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

二月初,長安城郊,諸軍彙集,誓師出兵。

相對於前一次在神都誓師出兵的儀式,長安城這一次就簡單得多,僅僅只在營外校場上設立了一座簡單的點將臺,並沒有準備什麼諸軍誇武的儀式。

但即便如此,當李潼被甲登臺時,哪怕沒有穿上那身貼金儀甲,仍然在瞬間之內便成爲場中焦點。周遭各營雖靜默無聲,但諸多敬慕的眼神都往高臺集中而來。

這一支關內道大軍,嚴格來說倒也沒有經歷什麼鐵血洗練,無非久習營事的一羣老卒而已。但此前雍王殿下大手筆的盛犒諸軍,讓將士們得以後顧無憂、安心作戰。

儘管那些錢帛犒獎本就是他們辛勞所得,但朝野多年妖風瀰漫,特別是隨着大唐開國拓疆的軍事體系的逐漸崩潰,原本的理所當然已經成爲了格外的恩賞。

大部分的士卒們其實並沒有與雍王近距離接觸過,即便是雍王巡營,身前身後都有大量中軍將士隨從拱衛,所以上下之間也是難免隔閡。

但是隨着此前一番犒賞下來,營卒們已經深刻感受到,雍王殿下並非只是一味的高高在上、不涉人間俗計、不恤將士勞苦。

雍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將每一名將士勞苦都記在心中、並且付諸行動。

披得戎衣,每個人都有戰死沙場的覺悟,但若這一條性命、數月勞苦全無價值體現,營士難免心計彷徨,不知爲何而戰。而雍王,給了他們一個戰鬥下去的理由。

“先王宣威於四極,社稷傲立於天下,王教通達於八方,海內莫敢稱逆,諸夷闕前受命!此前國運淺遭短厄,而今內外已經悉定。夷中頑劣,舊得恩恕纔可苟延殘喘,瘡疤時久不吮,敢欺中國無人?此番典軍,無問勝負,凡境中不附王命者,唯殺制之,概不留俘!”

李潼登臺後,環顧諸方,扶劍高呼道:“神州赤縣,唯忠勇、唯德義能活!賊縱有億萬之衆,舊不能成事,今亦不能!唐家養士,唯壯可嘉,節鉞設此,唯功是賞!

諸軍與我,併爲一體,濟但一息仍存,與諸將士同甘共苦、同榮共辱!今日置法,非爲刑衆,實爲警我,但有一功不能賞、一死不得恤,將士當面唾我,刑枷不敢迴避!

但以性命捐效社稷,則必厚待生死,府庫積儲,所待者何?斬甲一級,賞錢十緡,軍還即賞,盛犒壯義!”

營中衆將士們聞聽此言,無不面露驚喜之色,或是難以置信,或是眉飛色舞。若非此際已經身在營中,只怕早已經喧鬧出聲了。

早在高宗時期,基於府兵制設立起來的軍功犒獎制度便已經很難再運行下去了。

特別是大量長征健兒被召入軍中之後,這些被招募的健兒本來就沒有一個穩定的軍籍,對外戰事又頻發,可能今年還在遼東、明年已經到了西域。將士居無定所,除了固定的錢糧軍資之外,獎賞主要是以戰爭中所獲得的戰利品爲主。

但由此又衍生出來兩個大問題,一者與大唐作戰的,全都是些窮橫外蕃,本身就貧寒得很,繳獲的戰利品最多就是牲畜之類,這些牲畜如果在內地,當然也價值可觀,但是在邊塞之地,除了宰掉吃肉,實在沒有太大用處。

二者就是戰利品不便運輸,毛皮、帳幕之類還倒罷了,可是那些活物要讓它們跟隨大軍往來奔波,可能就直接累死了。

雖然朝廷也有專門運輸戰利品返回境內的隊伍,但戰鬥以及戰利品的獲得本身就是不確定的,而且途中的損耗也實在難定。

除此之外,一些地廣人稀的寬鄉還可授給田畝、分發奴婢。可是像關中這樣的窄鄉,早已無田可授,自己都養不活,即便要了奴婢也沒啥用。

像高宗中期以後,大唐對外戰績有所下滑,一則自然是貞觀一批開國元從名將與府兵精銳消耗殆盡,二則就是國窮民疲,軍無戰意。從軍本來已經是高風險的行爲,收益還如此的不可控。這樣的軍隊如果還能保持旺盛的戰鬥力,那就見鬼了。

後世言及安史之亂,常有人諷刺玄宗重用胡人、放權給節度使太過了。

但這本身就是控制戰爭成本的一個方式,徵發大唐本土民衆的成本實在是太高,既要保持對廣大疆土的控制力,又要降低國土維持成本,物美價廉的胡人就是一個選擇。

高宗後期到武週一朝,邊地秩序開始逐步崩潰,特別是突厥的死灰復燃,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投降的突厥部族不堪繁重的兵役。就連大唐根本之地的關中都如此疲睏,那些作爲消耗品的胡人城傍武裝自然更加苦不堪言。

李潼眼下倒還無需面對這一問題,他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對內、對外都樹立起自己的強權形象。

