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

雖然祖孫倆已經達成了相關的共識,但李潼也並沒有急於向朝中羣臣進行公佈,而是趁着年節前後這一段時間,分別召見朝中重臣,將相關的想法與決定稍作透露。

畢竟無論是皇帝親征青海,還是太皇太后歸朝監國,都是震驚朝野的大事。如果處理的不好,別說邊事大動,只怕國中便先要混亂起來。

特別是太皇太后歸朝監國一事,對許多人而言必然是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不能接受。如果讓羣衆們參與進來廣泛討論,只怕討論上幾年光景都未必能達成一個共識。

所以李潼也乾脆暫不對外透露相關訊息,先在朝中決策層面達成一個共識,再直接通知外朝。

想要在最高層面意見統一,宰相們自然是重中之重。於是李潼便分別召見了如今朝中分別爲軍政之首的張仁願與姚元崇,進行一番溝通,說辭也是與他說服他奶奶的理由大同小異。

這兩人當然也不太認同皇帝御駕親征,只是在人員薦選上同樣沒有太好的意見,甚至毛遂自薦都有些不合適。

張仁願雖然是邊功出身,但在聖人並沒有直接指派的情況下再爭取此事,不免有攬功之嫌。且多多少少會顯得有些驕狂,覺得朝中凡所大計統統離不開他。

至於姚元崇,作爲政事堂第一宰相,主持政務同樣極爲重要,並不遜於青海之用。

而且聖人此番構計極爲宏大,除了軍事之用外,在別的方面,哪怕是這兩名宰相,也很難完全取代聖人親往所能發揮出的效果。

至於對國務變動影響最大的太皇太后歸朝,這兩人反倒不甚在意。甚至張仁願還主動表態,若聖人必欲親征的話,請太皇太后歸朝監國算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安排。

李潼自己本身對他奶奶並沒有太重的防禁之心,或者說在大局不失掌控的情況下,並沒有必要對他奶奶嚴防死守。

而這樣的態度,自然也影響到麾下僚屬們,拋開自身利害的考量,並不覺得如今的開元新世與武周舊朝有着多麼嚴重的對立與矛盾、不能調和,對於太皇太后當國時的作爲也並非全盤否定,某些地方甚至還不失推崇。

像在原本的歷史上,武周在平滅契丹叛亂中的過程中,由於武則天自己的私心以及武氏諸王的無能,這一場戰事自是打得一塌糊塗。但姚元崇與張仁願,卻都是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被武則天所挖掘出來並委以重任,使得各自在接下來一段時期中都成爲大唐內外所倚重的名臣,各有一番功業建成。

雖然眼下由於李潼的干預,這兩人與武則天遠沒有歷史上那麼深厚的君臣情義,但他們對於太皇太后的執政能力還是有着非常高的評價。

當然,就算皇帝親征,除了太皇太后歸朝監國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冊立太子,由朝中重臣輔佐太子監國。但是這一方案所引發的考量,又要遠遠超過了太皇太后歸朝。

太子國之儲貳,其所冊立本就是國之大事,不可倉促立就。雖然說如今聖人膝下已有嫡長,但聖人如今春秋正盛,並未主動提及這一話題。羣臣既不知聖人具體的考量,又沒有迫切的要擁立儲君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想主動提及這個敏感話題。

況且即便是冊立了太子,幾歲稚童又能處理什麼國務事宜?相關的事務,當然還是要委託給輔佐大臣。這一安排看似對輔佐臣員極爲重用、可以大權獨攬,但這當中卻蘊藏着極大的兇險。

首先聖人年富力強,既非昏聵無能,也不是懶惰怠政,朝中突然出現這樣的一個強臣,即便從權一事,之後的君臣關係也是不好處理。就算聖人仍然信任不疑,也難免其他臣員會對這一人選嫉恨有加、爭做構計,煊赫於一時後,最好的結果就是外放大州,很難再繼續留任於朝中。

其次聖人此番乃是親征、而非託孤,並不會對朝中事務徹底的放手不問,太子本身沒有決斷能力,大臣同樣不敢專擅其權。國中沒有大事發生還倒罷了,一旦發生大事且不能及時、妥善的處理,不獨相關臣員要背鍋,甚至還會給太子身上覆上一層陰霾與不確定因素。

其實在立嗣方面,李潼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他最希望的,當然是他兒子李道奴能順順利利長大成人,順順利利的接過江山社稷,讓大唐繼續強盛下去。

至於爲什麼到現在還不冊立太子,首先自然是大唐那一言難盡的天家倫情。終唐一世,並不是沒有明君,也並不是沒有賢能的太子,但在這皇位傳遞的過程中,卻鮮有太子能夠順順當當的繼位。

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當然也不是他們李家人全都天生反骨,不走一遭玄武門便不是真好漢,主要還在於外部因素的干擾實在太多。

