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3 進學內文學館

一曲《踏搖娘》終了,衆人明顯還未盡興。

但太妃卻秉承着適可而止的原則,不許衆人繼續觀戲,吩咐掌直徐氏在院中收拾幾間屋舍,供這一部音聲人居住下來。於是聚集在庭前一衆人,也只能作鳥獸散。

李守禮一臉的遺憾不甘,還待要繼續爭取,但見嫡母房氏正盯着他一副若有所思狀,心中頓感不妙,低頭拉住李潼:“走吧,走吧,巽奴,去你舍中,我要請教你一些問題。”

李潼卻不着急離開,他還要問問那個部頭米白珠該要怎麼練習羯鼓的問題。但見李守禮不立危牆之下的姿態,還是忍不住樂起來,臭小子剛纔不是“嘿”得挺嗨嗎?

最終李守禮還是沒能溜走,被房氏喚到了房間中,李潼也一同走進來,但見房氏皺眉沉吟狀,很明顯是還沒想好該要怎麼問責,畢竟剛纔她觀戲也挺入迷,不好拿這個當藉口。

“這幾日課業完成如何?”

片刻後,房氏才擡手點了點李守禮,並望向李潼做問詢狀。

“每天都是按時完成,不敢怠慢。”

李守禮一邊說着,一邊對李潼堆起諂媚的笑容。李潼便也點點頭,至於完成的質量如何也就不多說了。

“有沒有再浮浪弄戲,私邁禁防?”

房氏又問了一句,李守禮忙不迭搖頭:“沒有沒有,這個真沒有!”

聽到這回答,房氏又皺起了眉頭,過了好一會兒才又說道:“你兄弟遞授時禮,怎麼晨間用餐,還有那麼大的吞噎聲?這實在不雅,歸舍案習時禮,每日再增一番,日製禮注一篇,送來我處,去罷。”

李守禮聞言頓時傻眼,他吃飯吧唧嘴也有錯?

這小子還要爭辯幾句,卻被李潼給扯了出來。看他那副懊惱發懵的模樣,李潼更是樂不可支,拍掌“嘿”了一聲:小子要找你的錯還挺難,讓你不戴帽子!

他敲了敲李守禮後背,問道:“這《踏搖娘》俗戲,你從哪裡觀來?”

講到這個話題,李守禮頓時又神采飛揚起來:“我也不是全無長處!早前居在掖庭後殿,距離內教坊不過兩重宮室,只要翻出牆頭,就能聽到坊樂。只是教坊習曲太雜,初聽序奏有些迷亂,但伶人開腔我就想起來了!”

聽到李守禮這麼說,李潼倒是不免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這小子不顯山露水的,居然還有這樣一點內秀。

唐大曆中,有民女張紅紅能聞曲記譜,凡曲目只要聽過一遍,便能熟記無誤,因此被當時代宗皇帝召入禁中封爲才人,又因這一稟賦而被稱爲記曲娘子。

李潼有些不相信,李守禮自感受到侮辱,便拉着他一路用嘴擬聲剛纔聽過的曲調,果然旋律吻合個七七八八,甚至就連那不同樂器的擬聲都有兩分相似。

但是否真的節拍不差,李潼自己都忘了許多,無從印證,不過就算是有些出入,李守禮的表現也足夠讓他感到驚豔了。

看到李守禮轉爲眉飛色舞,李潼又不免想起此際同居禁中的他四叔李旦一家。那也是一家的文藝青年啊,野史逸傳多有描繪李隆基兄弟們音律嫺熟、多才多藝,甚至妖孽到隔牆聽聲就能判斷出演奏者的姿勢出來。

看來,武則天的這些孫子們,童年生活雖然不算好,但也養出了不少的歪才。他四叔那一家且不說,李守禮這記譜的才能,李潼覺得倒是可以吹一吹。

他正想着翻曲擬詞刷刷存在感,李守禮這一稟賦倒是可以跟他相得益彰,畢竟讓他從頭學起唐樂協律實在有些爲難人。剛纔從部頭米白珠那裡討來一份曲譜,乃是晦澀的半字譜,對他而言天書一般,實在無從入手。

對於唐樂的瞭解,李潼也只是基於史料的文字認識,樂理之類更非專才,從頭學起,難度既大且耗費時間。但如果有了李守禮的記譜協助,只需要和聲協律、彼此印證,完全不必再窮推究竟。

這麼一想,李潼就來了興致,拉着李守禮的手直往自己住處去,打算稍作嘗試。

李守禮則是半推半就的扭捏:“娘娘囑我學禮呢,哪有時間……唉,明日娘娘追究起來,巽奴你要說是你強拉我……等等我,好小子,跑這麼快!”

這小子矜持維持了不足幾息,便屁顛屁顛追上了李潼,厭學至此,大概也是一樁稟賦了。

兄弟倆湊在一起,翻新舊曲大業剛剛開始便卡了殼,原因則是李守禮這曲庫有點小,早前跨牆聽曲不得完整曲式,如今能完整記得唯那俗曲《踏搖娘》而已。至於李潼討來的那篇記譜,於他一樣也是天書。

所謂舊曲翻新詞,沒有曲子,李潼縱有華篇也無可奈何。在沒有嘗試出套路之前,他也不願貿然去請教旁人而露怯,只能勒令李守禮趕緊擴充曲庫。

李守禮對這安排是比較滿意的,他也看出兄弟三人中,這個三弟是最得嫡母看重,有李潼給他打掩護,他樂得天天聽曲。

但這工程也沒有持續多久,因爲很快又有新的命令送達仁智院。這一次來的又是老熟人上官婉兒,傳達神皇命令:着嗣雍王等三子往內文學館讀書制文。

“外廷學士建言,三王歲長,宜從學受教。太后以爲然,又恐立朝諸學士義理精湛、不合初學,所以着令大王等先入內文學館啓蒙從始,再受深教。”

上官婉兒往來多次,與雍王一家關係也算比較融洽,因此將太后這一命令稍作解釋。

且不說李潼等三人,太妃房氏再一次忍不住涕淚橫流。此前她終日悽悽惶惶,但是近來處境卻是轉變頻生,先是一家人能夠住進環境大善的仁智院,此前又有興築慈烏臺告慰亡魂,如今三個兒子終於得到正視被安排進學,似乎陰雲真的正在逐漸遠離他們一家!

