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集裝箱
聽到李泰斬釘截鐵的回答,在場衆人愣了愣,一時間有些沒反應過來。
大唐雖享受着大運河所帶來的便利,但真正把大運河這條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重視起來,還要等到李治和武則天捨棄了長安百姓到洛陽就食之後,他們才明白這條運河的重要。
甚至到了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能繼續維持一個帝國應該有的體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運河的續命作用。
從這以後,華夏古代定都,基本就捨棄了長安之類易守難攻的地段,而都是選擇依託大運河的城市進行定都,宋元明清都是如此。
整個華夏的政治版圖,在大運河出現那天開始就徹底發生了改變。
當代因對隋煬帝更多偏向譴責,所以大隋所遺留的大運河彷彿燈下黑似的被忽視了。
房玄齡聽到李泰的話,開口道:“越王認爲,大運河的存在會改變稅收政策?”
“是的!”李泰神色嚴肅道,
“從去年調度江南的救命糧食到洛陽,便能看出大運河在溝通南北兩岸的重要作用。
而分段修建碼頭,採用分段運輸,那麼水通則漕運,水淺則儲倉,設糧倉於運河沿岸。
“計劃倒好,但貨物運輸往來事務千奇百怪,品種更是多不勝數。
運輸過程中所有物品全部放入到這運輸箱中,我們根據這運輸箱的數量收取費用。
不會隨着向其他地方推廣,結果變得如同秦尺慢慢變成如今唐尺般出現度量的問題。
收稅方式自然要簡單,最好簡單到換條狗到崗位上,那都能夠順利的把稅收給收上來。
“分段修建碼頭?”聽到這話語,在場衆人都不由閃爍過幾分茫然。
李泰面對魏徵不見半分畏懼,畢竟自己做得事情自己認爲是對的,那自己又何必退縮。
想到這裡,看着李泰把在場三省六部的大臣全部說服,不由感到羨慕。
更重要得是加強了南北交流,促進了南北融合,讓南方與北方不再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到時候一件貨物,一路上就能省去上下搬運的麻煩,直接便是從船艙到指定的地點,效率提升一倍不止,甚至以後有了需要,還能直接給集裝箱下面裝上輪子。
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能幫助我們減少不少的問題。
房玄齡也是因爲時代侷限性,雖然知道大運河重要與便利,但並沒李泰所看得那般通透。
馬周卻也沒有絲毫的膽怯,面對着衆人依舊從容不迫,說道:
“轉嫁之事我與越王的確商議過,所以我們便是想到了第二種辦法。
不滿一個集裝箱的物品,按照以一個集裝箱計算。”
李泰此刻到時沒有半分的退縮,看着魏徵說道,
“李淳風在農業學府時,曾製作出新的標準。
御史大夫蕭瑀開口:“此事雖不錯,但卻跟收取稅收有什麼關係,還請不要再賣關子。”
如果明明有種能管控到基層的辦法卻被白白放棄,那對在場任何人來說都不願意接受。
真到那時候,那我大唐內部的物資調度速度可想而知將會變得多麼驚人。”
基本上李泰如果真沒什麼辦法,那李泰是不會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說的。
“這……”在場的人聽到李泰的說法,那自然是傾向於第二種。
更重要得是縱然能強行航運,但到了要用馬車進行運輸時,發現因尺寸太大而無法運輸,那這貨物怕是隻能丟在碼頭了!”
“稅負之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而李泰則是繼續的說道:“可以說如果沒有度量衡統一,那根據集裝箱數量進行稅收,也就成了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不看經濟利益,只看着政治意義,這提條運河便是值得定期維護與修繕。”
如果朝廷沒錢去維護水道,那這些開鑿出來的水道,隨着時間流逝遲早會淤塞起來,而水道淤塞,又會斷絕靠着運河爲生的沿岸百姓的生路。
房玄齡的目光看向李泰,雖然房玄齡不懂李泰到底有什麼辦法,但房玄齡能理解李泰的思維。
只是這種辦法相對第一種來說,需要更大的前期投入,以及甚至可能需要改變度量衡。
“先期需要海量投入去建設分段碼頭是嗎!”戴胄一句話倒把所有人拉回了現實。
“但越王您可想過,若您按照《漕運論》所說,向您這樣的碼頭掌握者直接繳稅,那麼這一筆賦稅很可能會出現其他的問題。
而如今魏秘書既然否定了《漕運論》所提之法,那就只能採用分段修建碼頭了!”
