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投其所好

過了足有三刻鐘,外面的天色漸漸亮了起來,差役進來把燈籠提了出去,不一會兒,雲板響起,鑼聲也跟着響了起來。

府試開始了。

幾個差役進來,揹着手站在了屋裡四角,緊接着身穿官服的知府在幾人的簇擁下走了進去,依例說了幾句話,說畢,差役們就開始發放文房四寶。

說是發放,其實是用錢買,現銀交易;今天的考試有三次歇息的時間,即早中晚,這時間裡還可以通過差役們買飯,以及上廁所。

文房四寶和飯菜都是用現銀買,價錢比外面要貴一些。這樣做是爲了杜絕考生在拿來的文房四寶和飯菜裡作弊,同時也爲官府賺上一筆錢,這筆收益在明面上用於歷年來的府試和院試。至於這一進一出中官員和胥吏們有沒有貪墨,那就是一個不可探究的問題了。

杜錦寧拿到文房四寶後,先仔細地把它們都檢查了一遍。

她可聽說,以前有那經手府試的胥吏貪墨得比較厲害,導致府試的時候這些筆墨紙硯都不好用。比如那筆,寫字的時候筆頭忽然就從筆管裡掉了下來,墨汁頓時把試卷弄污了,毀了那場考試。

雖然那場考試後,有考生向考官申訴了,但因爲不是人人都像他這樣,而且胥吏敢這樣貪墨,未嘗沒有知府在後面一起撈好處,最後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檢查一遍後,杜錦寧稍稍放了點心。這些筆墨紙硯雖不是很好,但至少還能用。筆頭不鬆,硯臺也結實,紙是試卷,一會兒會放發。就是墨不大好,不如好墨那般細膩油潤。墨艱澀不滑潤,寫字的時候不流暢,非常影響書法的美感。

而在科舉考試中,字寫得好不好看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杜錦寧自上學以來一直勤奮練字的原因。

不過這也難不到杜錦寧。要知道當初她在桃花村時,因爲沒錢,又需要寫話本賺銀子,她可沒少用這些劣質的筆墨紙硯。她又是個愛動腦子的人,如何把這些東西用好,她也琢磨出了一些道道來。

比如眼前這劣質的墨,就需得慢慢磨,比其他的好墨至少要多花費一刻鐘的功夫來磨墨,而且這磨墨的手法也有講究。如此磨出來的墨汁,雖不如好墨那般油潤,但相差也不大了。

知道這墨不好,她便沒再像縣試那樣,等試卷拿到手了再磨墨。這裡是封閉的屋子和考號,也不存在風雨打翻硯臺等問題,因此她立時開始動手磨起墨來。

待她把墨磨得又細又滑時,差役正好把試卷送到了她的手上。

展開試卷一看,杜錦寧頓時傻了眼。這哪裡是試卷,這明明是白紙好嗎?

她正想叫住差役,就聽隔壁周致叫道:“差爺,這卷子是空白的。”

差役頭也不回:“試題一會兒來。”

杜錦寧閉上了嘴巴。

印試卷容易泄題,所以很多的考官是不印試卷的,直接叫差役拿着寫了題目的牌子在考場上來回地走動。

她便不着急,先把試卷紙看了一遍,見紙還不錯,不會出什麼問題,便靜下心來等候。

這一回不需她等多久,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有差役拿着牌子走過來,在她的考號前停留了一會兒,便走向下一個考號。

看清楚牌子上寫的題目,杜錦寧的心越發安定。

兩道經義題,要求每題不少於三百字。

這種題目和要求,有些考生可能會爲難。對他們來說,用大半天時間寫一篇經義也是常事。但杜錦寧做題向來就快,上午寫一題,下午寫一題,估計晚飯都不用在這裡吃了,直接回去小院裡吃去。

第一題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題出自。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對於一個致力於農學的人來說,“年飢用不足”是一個十分樂意談的話題。只有上位者重視糧食問題,願意爲糧食種植多花人力物力,農學研究才能得以進行。科研成果一出,產量提高,百姓生活才能富足。

在這個話題上,杜錦寧有許多話要說,根本不像其他學子那樣需要搜腸刮肚地去想寫作的內容。

也因此,拿到題目不一會兒,她提筆在硯臺上蘸了蘸,便在草稿紙上寫了起來:“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這是破題,用兩句話破全文要義。

接下來是承題,申明破題的意思:“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

雖說這時代的經義題並不一定按八股文形式來寫,但府試的主考官是誰早已明瞭,杜錦寧自然不會不提前做功課,研究瞭解知府周東平的文風與喜好。

周東平四十來歲年紀,冀省寒門子弟出身,曾因鄉試成績優異被舉薦到國子監唸書。他一直致力於八股文在科舉考試中的推廣,覺得這種寫作形式是最公平,最能考察考生智力的一種文體。

