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共討國賊

吳三桂吞併了盤踞洛陽一帶的殘清勢力,獲得十餘萬清軍俘虜。

這使得周國的兵力,從三十餘萬,增長到四十多萬,勢力一下大增。

吳三桂在洛陽,對於耿仲明、尚可喜、滿達海、勒克德渾得人的兵馬進行整編,而後便意圖奪取徐州,席捲整個北方。

爲了爭取時間,說是對清軍進行整編,其實吳三桂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只是給了降軍番號和編制,兵馬依舊由各人統領。

這樣能幹保證清軍的戰力,避免動盪,使得十餘萬降軍,立刻就能爲周國所用。

當然,這樣一來,也有隱患,便是周國對降軍的控制力不強。

不過,眼下時間緊張,只能做一些取捨。

周國在政治上,恢復漢族統治,不過在軍事上,除了擁有漢人組成的禁軍之外,還保留了滿清的八旗制度,以便統治蒙古、葉爾羌、滿洲等部落的藩兵。

吳三桂在收復河套,出征西域的過程,爲了籠絡投降的胡人,便將大批蒙古人、葉爾羌人,編入了周國八旗中。

有這套制度在,雖說沒有完全掌控降軍,但是吳三桂相信降軍也不會輕易背叛周國。

這時吳三桂整頓兵馬,周國在洛陽之兵,以達二十萬,足以震撼天下。

此時,周國軍略已定,吳三桂決定發兵。

趙銘主力在江南,山東、河北之地新佔,人心不附,周國豈能放棄這樣的誘惑。

洪承疇遂即進言,“大王征伐趙賊,當數趙賊之惡,傳檄天下,而後發兵討伐,方名正言順。”

雖說眼下週國興兵,目的在於擴張自身實力,但是自古征戰,還是要講個師出有名,誰代表正義。

雖說有時候正不正義,其實沒什麼作用,但是佔據道德制高點,無疑能獲得一定的加持,還有比原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吳三桂深以爲然,耿仲明等人也道:“大王不畏權奸,討漢賊以匡扶漢室,可謂名正言順,天下必然響應!”

幾人都是厚顏之人,已經將曾經的經歷,拋於身後,當做沒發生過一般,要從頭開始,以匡扶正義自居了。

吳三桂大喜,遂即令洪承疇作檄文一篇,傳檄天下。

九月初一,吳三桂集大軍於洛陽東郊,設祭壇告祭天地,自稱周王領興明討賊大將軍,發佈討趙檄文。

興明討賊大將軍,告天下軍民,曰:昔日秦時,王室衰弱,趙高執柄,專制於朝,指鹿爲馬,時人莫敢正言,強秦終二世而亡。及漢,呂后專制,牝雞司晨,以呂代劉,屠戮功臣,擅殺宗室,開外戚專權之先河,使天下心寒,至漢室將危,幸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羣起而殺諸呂,方有文景之治,漢武大略。前漢末年,天下又出王莽,謙恭卑讓,迷惑天下,及其竊位南面,終使天下大亂。

本朝趙銘者,無父無母無兄無娣,出身微末。

昔日清軍南侵之際,不思抗擊,反竊舟山,戮忠臣,兼併義師,爲其之果。

襄宗皇帝抗清之時,不擊虜,反而師走南洋,違背國策,傷農重商,掘取海貿之利以自肥,使黎庶逐利,禮崩樂壞。

待,襄宗駕崩,滿洲勢微,又以忠義之姿,竊據神器,專橫跋扈,排除異己,而後揮師北進,竊據朝廷抗虜果實,終廢立皇帝,專制於朝。

故有,舟山黃斌卿,虜至不降,爲趙銘所戮。

福建南安人鄭彩,反清擁明,爲趙銘所殺。

富平王張名振,招集義師,力圖恢復,抗清爲國之名,天下共知,卻身首異處。

大學士張煌言,直言正色,論不阿諂,流放萬里,生死不知。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是以趙賊名爲大明攝政,實爲漢之國賊。

此賊未成勢時,有王莽之謙恭,竊據大權之後,恣行兇忒,殘賢害善,有趙構之惡,擅行廢立,意圖以趙代朱,有呂雉之亂。

若天下落入此賊之手,則大明有秦亡之禍,王莽之亂,呂后之害,三百年基業,毀於一旦矣。

嗚呼,值此天下淪亡之秋,忠義之士豈能坐視耶?

