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向春川進發

周憲章一個立正:“章字營營官,千總周憲章,見過漢大人!”

漢納根擺擺手:“周千總,你是我的救命恩人,不用拘禮,咱們可以隨便一點。不過,需要糾正的是,你不應該稱呼我爲漢大人,而應該稱呼我爲漢納根大人,吶,我姓漢納根,而不是姓漢,用你們中國話說,我是複姓。”

漢納根在大清國呆了十五年,對大清國的文化,極爲了解。

“是,漢納根大人。”

“你的章字營是怎麼回事?”漢納根問道:“在我印象裡,大清國軍隊沒有這個番號。”

周憲章笑道:“漢納根大人,這是一個新成立的營……”周憲章把章字營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漢納根很是吃驚:“周千總,你是說,你的部下都是腳伕出身?”

“不錯。”

漢納根看了看周憲章身後的趙小滿,微微搖頭:“可是,在我看來,他們是我見過的,大清國最好的士兵。”

“我也這樣認爲。”周憲章說道:“他們曾經是腳伕,但是,他們經歷過數場戰鬥,有勝有負,但不管是什麼結果,他們沒有丟軍人的臉。”

漢納根想了想,問道:“你的營還剩多少人?”在他看來,與日軍激戰數天,這個營應該所剩無幾了。

“還有五百四十人。”

“滿員!”

“是的,滿員!”

“他們在哪裡?”

“我想,他們現在應該在去京城的路上,不久,我們應該和他們在春川匯合。”

“很好!”漢納根一拍大腿,站了起來:“周千總,我這裡還有一百七十人,我建議,這一百七十人編入你的章字營,由你指揮。”

周憲章看了看那羣叫花子,心中有些不情願,他不相信大清國的兵丁能打仗。現在,他好不容易有了一支能打仗的部隊,他不希望這羣叫花子破壞了部隊的士氣。

漢納根看出了周憲章的疑慮,正色說道:“周千總,請你放心,這些倖存者對日本人充滿了仇恨,他們希望能有機會與日本人戰鬥,而且,這裡正好有一位稱職的哨長,他就是你兄弟吳佩孚!另外,我本人也將加入你的部隊。”

周憲章立正說道:“請漢納根先生擔任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我願意做一個小兵。”

“不不不,周先生誤會了。”漢納根說道:“你能夠順利攻擊仁川,足以說明,你有着卓越的指揮才能。我留在你的部隊,不是當指揮官,而是當教官,我相信,經過我的調教,你那些腳伕出身的士兵個個都會成爲精兵!”

周憲章大喜過望:“周憲章代表章字營全體官兵,熱烈歡迎漢納根先生!”章字營兵丁的士氣和精神都有了,缺的是戰術素養,不管是腳伕出身的還是正練軍出身的兵,都沒有受過什麼像樣的現代作戰訓練,周憲章正爲此事頭疼,老天爺就送來了一個漢納根。

漢納根代表德國軍隊的軍事理念,而德國軍隊,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戰鬥力最強、組織程度最高的軍隊。

周憲章甚至想好了,一旦部隊穩定下來,他還要把艾德找來,這個德國兄弟挺仗義,人又比漢納根年輕,到了章字營,必定大有作爲。

……

天色已晚,仁川港還是亂哄哄的。周憲章帶着這一百七十個倖存者藉着月色,離開了海灣,向京城方向急進。

他們沒有走大路,而是沿着大路沿線的山脈,在密林中穿行。

山下的大路上,車水馬龍,燈火通明,那是日軍第五師團奉命向仁川靠攏,尋找預想中的五千清軍主力,以求決戰。

很快,周憲章這支部隊就與日軍第五師團擦肩而過。

一路上,他們的隊伍不斷壯大。

他們在天安附近的密林中,收容了三百多個腳伕,這些腳伕原本是跟隨葉志超的正練軍向平壤方向撤退,但驚慌失措的葉志超到達天安後,扔下了這些腳伕,獨自倉皇而逃。

這些腳伕運氣也好。他們發現自己被丟下後,知道大禍就要臨頭,怕遇上日本兵,不敢走大路,像一羣沒頭蒼蠅,在天安附近的大山裡亂打亂撞。轉悠了好幾天,迷了路,還在天安附近轉悠,眼看就要陷入絕境。