“是的!”馬周繼續說道,“水運雖然比陸運的消耗要小,但這終歸是有消耗的。
所以並沒有放在《漕運論》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只要船隻靠到碼頭就要收費,而這些費用實際上就是稅收。
“戴尚書所言甚是!”馬周認可的點點頭,但依舊坦然道,
到時候想要重新再清理出來可不容易,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拿錢維護好水道。”
聽到了這話,衆人倒是明白了李泰的意思,爲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既然上奏《漕運論》,那自然儘可能把這件事準備齊全!”
但想要推行新的度量衡肯定需要朝廷支撐。
那肯定會讓別人心疼的,所以怎麼處理好關係,就看施政之人的政治手腕了。
“阿耶,魏秘書,我失態了!”李泰深吸一口氣道,
“總而言之,若想要用第二種方法來說,需要一種較爲穩定的單位,是多少那就是多少。
李承幹看着李泰在衆人面前款款而談,卻也恨不得以身代之。
但其它掌管碼頭的豪門,他們很可能會把稅收轉嫁給漕運民夫,到那時候又該如何!”
而且河流與運河的水位,隨着年節的不同也時長會有不同的變化。
雖然他還是聽不懂爲什麼維護這大運河,居然還要讓百姓繳稅。
李泰倒是伸出手來描繪未來的藍圖,實現不能實現不知道,但唬人絕對足夠了。
“越王,你做事向來謀而後動,相信你應該已經有了度量衡的標準了吧!”
“因爲度量衡從根子開始就有問題,我們現在的唐尺比較起秦尺要更長,但我們依舊將錯就錯的用着,爲得不就是從百姓的身上多扣出幾口糧食來!”
這些費用收不到漕夫身上,就算他們想要轉嫁,也不可能直接進行轉嫁。”
衆人聽到定期維護這四個字,便馬上明白爲什麼李泰要主張繳稅。
與之相比,第一種自己只能找碼頭負責人收取費用,收取到費用多少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作爲大政府,那天生就是想要管控到基層的。
但他到底記得李世民的囑咐,他雖然有聽政的資格,但並沒有插嘴的權利。
“這點由賓王來回答吧!”李泰順手把賓王推到衆人面前道。
李泰描繪出來的這個景象的確是相當的誘惑,但現實是前期需要投資一大筆錢!
“實際上,比較起港口建設的投入,最大的問題是度量衡未曾統一。”李泰無奈道。
當然,雖然這些事情全部都想到了,但真用起這些錢來,那也是從不同的人身上刮油。
碼頭與倉儲是朝廷投資建設的,那船隻停靠是不是應該繳費,使用倉儲是不是應該繳費。
李世民摸了摸小鬍子不由道,“青雀你希望以後漕運交稅向天下水道鋪開來嗎!”
高陵開設了碼頭後,我便能看得出碼頭上人來人往,各種事務無比繁雜。
畢竟他們也能夠聽得出來,第二種雖然前期的投入比較的大,但是以後幾乎是坐着收錢,而且別人的數量與物資也都能夠全部都精準的進行掌握。
這條運河的出現,實際上改變了很多的東西,不僅是資源調度這般簡單。
但想想好像這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畢竟貞觀一朝的各個人不說出身貧苦,但因爲隋唐大亂多少見過底層的災難。
“青雀!”這時候的李世民聽到李泰這般言語,神色不由嚴肅起來。
如果不注意這個,到時候,箱子你大一點,你小一點,變得難以稅收且先不說,
這造成了碼頭的熱鬧,同樣也是碼頭的雜亂,甚至會形成碼頭的擁擠堵塞。
等到淳風回來,可以讓他當着諸位的面再進行試驗度量衡的由來。
如果朝廷同意,那可以以高陵作爲試點,慢慢向着全國推行!”