在後世,人人都說八股文如何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使許多讀書人只顧讀經書,鑽研八股,不講實際學問.考中作官後就成爲皇帝的忠實的奴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抨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難道古人都是愚蠢的,會看不到八股文的危害嗎?他們爲什麼幾百年來都用這樣一種文體來考試?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做官的都是士族,平民老百姓基本上沒有做官的機會。不管你再如何的驚才絕豔,想要做官也只能附屬於士族,做一個最底層的小官。梁山伯他老爹就屬於這一類。

也因此,當時的權勢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皇帝想施行什麼制度,都得看世家大族的臉色。皇權至上這種說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爲了打破這種局面,在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應運而生。寒門子弟終於有了一個擺脫低下身份,施展自己抱負的途徑。

隋唐兩代,科舉考試科舉的內容都還是很實用的,都是經學兵法武藝等等經世致用之學。但運行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只要是實用性的科目,父母就可以將經驗傳授給子女,擁有上一代傳授經驗的士族子弟比平民子弟具有壓倒性優勢,這對平民子弟極度不利,社會流動性會因此而堵塞,世襲技術官僚家族會再次形成,經學家族對皇權的威脅仍然存在。這與皇族的利益背道而馳。

既然考覈內容涉及到實用技術就有經驗的傳承,那麼把科舉的考覈務虛化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嗎?於是八股文應運而生。

八股實際類似於古代的奧數,它沒什麼實用性,是一種接近純粹的智力測驗,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父母或家族技術水平的影響,從而保證其公平性,達到爲皇權對抗經學世族豪強之目的。

周東平這個人是個高智商的人,原先在科舉考試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從自身經驗與階層出發,這些年來就一直在各種場合爲八股文搖旗吶喊。

雖說對於杜錦寧對八股文這種寫作形式持有保留意見,她跟袁修竹學制藝的時間又短,爲了藏拙,一開始她並沒打算寫八股文,但剛纔那些考生的不甘與懷疑還是刺激了她。而且入考場時她發現案首對於檢查這一關還是很有好處的,能有拿到府案首的機會,她自然不會放過。

她要全力以赴。

所以她得投其所好,這兩首經義題她都打算用八股文的形式來寫。

第五百零七章 講學第七百八十四章 商議第三百一十四章 目瞪口呆第六百六十二章 決心第四百六十八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三章 傳授第五百零四章 召見第六百八十七章 趙晤召見第一百五十三章 處理第二百三十章 告之第四百四十一章 太囂張了第二百六十章 等你名列前茅第六十一章 撿到寶了第八百二十八章 成親第三百一十章 名次依舊第七百七十七章 誰最蠢?第六百五十四章 重農抑商,是否改變第四百六十三章 考量第七百一十三章 大師兄第五百一十八章 奇葩的考題第四百六十八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七十七章 看你玩出什麼花樣第三百八十五章 模擬考舍第五百八十一章 鬧掰第十六章 《阿寶》第四百五十五章 詩裡也有心學?第七百五十三章 齊慕遠遇安適第五百八十四章 反應(第三更)第八十二章 新宅子第七百九十九章 時機未到第六百三十五章 六元及第第四百四十三章 趕緊告狀第三十章 大房要回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打算第三百九十二章 相邀第六百八十六章 處理財產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司農第四十章 驚詫莫名第一百四十九章 雙簧第四十六章 關嘉澤第六百零二章 被打了屁股第二百零四章 娶杜大姐兒爲妻第二百三十六章 買田地第三百三十章 競爭者出現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又坐一起了第八百二十二章 都不是問題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司農第一百二十五章 各自思量第五百六十五章 什麼毛病?第六百三十八章 我可是有未婚妻的第七百五十一章 可知道抓心撓肺的滋味?(二合一)第三百一十四章 目瞪口呆第八百零九章 杜錦寧回京第七百八十三章 進宮第七百六十九章 背鍋俠的價碼第六百四十八章 勸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分紅第二百八十七章 孫女婿人選第三百二十章 硃砂痣與蚊子血第五百八十一章 慶幸第六百零六章 話本繼續的神話第七百八十二章 靜王相邀第二百一十二章 打出去第十一章 能分出去嗎?第六百四十一章 不得不赴的約第七百四十七章 不滿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準備第六百二十四章 蠱惑人心第五百七十八章 幾個意思?第二百四十二章 同仇敵愾第八百零三章 誰來背鍋?第四百二十四章 府學教授來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話本與花店第三百三十五章 談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負荊請罪第二百零五章 謀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縣試第四百一十四章 小氣的祁家第六百四十六章 各就各位第八百五十六章 居安要思危啊第五百零二章 五皇子與祁元道第三百八十七章 臨行前第一百六十七章 提醒第一百八十六章 開學第一天第六百六十三章 在南邊畫了一個圈第四百六十四章 解決了第二百六十章 等你名列前茅第七百零三章 馬劍第五十三章 打的是這個主意第五百八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五百五十八章 打算上京第九十四章 動作很快第七十九章 去大林村第三百三十章 競爭者出現了第六百二十四章 蠱惑人心第六百七十二章 請求外放第五百一十五章 時光如梭第八百六十四章 工業革命的伊始第五百五十七章 京中局勢第二百九十七章 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