作爲一道行軍大總管,他本身是沒有資格作主獎犒將士,所以選擇了直接的殺敵、發錢這種激勵方式。

老實說,這種方式雖然直接簡捷,但卻並不利於對軍隊的建設,因爲軍隊是屬於國家、維持政權統治的武裝力量。無論是授田、還是轉勳,這都是爲了將軍隊更加緊密的捆綁在統治之中。

至於直接發錢,則收不到這樣的效果。土地發到手裡,還要安心耕種。可是錢發到手裡,去哪裡都能花,長安花不了那就去洛陽。

李潼不是不想用別的方式,可問題是他沒有啊。轉勳體系早在他太爺爺李世民那會兒就被玩壞了,眼下出兵外攻在即,更是不好直接在關內打土豪,也只能暫時從宜。

當此番行軍賞格公佈出來之後,諸營將士全都興奮有加,雖不至於說思戰如渴,但也對此次行軍充滿了期待。砍一個人頭,那就是五十畝田的歲收,實在是讓人心動。

閉眼想象起來,腦海裡浮現起的已經不再是山呼海嘯而來的胡寇,而是大片大片黃燦燦的禾穀。

如果換了別個宣佈如此高額的賞格,將士們或許還要懷疑幾分,但既然是雍王殿下說的,那就沒什麼好懷疑的。

且不說雍王殿下剛剛獎犒他們一番,單單爲了復興長安百業,便分授補貼出五百萬緡巨資。敢入境來犯的賊胡又有多少?就算是一個大虛數五十萬人,全砍了也不過五百萬緡,對雍王殿下而言,都是小錢!

“殺賊!殺賊!”

鼓號聲響起,各營將主登臺接受旗令,旗令入營後,營中甲士們便振臂高呼起來,一時間聲震長安!

幕府諸員佐與京中爵者勳貴等出城爲大軍送行,得聞營中那震耳欲聾的喊叫聲,一時間也都震驚不已。軍自有勢,如此聲勢壯大,豈能不謂之強軍?

三萬大軍先期開拔五千精騎,之後便是中軍一萬,再往後則是數量更加龐大的民夫與馱馬、車船等輜重隊伍。另有一萬人馬後繼隨行,與中軍前後夾拱輜營。五千人馬則作爲後軍,將會在大軍開拔數日之後才上路,用以維持後路的安全與暢通。

大軍前行兩日,首先抵達咸陽,接着中軍便於此留頓一日,李潼親望昭陵祭拜太宗皇帝。

昭陵此地,李潼並非第一次到來,早年前往乾陵守陵便途徑祭拜過一程。

昭陵因山爲陵,格局雄大,除了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寢之外,另有大大小小百數座陪葬的名臣名將陵墓。後世許多耳熟能詳的凌煙閣功臣,多數都在這裡有一個位置,生前輔佐太宗建國興治、威臨六夷,死後仍然君臣一體,接受後世的仰慕祭拜。

但真正讓李潼感到激情澎湃的,還不是昭陵這雄大格局,老實說、乾陵的規模較之昭陵還要更大幾分。

昭陵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陵前兩排十四國蕃王石像。倒不是這十四個蕃王值得景仰,而是這十四個蕃王石像佇立在此,最能體現出唐太宗作爲大唐君王、王中之皇的天可汗絕世風采!

後世不乏閒舌對唐太宗私德多有詬病,但無論怎麼說,作爲一個皇帝,唐太宗文治武功都爲歷代君王翹楚。貞觀初年被逼簽下渭水之盟,區區數年便飲馬漠北,生擒頡利可汗,將大唐從隋末亂戰的泥沼中拔出來,稱霸宇內!

如果說此前,李潼對他太爺爺還算是比較單純的仰慕,可是今次率領大軍入昭陵參拜,心情要更加激動得多。

入堂祭拜之後,行出殿堂,站在原地俯瞰那東西兩排各國蕃君石像,特別是當中的突厥頡利可汗與吐蕃松贊干布,李潼心情更加複雜,並暗下決心以後自己老死後,陵前一定也多弄幾個這玩意兒,比那石牛石馬帶勁兒多了。

拜過昭陵之後,大軍於此留守兩千人守陵同時環拱長安。待入乾陵參拜完畢後,同樣留守兩千,另有楊顯宗率三千人直往涇陽駐守。

前軍總管契苾明在過了奉天之後,則率五千騎加快行軍,沿涇水直往原州而去。

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304 待罪慈烏臺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843 春風得意,探花遊園0222 吐谷渾王族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1013 雅贈飛奴,長願師事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326 幼宦可養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052 大酺獻樂0221 窺望河西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079 神宮巍峨1001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0137 好生是天德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400 主動出擊,意在狄公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589 不負王命,此行必果0049 莫厭金盃酒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326 幼宦可養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381 媽寶裴光庭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0372 拙子外送,嬌娘入門0078 死而無憾0052 大酺獻樂0142 就怕有壞人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326 幼宦可養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534 組我軍政,法劍不饒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107 坊居閒趣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976 盛世文娛,寓教於樂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196 卑職願從大王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702 羣臣外授,相公珍重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343 女人的報復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楔子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051 《逍遙王》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254 邪言鑽心0057 命途何艱難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848 大將薨逝,北疆不安0473 祖孫交心,昭德復相0765 萬乘之主,任性輕國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247 血脈的力量0560 長安諸水,周遊不順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381 媽寶裴光庭0163 加官加封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258 曲江盛會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633 社稷之喜,君王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