盛唐以前,太子這個儲君可不是什麼樣子貨,本身便有着一批自己的官屬甚至是軍隊。而在君權至上的政治環境中,這樣的存在對於皇權天生就有着極大的威脅,哪怕父子也不例外。

像李潼他爺爺高宗皇帝,哪怕是疾病纏身,都不放鬆對兒子們的管控約束,這也給他奶奶弄權提供了條件。

到了唐玄宗時期,雖然太子的地位與權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壓縮,甚至於形同軟禁,但這一根本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一俟有了擺脫父親控制的機會,太子李亨即刻便拍屁股走人,與父親分道揚鑣,讓玄宗榮升太上皇。

中唐以後,就連皇帝本身的權力都遭到了極大的制約,太子處境就要更悲慘,完全成爲太監等政治勢力奇貨可居的目標與籌碼。

李潼對此也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思路,包括後世看來比較穩妥的秘密立儲,對他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他長子即是嫡子,只要不是嫡長繼位,任何騷操作都難免引發政治上的動盪。

之所以並不急於立儲,主要還是出於對兒子與其他家人們的保護。一旦李道奴正式成爲太子,所面對的人事關係要更復雜,這遠不是一個心智仍未成熟的少年能夠處理好的。

而且就算李潼有關愛兒子的一面,但他身爲一個皇帝,同樣不容自身的權威被瓜分太多。如此要麼就是與兒子頗有意見上的碰撞矛盾,要麼就學唐玄宗,把兒子當豬一樣軟禁養起,限制其自由,不給任何權力。

想到這一點,李潼便有些開心不起來,希望這一天能夠晚一點到來,起碼給兒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以及從容快樂的少年成長時間。起碼在李道奴十五歲之前,還沒有初步形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情況下,他不會考慮冊立太子。

拋開這一點閒計,在同姚元崇與張仁願這兩名最重要的宰相達成意見統一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政事堂其他幾名宰相,包括一些在朝三品要員,在之後幾天時間裡,也都陸續得到了聖人的召見,被告知事務相關。

衆人對此態度雖然也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能夠求同存異,並沒有強烈反對的情況發生。

在與朝中重臣們意見統一後,李潼便又開始進行相關的人事調整。

政事堂中,姚元崇與張仁願都是作風強勢之人,李潼在京的時候,可以壓制着他們各司其職、彼此互不干涉。可李潼若是離京,單憑太皇太后、未必能壓得住他們。

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武週一朝武則天可以對宰相們手拿把抓,到了開元新朝則就很難。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也爲了保證國中軍政大計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行,李潼便將張仁願任命爲東都留守,着其前往洛陽,總督軍機相關的人事錢糧調度,而以姚元崇留守京中。

這樣的安排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如果京中真有什麼險惡大事發生,李潼在隴右自是可以統率大軍殺回,而張仁願則就可以在洛陽召集中原人馬,東西合擊、消滅掉一切不穩定因素。

至於政事堂宰相們,劉幽求與王方慶確定跟隨聖人一同赴隴,劉幽求負責協助聖人處理並傳達軍機命令,王方慶則以尚書左僕射處理各種傳遞行在的政務事宜。

除此之外,王孝傑也會跟隨同行,當然並不是作爲統兵大將,而是他眼下所擔任的鴻臚卿與理蕃使,負責外交上的人事接洽。

至於留守京中,則就由岐王李守禮與燕國公黑齒常之爲內外軍事長官,統領京中禁衛人馬,負責大內與京城的治安維護。

在朝中人事調整進行的同時,各種年節典禮也在如期舉行,聖人與太皇太后頻繁的現身於各個典禮場合之中。大多數朝臣們都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畢竟聖人對太皇太后孝情深刻也是人盡皆知,往年也常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而朝臣們正式得知朝廷這一驚人的安排,則就是在安西大都護唐休璟入朝、並率西域諸邦國酋首入賀新年的典禮上。

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382 太平薦才,姑侄漸遠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062 禁中亡命徒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105 人間滋味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829 千古義宦,再造之恩0081 少王險計0022 萬古愁難銷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284 禍水東引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016 大唐潑婦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312 本錢自收,一本萬利0399 行驛命案0281 牡丹花下死0351 關中羣貴多尚勢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078 死而無憾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307 南望老人星0404 人人自危,謀定相位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087 蓮生獻經0447 嵩陽道大總管0006 人盡敵國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286 竇七暴斃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254 邪言鑽心0852 取爾首級,彰我刑威0434 舊案新翻,大臣難逃0473 祖孫交心,昭德復相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289 竇七入彀0039 羅網常設0979 新朝修律,當世準則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006 人盡敵國0227 名馬梨花落0395 王戲閒苑,殿中選妃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029 李氏爲上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446 白刃不相饒0544 先王仁義,前緣早定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308 吾皇萬萬歲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