出些許明悟之色,輕聲道:“既然黨爭無法避免,與其讓他們私下串聯造成不可控的危險,何不讓他們堂堂正正地進行黨爭呢?”

.......

南京城,軟翠樓。

初春的天氣裡,氣候還算是非常宜人的,在陣陣絲竹聲中,數人正團團圍坐在一起,桌面上擺着一桌精緻的酒宴,都是江南正當時的菜餚,還有一壺美酒放在旁邊。

只是相對於酒宴之美,坐着的數人臉色卻顯得不是那麼好看,爲首一人正是當今工商部尚書寧忠海,其次便是組織部尚書程望,另外還有數人陪坐,其中一人正是陷入京察風波中心之人——應天知府董成玉。

寧忠海作爲當今王叔,又執掌工商部尚書之職位,堪稱位高權重,亦是勳臣派領袖,因此他平日裡也經常會宴請一些好友和看重的大臣們,只是往日裡衆人都是談笑風生,倒不似今日這般氣氛凝重。

當然大家心裡都明白爲何會如此,還是因爲京察一事中,給發展得順風順水的勳臣派一記悶頭棍,雖然應天知府董成玉和上海知府盛奇被保了下來,可是其他中低階層的官吏們,卻被罷免了許多位,甚至還有一些人直接進了大牢中等待候審。

根據目前寧楚的官制,一旦被罷免官位,那麼想要繼續當官就只能選擇重新參加考試,然後重新等待着組織部分配,可以說新任官吏需要走的路,他們也是一步都不能少的,而且由於底子不夠乾淨,想要東山再起更是難上加難。

畢竟在目前的寧楚,每年都會舉辦科舉考試,每年也都有大批的新任官員需要等待安排,這個時候一個被罷免過的官員,想要重新有合適的位置,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許多人丟了官以後,也就沒了繼續當官的心思了。

“京察一事,實在是一個慘重的教訓......”

寧忠海臉上倒沒有太多的失落之色,畢竟他也在風風雨雨裡摸爬滾打過,眼下這些損失還沒有放在他的心裡,關鍵是他現在有些不太明白皇帝的心思,因此臉上也浮現出幾分凝重。

程望很顯然也跟他想到了一處,苦笑道:“士林先前被陛下打壓,再加上戰事未定,才使得我勳臣派逐漸坐大,可是眼下卻有些過猶不及,陛下自然也會鬆一鬆士林派的籠子了。”

“哼,這幫子搖脣鼓舌的小人之輩,憑空攀咬一口,卻也是極爲麻煩。”

另外一名行政院的官員搖了搖頭,他是行政院辦公司司長蘇烈,此人臉上浮現出些許怒意,在這一次的京察系統中,行政院方面被罷落的好幾個官員,都是他的親信。

應天知府董成玉雖然知道對方說的不是他自己,可是眼下這關口多多少少也是在給他張目,便舉起了酒杯道:“蘇大人,眼下還是要多多慎言,最近烏臺多爲陛下看重,真要是被他們聽了去,再參奏個幾本,多有不美。”所謂的烏臺,便是指都察院的別稱。

寧忠海笑了笑,輕聲道:“幾位心裡有些不適,這也是正常的,可是陛下並不會真正讓都察院一手遮天,他們遲早會有苦頭吃的。”

“還請王爺賜教。”衆人心中微微有些不解,眼下這都察院堪稱喧囂一時,實在是看不出要衰落的跡象啊,只不過程望心中一動,似有所解。

“讓柏公說一說吧。”寧忠海望向了程望,意有所指,而柏公正是程望的號。

程望微微撫須一笑,道:“關鍵還是在於工商一事,就憑這一點,陛下就絕不會放任都察院四處攀咬我等。”

“工商大興!”董成玉輕輕吐出一個詞,前面他着實有些被都察院給嚇到了,眼下回過神來,心裡多多少少也就明白了些許。

簡單來說,都察院可以滌盪吏治腐敗問題,這是皇帝需要他們去做的事情,但是這不代表皇帝只要吏治清廉,這一切終歸都是爲了朝廷這個整體而去考慮的,特別是在眼下工商業茁壯成長的時期,勳臣派的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重要,而這些是士林派無法取代的。

“用勳臣派去發展經濟,重用工商力量,而士林派去控制平衡,去肅清腐敗,這是陛下心中的謀算。”

程望輕輕嘆口氣,說起來他們也只是皇帝的棋子罷了,只是做棋子並不可悲,可悲的是連自己的棋子身份都不清楚。

寧忠海點了點頭,他並不想爲這一次京察大動干戈,否則除了引起皇帝的警惕和打壓,不會有其他的好處,因此這些道理必須要跟程望他們說明白才行,眼下既然程望他們已經明白了過來,自己當然也就不需要多費口舌了。

“陛下的謀算並不只是謀一時一地,更不是隻爲了眼前的蠅頭小利,陛下心中所想的,乃是大楚江山的未來。”

寧忠海臉色有些凝重,“因此,本王以爲,即便是引導工商發展,也不可肆無忌憚,否則士林派就成了陛下佈置的後手了。至於陛下爲何要發展工商,又忌憚工商,恐怕還有很多我們眼下還不知道的問題。”

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十章 尋礦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