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豺狼之國,不可不防

周曆正月,本來是朝廷商議改元正朔的最早日期,可是眼下這種內憂外困的局面,再加上禮部官員有意的拖延,典禮只能延期。

李潼身在孟津,第一時間收到了來自河東道的消息,得知蘇味道一行已經初步穩定住了代北道大軍事宜,心裡也是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着局面就一派安好,像張嘉貞心中所言袁恕己等人所搞的小動作,就是存在於朝中的隱患。而突厥可汗骨篤祿暴斃,默啜繼承汗位,那就是直接的外患威脅了。

對於後突厥的發展歷史,李潼瞭解的倒不是很清楚。但他卻知道,默啜相對於其兄骨篤祿,是一個更加奸猾狡詐且更難對付的對手。

李潼心裡雖然一早就埋下了要跟他四叔較量一番的想法,但也並非全無底線,並不乏叔侄鬩於牆內而外禦其侮的節操。天下終究是老子們的,我連我叔叔都容不下,能容忍你們這些突厥餘孽趁火打劫?

所以在得到河東道傳來的消息之後,李潼第一時間返回神都,商討代北道大軍安置以及抗禦突厥等一系列問題。

上陽宮觀風殿,隨着王美暢被掃出朝堂,議事的氛圍一時間倒是規矩起來,人員上則就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看到宣撫使蘇味道所呈報朝廷的奏書,以及武攸宜代表代北道諸總管上表願意服從朝廷的敕命安排,參議羣臣不免都鬆了一口氣,各自臉上也都露出笑容。

朝廷分遣十道宣撫使,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各自也都有了初步的反饋,消息則有好有壞。像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全都表態服從朝廷政令。

但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都大體不出朝廷的預料。比如山南道,便有土蠻作亂、寇掠江漢之間,河北道遼西一代,也多有蕃胡爲亂。

但這些地方上的騷亂,基本上也都是長久以來的問題,並不是由神都政變所引發。畢竟這些地區,朝廷政令所影響本就薄弱,而且消息的傳遞也並不會太快,只要宣撫使與地方州縣官員能夠精誠合作,應該能夠將騷亂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繼續擴大的機率很小。

所以代北道大軍,便是朝廷眼下所面對最大的隱患。當得知代北道大總管薛懷義已經被收斬,而且大軍如今正駐紮在幷州與汾州之間,等待朝廷進行招撫,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當然,蘇味道雖然妥善處理了代北道大軍的問題,但手段則有待商榷。其人居然在武興縣武氏祖陵招見諸路總管,這不免有幾分開倒車的意味。

眼下朝廷正急於肅清武氏在朝中的影響力,將武氏祖陵降格廢除已經在議,可代北道大軍居然直接駐守彼境,這不免讓朝廷接下來的行動也要慎重權衡取捨。

不過,羣臣也都知蘇味道是雍王力薦、同時又得聖皇首肯的人選,就算心裡薄有微詞,但也並不將此事直接擺在檯面上討論。

其實李潼對蘇味道這麼做也有幾分不爽,他本身對他奶奶的影響力既有依仗、也有限制的需求。雖然談不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如果他奶奶的影響力如果還過於鮮明的體現出來,那麼政變的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但他也明白蘇味道自有其無奈之處,所承擔的使命纔是正事,可李潼又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全無掣肘、可以從容發揮的局面,爲了避免耽誤大事,那也只能稍作取巧。

想到這裡,李潼便將視線轉向了狄仁傑,這個山西佬兒如果存心搞事的話,張嘉貞途行所遭遇的那些刁難,憑其名號在幷州之境是絕對能做得到的。

狄仁傑也感受到雍王頻頻目視,但是由於蘇味道所呈報的奏書中並沒有細說使者團隊中的紛爭,他也有些不明所以,視線相對,目露詢問之色。

狄仁傑如此表情,倒讓李潼有些狐疑。倒不是覺得狄仁傑就完全沒有了嫌疑,畢竟這些立朝的老狐狸控制面部表情,那都是基本技能。

不過在想了想之後,李潼也覺得狄仁傑作爲第一主使的嫌疑並不大。

畢竟狄仁傑眼下的位置,一謀一動都是要立足整體大局,如今宰相班子雖然多達十人,但公認能夠主持大局、行使宰相權威的,只有李昭德與狄仁傑二人而已。

如果是狄仁傑搞了這種小動作,不獨李潼會不爽,李昭德也會大大不滿。

代北道大軍歸朝之後,極大機率會補充進入南衙禁軍宿衛,宰相們天然對他們就有節制權,你繞開政事堂去直接聯絡軍將,你想弄誰?

僅僅只是爲了先一步聯結幾名將領,便冒着打破三方平衡、乃至有可能會被踢出去的危險,這實在是得不償失,狄仁傑也實在犯不上。

這麼想着,李潼的視線便又轉向崔玄暐,崔玄暐則對他含笑點頭,同樣一副問心無愧的模樣,李潼便也對他露齒一笑,同時心裡不免頗爲鬱悶。

神龍五王,在歷史上是多麼光輝偉岸的形象,怎麼到了自己這裡,除了先扒拉過來的一個還未發跡的桓彥範,剩下幾個怎麼全都跟自己不對付,還要下絆子?

