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壓迫感

恩斯特不是吹捧,這話是事實,就像宋朝給契丹的歲幣一樣,如果是給朝鮮這種體量的國家,那就是一大筆收入。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和蘇聯的華約都是這種作用,只不過當時兩個國家實力太強,所以能帶一堆國家發家致富。

21世紀的遠東帝國也有這招,用來拉攏其他國家,尤其是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從這一點看如今東非的行爲只不過是遠東帝國的逆向版本,但是都錨定了南洋作爲跳板。

只不過現在東非實力有限,真正靠着東非施捨發家致富的只有桑給巴爾商人,但是桑給巴爾又被東非本土化了,所以表現不明顯,如果桑給巴爾還是獨立國家,那和日韓之流沒有區別。

這就關係到貿易的問題,如果美國不開放全球市場渠道給日本,日本引以爲傲的汽車產業別說出口到歐美,就是加工零件都湊不齊,畢竟日本本土資源匱乏。

所以日本即便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也只能在美國面前卑躬屈膝,桑給巴爾也是同理,失去東非本土的供貨渠道,衰落是頃刻之間的。

如果是1869年之前,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那看着西印度洋貿易,桑給巴爾這個必經之地,還能垂死掙扎,但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桑給巴爾的地位就直線下降。

當然,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東非沿海的經濟現在反而更加活躍了,這都是東非的功勞。

因爲東非對非洲的開發,使得東非境內成爲了新興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並且參與到世界貿易之中,這就使得撒哈拉以南非洲航運和蘇伊士運河形成了對衝。

而且蘇伊士運河開通,進一步提升了東非和東歐,中歐,南歐地區的經濟往來,算是互相成就。

要是前世的非洲,別說參與世界貿易,就是剩下的泔水都喝不上,頂多舔幾口碗壁。

前世非洲,除了南非和北非,稍微有點工業,中間地帶連農業都沒有發展起來,農業國再辛苦也能攢點錢,而非洲連農業出口都只能靠象牙,皮革或者是一些特產。

這種出口其實就是原始社會的捕獵和採集,產生的副產品用來和世界其他文明換點錢來花。

而東非雖然說算不上發達,但是工農業齊全,體量大,規模大,按照市場需求進行集約化生產,加上軍隊保駕護航,所以能參與世界貿易。

相比較之下,東非就不是奧蘭治自由邦乃至整個開普敦殖民地能比的,開普敦殖民地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只有金剛石,和規模一般的農牧業。

作爲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開普敦殖民地的農牧業沒有什麼值得吹道的地方,因爲英國殖民地太多,如果德蘭士瓦還在,那自然不一樣,光靠黃金就能起飛,但是現在德蘭士瓦是東非領土,而且東非不開發,使得大面積土地荒廢,經濟價值進一步下降。

沒有黃金和礦產資源背書,也就沒有太大利用價值,德蘭士瓦復國組織,就只能靠着反東非的一腔熱血來討好英國人,因爲德蘭士瓦人除了仇恨一無所有。

當然,英國人不這麼看,德蘭士瓦共和國留下最寶貴的是什麼?在不知道黃金存在的前提下,自然是德蘭士瓦的人口,在非洲人口絕對是寶貴資源,就像法國人爲了殖民地開發,經常到內陸抓捕或者和部落購買黑人。

東非是飽漢不知餓漢飢,靠着世界兩大人口外溢區吃的盆滿鉢滿,勉強三分飽,但是對比之下非洲其他殖民地那就是肚子都餓癟了。當然,這和東非移民理念有關,這個時代,除了東非和阿根廷,黑奴絕對是最受歡迎的移民羣體,而世界人口最多的印度和遠東帝國移民數量和黑奴貿易相比,數量就很不夠看。

在英國的殖民地,其實也比較排外,像澳大利亞,加拿大這種稍微控制力度強的區域黑人就很少,當然這也和兩地開發時間晚有關,沒有趕上黑奴貿易興旺的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開發幾乎是和東非同時發力的,而東非成立時,黑奴貿易幾乎停擺了,只不過東非又給黑奴貿易延續了生命。

開普敦殖民地雖然也在非洲,但是黑人卻並不多,要不然也不會形成布爾人和其他白人幾乎百十萬的規模。

英國曆來有收留各國分裂和獨立勢力以及叛黨的傳統,所以作爲東非的敵人,英國自然對德蘭士瓦人比較上心。

德蘭士瓦人雖然在奧蘭治自由邦,有一部分投親奔友,變成了奧蘭治人,但是更多的沒有融入奧蘭治自由邦,這部分人口也有十幾萬之多。

一個十幾萬人口且敵視東非的民族,就是英國用來對付東非最好的武器,雖然莫桑比克人口更多,但是上次東葡戰爭讓英國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黑人僕從軍不堪重用,還是白人更加可靠。

所以駐布隆方丹總督接着忽悠道:“德蘭士瓦共和國收復失地後,自然也應恢復其作爲獨立國家享有的一切權利,並且英國將保證復國後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安全。”

重點在於復國後,算是空頭支票,當然,布隆方丹總督的承諾也很有吸引力,一個是保證原德蘭士瓦共和國統治階層的利益,一個是保證“復國後”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安全。

那英國肯定不是無償提供安全保障服務,復國後德蘭士瓦共和國肯定要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向英國靠攏,這樣新的德蘭士瓦政府就變成買辦階級,爲英國服務。

除此外,德蘭士瓦共和國復國成功的結果,肯定是東非丟掉南方的大片國土,東非的實力就會受到削弱,英國可以在東非和開普敦之間重新建立一個主動權在己方的戰略緩衝區,保證開普敦殖民地的安全。

東非這種獨立國家,對於英國來說是很扎眼的,在英國的全世界戰略格局中除了歐洲,第一個擺脫英國的就是美國,遠東帝國則是一塊難啃的老骨頭。

而在其他區域,英國一直處於優勢,但是東非的出現,就使得非洲原本英國看上的地區成了鏡花水月。

西非和北非有法國勢力存在,英國原本打算入手的南非,現在大半在東非手裡,英國可以容忍一個在東非高原稱王稱霸的東非。

但是東非的手伸的太長,而英國現在沒有前世的傲氣,他們的最低要求就是東非勢力退回馬拉維湖以北。

這就和前世有人想把美國或者俄羅斯拆分成幾個國家是一個道理,國土面積直觀呈現出來是能給人帶來壓力的。

就像19世紀的沙俄,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作爲世界霸主的英國也能感受到一股壓迫感。

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467章 觀察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598章 新年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98章 遊歷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37章 颱風第926章 機耕路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28章 “圈地運動”第1145章 機遇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564章 貴人第67章 大臣路線第388章 換師第48章 訂婚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09章 事後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608章 會面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714章 伊林加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62章 後續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981章 捷徑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22章 會面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92章 入籍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871章 “萊茵”市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14章 伊林加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609章 提升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16章 定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