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與劉光武同出院的還有曾在紅六軍團十八師任過政委,因手臂負傷住院的晏福生,也被安排到教導團工作。
同時與劉光武同出院的還有曾在紅六軍團十八師任過政委,因手臂負傷住院的晏福生,也被安排到教導團工作。
出院後,由於劉光武在長征前在湘贛蘇區曾任過鄉蘇維埃主席和游擊隊政委,在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前,在十八師破壞科工作,有一定的地方工作經驗。所以部隊領導把劉光武安排到西路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政權科任副科長。
劉光武和戰友黃紹雲與工作隊一起深入永、涼城鄉各地,配合駐地紅軍,進一步宣傳鼓動羣衆,籌建各級蘇維埃政權及抗日羣衆團體組織。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日成立的山丹縣蘇維埃縣政府,是張掖地區建立最早的蘇維埃政權機構。
當時成立山丹縣蘇維埃政府有四項主要任務,一是組織、動員羣衆從物資上支援西路軍,二是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三是協助建立根據地,四是協助紅軍維持地方秩序。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幫助西路軍做了許多事情。
馬家軍對山丹城進行四面的包圍和進攻,西路軍在山丹城是無日不戰,劉光武和戰友們又參加了山丹縣蘇錐埃政權保衛戰。
但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隨着西路軍的撤離,永、涼地區創建蘇維埃政權的工作就此終止了,馬家軍開始反攻倒算。
後來劉光武所在的地方工作部撤到倪家營,又進行新的一輪。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西路軍撤離山丹、永昌地區繼續西進。以五軍開頭,九軍和指揮部機關居中,三十軍殿後,向高臺,臨澤開進。十二月三十日總部直屬各部及總後勤部隸屬的兵工廠和婦女團一部進駐臨澤縣城(今蓼泉鄉)。
臨澤縣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南臨終年積雪,海拔四、五千米高的祁連山,北靠古長
城外廣袤的沙漠曠野,東臨甘州(今張掖),西接高臺。
這裡是河西走廊的腹心地帶,寬不過百里,地形狹窄,人煙稀少,出產貧瘠。歷史上這裡缺少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新的思想啓蒙,沒有黨的基層組織,也缺乏黨的羣衆工作基礎。
這裡的老百姓長期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深受兵禍和民族剝削和壓迫之苦。要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經濟和政治環境下建立根據地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劉光武他們地方工作部到了臨澤(今蓼泉鄉),就發動羣衆,宣傳羣衆,開展建立蘇維埃政權工作。
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幾個縣、村級蘇維埃政權。還發動羣衆爲西路軍籌集糧食、禦寒衣服和藥品等,動員青年人蔘加紅軍,從人力物力上支援紅軍,爲西路軍總部及後續部隊繼續西進做準備。
這些工作都極大地支援了西路軍的軍事鬥爭。但是,沒槍桿子保衛的政權是不長久的。
這些新生的政權,最終因西路軍的離去與失敗而結束。這充分證明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真理的普遍性。當臨澤紅色蘇維埃政權成立不久,馬家軍調動許多人馬圍攻臨澤。
面對馬家軍五個團的包圍和進攻,西路軍總部的各部門和直屬隊甚至連後勤的勤雜人員和婦女們都參加了保衛臨澤新生政權的戰鬥,在臨澤堅守了二十多天後,加之傳來高臺五軍失敗的消息,我們不得不突圍,從臨澤撤到倪家營子與總部和三十軍會合。
倪家營子位於臨澤縣東南,距甘州(今張掖市)約三十公里。分上、下營子,是個人口集中、糧米較豐的大自然村。
倪家營子共有四十餘個大小村莊組成(當地習慣把人家多的十幾戶以上稱爲村,人家較少的幾戶稱爲莊),南北長近十公里,東西寬約二公里,坐落在祁連山腳下的戈壁灘上。
每一個村莊都是
一座堡壘,四周用厚厚的黃土砌成三、四米高的圍牆,方方正正相當堅固,以防禦土匪、盜賊、野獸的襲擊。
有的大戶人家的圍牆修建更堅固、更高,站在圍牆上能看出好幾里路。倪家營子南面高,北面低,所以人們習慣把南半部稱爲上營子,北半部稱爲下營子。當時,由三十軍防守上營子西南面三個村子,九軍扼守下營子東北方向,兩軍前沿陣地相連接,成縱深配置,構成一個橢園形防禦體糸。
總部直屬隊和五軍剩下小部人員駐守下營子中心幾個堅固的村莊內,西路軍總指揮部設在下營子中心地帶廖家村。
西路軍計劃在倪家營堅守一段時間消耗馬家軍的有生力量後,待機反攻,乘勝西進或東出。
高臺失守後,由於中央對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步署方針左右搖擺不定,讓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徘徊不定,三進三出倪家營,最後帶着大批婦女、兒童和傷病員等非戰鬥人員兵困倪家營子。
馬步芳集結了五個騎兵旅、三個步兵旅、一個手槍團、一個憲兵團和大批民團共七萬人馬圍攻倪家營子。
劉光武他們在倪家營子堅守時,正是寒冬季節,夜晚溫度要到零下二三十度,許多戰士依然身着單衣單褲穿着草鞋,手腳都凍僵了,彈藥不足,糧食不足,藥品更是奇缺。
馬家軍夜以繼日的猛烈進攻,騎兵快速的突擊,用數倍於西路軍的兵力把我們牢牢的圍困在村莊中,所有的後勤人員和能動的傷病員都參加戰鬥,在激戰中多次與敵人拚刺刀。我們只能苦苦的支撐……。
西路軍在飢寒交迫中與敵人在倪家營子血戰一個多月,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打死打傷敵人近萬人,但我軍也傷亡慘重,彈藥、人員有耗無增,大量的傷病員無醫藥治療,部隊無糧食給養,連水都喝不上。真到了彈盡糧絕、精疲力竭的地步,巳到非突圍不可的時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