李承幹把目光投向李世民,卻看到李世民看着李泰眼中盡是得意。
這樣漕船既不停滯,漕糧也無損耗,極大提高漕運量。”
還是那句話,內政問題就是“爲什麼用錢,錢從哪裡來,需要怎麼用的”一整條邏輯鏈。
到時候縱然是陸路的馳道,中轉站,橋樑,都能輕鬆進行搬運。
“爲什麼不呢!”李泰聽到李世民的話語,開口道:
“度量衡未曾統一?”魏徵聽到李泰的話,疑惑道,“自從始皇帝起,我華夏度量衡用得不都是寸尺丈裡,何曾沒有統一度量衡,我此事到是第一次聽到!”
聽到馬周的話,在場衆人不由思索,反而是民部的戴胄皺起眉頭道:
“集裝箱?”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李泰,道,“是你想出來的?!”
“若是統一了,又哪裡有大斗小鬥之事!”
“越王的想法還是很有道理的!”魏徵聽到李泰的話,說道,
您出身皇家,受聖人教導,自然秉持正道,不會貪圖這些小利。
一衆人聽到馬周的話,理解的點點頭,感覺馬周這提議還算不錯。
現在,高陵碼頭的搬運工人已經接近五萬了,但還是有時候來不及卸貨與搬運。
要將這些東西倉儲,數量少倒還好說,但數量多了,那需多少人計數,又需多少人維護。
船隻來來往往,朝廷修建好碼頭,然後對船隻與貨物收費就是了。
因爲這條大運河對整個國家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
“所以由越王的提議,朝廷方面需要製作出一種能裝在包裝的特殊搬運工具,確定它的長寬高,統一把所有的物品全部都能裝進去,將其稱呼爲集裝箱!
“那換成所謂集裝箱,就能解決掉你所說的問題?”魏徵有些難以置信。
有些時候很可能一袋大米灑在地上,都會導致某些路段堵住,從而波及一大片區域,形成了大面積混亂,管理起來相當有難度。”
“是的!”李泰坦然承認道,“
某種程度來說甚至值得貼錢維繫這一條生命線,更不要說現在是從這條運河上撈錢了。
李泰聽到魏徵的話愣了愣,沒想到魏徵已經看到這點了。
如果集裝箱能全面普及,那可以製造出專門能夠放置這集裝箱的馬車。
李泰看了房玄齡一眼,總感覺他好會找臺階,不由開口道:
馬周對蕭瑀行禮之後,才繼續說道:“
“高陵作爲試點?”魏徵神色嚴肅道,“看起來越王是有備而來!”
但在李泰點破後,房玄齡便明白了,收取漕運費用已經成爲了必然。
李泰道:“可以,直接讓他們把集裝箱送回他們倉庫,他們回去之後慢慢拆解也就是了!
事實上,集裝箱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如此。
不繳稅你錢哪裡來,沒錢怎麼進行定期維護。
尤其魏徵他還是瓦崗的起義軍出身,底層百姓的困苦,他就算沒經歷過但到底見過,更不要說這種這麼簡單的轉移手段了,對在場的智者而言,幾乎就只是一個念頭的事情。
這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燃眉之急,不可能徹底解決這問題。”
李泰的目光在魏徵的身上落了一會兒,最終還是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開口說道:
“除了度量衡的推廣外,還有港口的分段建設,這些都需要時間。
我覺得與其一下子在大運河上實行,還不如先在渭河上實行一段時日來積累足夠經驗。
有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這些都能一一處理。
要知道渭河東西走向,尚且會有多不勝數的雜事,而大運河可是南北走向,溝通整個華夏的南北,這遇到的問題肯定比渭河水運會遇到的更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