而若細究這一切改變的源頭,似乎都是從幼子守義死而復生開始。房氏激動至極,一把攬過垂首不語的李潼,大哭哽咽:“三郎、三郎、我的兒……我母子終於、終於……”

看到太妃如此感傷失態,上官婉兒眸底則是閃過一絲憂色。

垂拱四年大事頻生,外界疾風驟雨,不知多少人想覓安處而不可得。就在不久前,她纔剛奉神皇所命將太平公主接入禁中居住,就是爲了讓公主免於被外界諸多風波牽連。

雍王一家幽居深宮,雖然不得自由,但起碼能守一份安穩。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神皇陛下真的在意他們一家,最穩妥的舉措自然是如太平公主一般安排,禁絕內外的互通,可是現在神皇似乎有意在將他們向外推,蘊意如何讓人不敢深思,但最起碼,絕對不是房太妃所以爲的那樣。

————————

與此同時,外廷中針對嗣雍王等三王讀書一事,也發生了一場爭論。這樣一件小事自然不值得什麼廷爭大論,甚至於許多人根本就不知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因此爭論只發生在涉事者之間。

肅政大夫格輔元近來頗不淡定,署事也只是草草料理,適逢臺吏有公文將要送入殿中省,他心念一動便起身將公文討來,要親自送往殿中省。

殿中省侍御之所,官署位於門下靠近大內的位置,儘管同在臺省之內,但卻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外署官員若是無事,也都不便隨意往來走動。

公文所涉問題並不大,但既然是憲臺長官親自送來,殿中官員們也都不敢等閒視之,直接將格輔元引到座監歐陽通處。

“這種小事,何勞執憲親送。”

御史臺又稱憲臺,光宅年間分左右肅政任事,左右大夫便俗稱執憲,因是歐陽通以此相稱。他一邊簽署收錄,下發分吏,一邊又吩咐下吏張設坐席,請格輔元入座。

兩人相對而坐,歐陽通已經是六十四歲高齡,格輔元雖然比他年輕幾歲,也早已經不是壯年。但終究還是格輔元顯得年輕氣盛一些,他見歐陽通只作尋常待客狀,終究忍不住開口道:“歐公前日進言嗣雍王等出閣……”

шшш• ttκд n• ℃o

“是有此事。”

歐陽通聞言後便點點頭,轉又嘆息道:“這雖不是省中事務,但三王年長,立學恐晚。此前未有察,實在怠慢,後覺補救,是以人情參議。”

格輔元所關心又哪裡是歐陽通以什麼樣的理由置喙,他又開口道:“事即擱議,則必有因……”

“執憲糾察,無需道我。我所知者,長則立學,不立則無以成。”

“言雖如此,但……現今人事沸騰,歐公何苦悖於時宜啊……”

格輔元自然有足夠的理由不滿,有關故太子李賢種種,近年來形同禁忌,少有提及。他兄長格希元舊事李賢,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時局中酷吏橫行,他身爲憲臺官長是有深刻體會,最恐有人將之舊事重翻而牽連及身。

如今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機會,神皇將李賢遺詩頻頻示人,讓他看到補救前事的可能,因此即刻上奏請修慈烏臺,而且也獲得了神皇的應允。

事情到這一步,本來可以說是告一段落。慈烏臺築成之後,雖然也不可說就能完全洗刷李賢逆名,但起碼代表神皇對於這個兒子還是有追思之念。

那些酷吏們即便還要邀寵弄奸,也都不會選擇再由此着手,算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可是沒想到歐陽通突然冒出這一出來,頓時便讓格輔元有些不能淡定。李賢已經是一個亡魂,圍繞於此做什麼文章,隱患都小。太后即便有猜忌,也會小得多,畢竟斯人已逝。

可是他三個兒子卻是活生生的,此前拘養深宮不爲外所知還倒罷了,如今再被提出來,誰也不能確保他們之後會不會捲入什麼風潮之中。

一旦被有心人給盯上了而羅織構陷,格輔元倡建慈烏臺勢必不能免於事外,這無疑又埋下一個更大的隱患,簡直比此前還要命!

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306 魏王不壽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327 南省氣象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852 取爾首級,彰我刑威0280 寶利行社0588 殿下丰姿,繪影護身0381 媽寶裴光庭0939 黃泉路遠,情深不懼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037 春官武承嗣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278 鉅富驚人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661 吐蕃羣貴,不容一女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863 聞香識色,樂奴而已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169 酷吏授首0508 豺狼之國,不可不防0001 大唐宗王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612 名王入隴,天佑唐業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220 如意元年0360 祖孫情深0035 嬌花藏毒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資0032 君子滿朝0202 大唐帶貨王0006 人盡敵國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274 只待神都制命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866 諸子不才,不可付事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0852 取爾首級,彰我刑威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059 生人探幽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329 巽郎警聲,各宜自省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163 加官加封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028 禁宮異兆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307 南望老人星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087 蓮生獻經0727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