周憲章也怕遇上日本兵,他帶的這幫人,除了趙小滿和他的二十四個兵有武器,其他都是赤手空拳。所以,他們也不敢走大路,專撿草木茂密走。結果,遇上了這幫原地打轉的腳伕。

趙小滿原本就是腳伕出身,這幫腳伕裡有很多熟人。

這些腳伕見到周憲章的部隊,如同嬰兒見到父母,哭着喊着要跟着周憲章走。他們看見趙小滿今非昔比,一個黃毛小子幾天不見,竟然當上了哨長,腰裡彆着手槍,肩上扛着長槍,威風凜凜,吆五喝六的。腳伕們一合計,強烈要求當兵吃糧。

這些腳伕們都是死過一回的人了,把命看得輕,當兵打仗,打死了不過是再死一回,打不死,就能像趙小滿那樣,當個官,回家蓋房子,娶姨太太。

當然,蓋房子娶姨太太,是趙小滿給他們描繪的一個宏偉藍圖,雖然頗有些牆上畫餅的味道,但陷入絕境裡的人,倒是很需要這樣的畫餅。

總之,腳伕們精神大振,死心塌地跟着周憲章幹,周憲章的隊伍進一步壯大。

除了這些腳伕,周憲章還收容幾百個正練軍和武毅軍兵丁,這些人有的是掉隊的,有的是被日軍打散的,還有一些是逃兵。

這裡面就包括章字營的前營官和哨長,在成歡,他們扔下部隊逃跑,不敢走大路,因爲走大路很可能會被清軍捉住,逃兵一旦被抓,就是個死!所以,他們只好在大山裡轉悠,人生地不熟,轉了好幾天,也轉不出去,餓得奄奄一息。看見了周憲章的隊伍,也顧不得砍頭不砍頭,哭着喊着央求周憲章帶上他們。

周憲章不忍心丟下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人,在朝鮮相遇,也是緣分。於是,周憲章來者不拒,只要是清軍,一概收留,但有一條,進了章字營,就得守章字營的規矩,章字營的規矩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誰要是不聽指揮,立馬逐出章字營,讓他在朝鮮的大山裡自生自滅。

當然,沒有人敢違背軍規,更沒有一個人願意當逃兵,誰都知道,在朝鮮南部,當逃兵就是自尋死路。大山裡的苦,他們吃夠了!

至於章字營的前營官和哨長,對不起,只能當小兵。這支隊伍裡,只有四個官,營官周憲章、哨長趙小滿和吳佩孚,總教習漢納根,所有人都得聽這四個人的,不管你以前是當營官還是當哨長,見到這四個人,都必須立正敬禮。

行軍途中,漢納根利用隊伍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諸如宿營、用餐,向官兵們傳授戰術學,包括單兵戰術、協同戰術和槍械。漢納根在大清國呆了十五年,對大清國國情和士兵極爲熟悉,知道該如何讓士兵們對他的授課感興趣,他的授課頗受士兵們歡迎,而士兵們對日本人極度仇恨,恨不能馬上掌握軍事知識,好跟日本人狠狠.幹一場。這一路上,士兵們積極好學,漢納根悉心教導,這支部隊的戰術素養快速提升。士兵們5天學到的東西,比他們在大清國軍營中1年學到的還多。

隊伍到達京城附近的時候,襲擊仁川的小分隊,擴大成了一支八百人的隊伍,頗有些規模,只是,這八百人,只有周憲章和他的二十四個小分隊隊員有槍,再就是吳佩孚和漢納根有槍,周憲章讓小分隊隊員拿出兩支手槍給了他們。