且不說李潼心裡這些遐思,接下來話題又轉到對代北道大軍的安置問題上。

這一次代北道隱患雖然得以不付刀兵的解決,但也暴露出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畿內力量嚴重空虛。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但在今年,特別是政變前後暴露的尤其明顯。

甚至於就連執掌國事多年的聖皇武則天都因此直接翻車,更不要說剛剛出宮監國的皇嗣李旦了。所以加強畿內兵力,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有關這個問題,李潼雖然頗具話語權,但卻不便說太多。現在畿內兵力大半都在他掌握中,如果他貿然拒絕外軍入充宿衛,那他就是一褲襠的黃泥巴,很有可能在政治上遭到孤立與圍攻。

比如此前清河張氏所遭到的羞辱,局外人看着雖然挺爽,但幸災樂禍之餘也不免擔心若自己與雍王產生什麼矛盾衝突,又會遭到怎樣的對待。

所以引入外軍、制衡雍王,也是當下時局不得不行的策略,倒不是爲了跟雍王作對,只是爲了避免一家獨大、人人自危。

皇嗣李旦也熱情的跟羣臣討論召代北道大軍入充宿衛的問題,並不時詢問李潼的意見,李潼對此只是擺手不言。

眼見雍王如此沉默,那些討論的大臣們也不免覺得有些尷尬,畢竟這麼大一個人杵在殿中,想裝看不見也不行啊。

所以在羣臣基本商議出一個定計之後,尚書左丞韋巨源才幹笑道:“事有不決,可問智者。革新以來,雍王殿下便首當其衝,如今又身系都畿道安危,甲衆增補,想來必是獨有創見。臣等雖然拙計參謀,但還是需要恭請雍王殿下斧正啊。”

雍王雖然不開口討論,但無論他們討論的多歡,但只要雍王不點頭,代北道大軍一卒也難入京,除非撕破臉幹一架。

李潼聞言後,出班作拜,然後才說道:“臣所計者,突厥賊酋不卒祿暴斃,其弟莫啜奪統自立,賊部局勢或紛亂難定,但默啜其人自有豺狼之性,或會以寇掠立威,擾我邊境,此亦不得不防!”

聽到李潼這麼說,羣臣不免神情各自有異。他們剛纔討論的時候,倒也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但對此多是不乏樂觀的設想,認爲默啜忙於控制國中形勢,短時間內未必會有力外寇,因此朝廷可以從容調整內外。

不過李潼對此持不同意見,也並非只是單純的不願外軍入京予他制衡,畢竟他本身也沒打算在神都待多長時間。

“突厥,豺狼之國也!不卒祿所以召集餘孽、嘯聚漠上,所恃豈是德業?默啜奪位,看似悖禮,但若能寇掠聚貨,飽飼羣狼,部衆人心自當鹹附。諸公所論,是以我中國禮儀揣摩豺狼心跡,未必得體。”

李潼繼續說道:“代北道大軍久頓於外,誠是將士疲敝,但我大唐舊況革新,也絕不能容忍豺狼餘孽虐害邊境子民!代北道憂患既然已解,但邊危亦不可不察,臣再請朝廷能擇良將精軍、巡邊卻賊。”

李潼這番話,雖然談不上擲地有聲,但也的確是發人深思。

聖皇武則天掌國以來,一大爲人詬病的事情就是邊事上的虧敗,太宗、高宗兩朝盛功虧空過半。如今神都革命、皇嗣監國,如果再被突厥趁火打劫、寇掠一番,也的確能夠動搖統治的穩定。

“此事的確需要慎重計議,諸公若有什麼良計,不妨暢所欲言,以供羣衆參詳!”

皇嗣李旦在沉吟片刻之後,便也開口說道。

但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在場朝士雖然不乏智者,可也全都拿不出什麼兩全其美的計策出來。畢竟朝廷眼下能夠徵用的力量都是有數的,貿然向諸道各州再作徵發,也的確有些不妥。

不是沒有人提出將都畿道兵馬與代北道大軍內外置換,巡邊防禦,可是不待李潼開口,便被皇嗣李旦給拒絕了。

讓代北道大軍入充宿衛,的確能起到制衡之效,可如果神都防衛全都交給代北道大軍,他將更加的寢食不安。

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429 世事詭譎,父子分道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363 新的班底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869 能傾情者,唯有聖人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235 義伎捐金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806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0773 熾情難表,惟乞一活0112 神都水深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007 上陽宮官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526 關中苦旱,農事不興0163 加官加封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002 又一個才人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047 向陽而行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1001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109 仗義屠狗輩0914 奴種辱我,唯以血償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073 春江花月夜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278 鉅富驚人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0150 俱入彀中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096 勇宦楊思勖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661 吐蕃羣貴,不容一女0661 吐蕃羣貴,不容一女0359 幷州大都督0773 熾情難表,惟乞一活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235 義伎捐金0010 悲慘的一家人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218 銀青光祿大夫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871 故情難捨,歸鄉修塋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092 仇人相見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