今日太上皇起於南京,爲賊所困,周王遼東將門,大明石柱,世受皇恩,得南京詔書,豈容趙賊胡作非爲,欺凌宗室。

既日,周王自領興明討賊大將軍,攜川、陝、晉、豫之衆,大兵百萬,直驅南京。

檄文所到州郡,封疆之臣,領兵之將,當各整義兵,共討國賊,並匡社稷。

天下豪傑,有誅國賊,而得其首者,封萬戶候,賞萬金,國賊麾下部曲裨將,有舉義討賊者,則前過不問。

國朝有難,七尺男兒,共舉大義,舉世討之。

三百年朱明天下,忠臣不死,豈曰姓趙?

今日傳檄天下,鹹使知聞。

洪承疇一篇檄文,寫得大氣恢宏,顛倒黑白,吳三桂甚爲滿意,下令傳抄千份,各處張貼,遂即大起馬步大軍二十萬,號稱百萬之衆,救援南京。

一時間,天下震動。

數日後,檄文傳至南京。

此時,趙銘正圍困朱以海,帳簾忽被挑起。

胡爲宗大步走進帳來,行禮道:“殿下,河南急報!”

趙銘正看着地圖,聞語擡起頭來,沉聲道:“洛陽被吳三桂吞下呢?這狗賊,前次竊據關中,摘了孤王多年抗清之果實。這次孤滅了阿濟格,他又摘了洛陽,着實可恨!”

胡爲宗低聲道:“吳三桂確已吞了洛陽,並且於洛陽起兵,發佈檄文,要征討殿下!”

趙銘聞語,冷笑一聲,“吳三桂還寫來檄文?”

胡爲宗遂即將一份佈告呈上,“殿下觀之,切勿動怒!不過奸賊顛倒黑白,肆意污衊之語!”

趙銘皺起眉頭,展開觀看,只掃視一眼,便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趙銘氣得渾身發抖,破口大罵,“這是何人所書?”

胡爲宗道:“據說是洪承疇嘔心瀝血之作。”

趙銘聞語被氣得發笑,“洪賊有何臉面,書此檄文,孤定親手戮了此賊,方解心頭之恨!”

第133章激烈搏殺第767章討餉第611章呂宋海戰上第357章二十四磅重炮第315章悶聲發大財第584章宣傳造勢第202章激戰金華下第234章多鐸撤軍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700章引蛇出洞第407章何騰蛟北伐第1089章決戰前夜第363章攻陷杭州第902章兵臨南京第826章淮南礦脈第1037章新世界與舊世界第五十章李元胤大開水門第1012章金蟬脫殼第386章豐臺大營第605章浙系帥臣第543章生死激戰第十八章閻應元守城第342章炮擊城池第928章朱明落幕第561章戰後格局第984章嚮明朝請援第518章多爾袞之死中第1106章國社大會第834章國資委第392章大員密探第677章擇主而事第759章姜襄敗北第359章水師對決第586章緊急求援第993章威服羣胡第三十五章吳江縣羣英聚首第697章清軍撤軍第333章多爾袞的憂鬱第119章返回金塘島第405章戰機在上游第901章突襲大勝關第二十二章大木神射第180章浙江反攻第211章圍剿義軍第754章福臨末路下第782章建武末路第248章清洗中國人第797章金陵春之陣(完)第十七章趙豬蹄子第六章僥倖逃離第671章禍水東引第841章收編蒙古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345章謀取呂宋第975章聲西擊東第249章抵達臺灣第834章國資委第635章吳越王第398章拒接聖旨第831章宋應星第1030章牽首制尾直擊七寸第870章安置降軍第993章威服羣胡第117章浙東危機第771章胡漢三又回來了第523章返回江東第906章周國出兵第293章追擊多鐸第133章激烈搏殺第627章銀彈攻勢第254章存在差距第589章荷蘭必敗第124章趙博安一入長江第1013章細作稟報第723章安置百姓第624章城中內應第665章隱瞞不報第八十三章攻杭事敗第253章初戰受挫(爲掌門)第153章崇明種田下第246章臺北衝突(爲了掌門)第502章開局第1099章德里之變第751章西清危機第808章換個皇帝第115章離別第382章援兵來了第487章趙雜毛的陽謀第471章利在速決第801章傅上瑞投清第987章女真細作第1081章艱難的抉擇第977章會師破關第860章冊封吳三桂第832章都來了第550章讓出南京第1013章細作稟報第185章重現薩爾滸第180章浙江反攻第一百零一章返回金塘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