八百人沒有武裝,不過,只要有人就行。這夥人經歷了生死磨難,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紈絝散漫,大山的險峻和黃海的苦澀,磨掉了他們身上那大清兵丁慣有的驕橫、懶惰、怯懦、散漫,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復仇願望,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

只要有槍,他們會成爲一支精兵。

隊伍到達漢江邊,在距離京城二十公里的地方,周憲章指揮隊伍襲擊了日軍的一個後勤補給兵站,消滅了駐守兵站的十幾個日本兵。遺憾的是,這個兵站裡沒有槍支彈藥,周憲章只奪了二十條村田式步槍。

好在兵站裡的食物藥品堆積如山,隊伍得以飽餐一頓,隨身又背了不少日本罐頭和飯糰,把剩下的物資付之一炬。

等周憲章的隊伍離開漢江邊向春川進發之後,回師馳援京城的第三師團才匆匆趕回京城。到了這個時候,山縣有朋才意識到,所謂五千清軍原本就是子虛烏有,有的只是一夥散兵遊勇。

就在這個時候,戰時大本營傳來一個壞消息。第三師團回師京城,沒有攻擊平壤,讓海軍找到了藉口。

海軍認爲,第一軍在朝鮮沒能迅速展開對平壤的攻擊,說明朝鮮南部局勢不穩定,還存在大量的抵抗分子,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應先穩定後方,等到冬天來臨,再發起對滿洲的攻擊。在這段時間裡,日本應集中力量,攻擊山東半島,也就是說,全力消滅盤踞在山東的北洋水師。

第35章 策應第23章 平壤光復第14章 機會第112章 血書第49章 滿洲大軍第158章 血戰赤巖洞第150章 武裝商館第131章 病貓第113章 兩張牌第256章 如煙如塵第8章 剪辮子第206章 誰來保衛家第70章 決絕第77章 革命黨人第233章 軍事存在第161章 神槍第80章 綁架第104章 暗算第91章 清軍變土匪第11章 仇恨的機器第82章 翠奶奶第207章 鴨綠江水第61章 補妝第43章 和戰第80章 朝廷旨意第2章 大本營第103章 驍騎營第145章 一枝梅第80章 綁架第197章 突擊第143章 出路?第75章 誰有這槍法!第20章 總兵級管帶第219章 革命聖地第258章 被拒絕的和談第223章 媾和的籌碼第21章 惡戰序幕第85章 辮子露餡第266章 除夕六第240章 納妾第185章 實力說話第9章 報應第243章 擒賊擒王第260章 留美者第158章 乞命第83章 軍前效命第116章 戰與和第241章 洞房第100章 改編第240章 納妾第260章 出走第120章 集結第41章 煤煙第119章 馬尾軍港第220章 官軍來了第175章 制衡之術第5章 又見漢陽造第180章 從元老到罪人第177章 血河第15章 強行收徒第146章 偷吃馬料的哨長第109章 千里迢迢第136章 戰爭重負第246章 江河日下第110章 脫逃第188章 武進盛家第61章 補妝第175章 制衡之術第10章 狹路第192章 臺灣玉第128章 奪權(二)第159章 一報還一報第105章 懷錶疑案第163章 鋼刀第250章 天地之大唯一人第148章 達邦酋長第262章 除夕(二)第42章 沉默的戰場第214 逼宮第247章 遷都第162章 冷兵器對熱兵器第127章 奪權(一)第130章 同路不同道第176章 陌生的炮口第230章 所謂文明第59章 遺骸第164章 人頭第153章 安州第266章 除夕六第20章 殉國第64章 汪洋中的一條船第162章 變臉第10章 強行結拜第12章 靠山垮了第130章 斷指第64章 汪洋中的一條船第63章 夜襲第67章 青幫第103章 劍拔弩張第159章 一報還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