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新進士

bookmark

崇光三年的正科殿試,在四月風和日麗的時節,於太和殿進行了。

這一次殿試共有二百六十八名貢士參加,皇帝親自出題,親自帶着一衆大學士們閱卷,比起去年春天那一回的恩科會試還要更上心些。

今年是他正式登基的第三年,朝中已經增加了不少他屬意的官員,一些老邁多病、尸位素餐、心思不正的官員已經被他先後用不同的理由擠出了朝廷。但這還遠遠不夠,他需要更多的只忠心於他的人手,他要完全掌控整個朝廷,整個國家,他需要更多忠誠優秀的新進士。接連兩年的恩科及正科會試、殿試,就是他收羅人材的最佳時機。

就連殿試的題目,他也非常用心,從古書裡挑了兩句先賢名言,主題就是兩個字:“忠君”。什麼叫忠君?該如何忠君?不忠君的人是如何表現的?會有什麼下場?周圍的人應該怎樣應對不忠君的人?

皇帝的本意也很清楚,接連兩次逆亂,連皇帝自個兒都差點丟了性命,他當然會對心懷謀逆之人深惡痛絕了。他這是要收攏天下士子之心,讓那些附逆不忠的臣屬與世家失去民心,從此淪落爲喪家之犬,讓天下臣民都忠心爲君,再也不會有人生出謀逆之心來。

皇帝的想法很正常,知道這個題目後的大學士與朝廷重臣們也非常瞭解明白,就連太和殿內的貢士們,看到題目後,也大部分都明白了皇帝的想法,知道該如何寫這篇文章了。

可誰也保不準,這世上總是有人會出人意料的。

兩場謀逆都早已事過境遷了,而且因爲主要發生在京城與江南兩地,其他地區的人只是聽聞,並沒有親身經歷,感受就不是很深。朝廷又沒有公開對全天下的人說哪裡的貴族、官員或是什麼家族附逆需要被審判,皇帝剛上位的時候爲了穩定大局還說了只處置首惡。不追究其餘人等的話,所以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大多數人都已經不把這兩場謀逆當一回事了。穎王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個想要謀反但又失敗了的炮灰而已。

這些地區出身的貢士們。上京後在讀書人圈子裡混過,又去了明知書館,看到皇帝所出的題目,第一反應就是:忠君,就是忠於朝廷。不事二君,盡忠職守,愛民如子。再進一步發散思維時,沒往皇帝想要的“不事二君”的方向走——這種理所當然的事只要提過就行了,重點是另外三條“忠於朝廷”、“盡忠職守”、“愛民如子”。

簡單來說,就是官員該如何儘自己的本份,爲君王分憂,治理地方,造福百姓。這其中自然免不了要提到清正廉潔,最近的堤壩案便成了極好的例子。貪污腐敗。弄虛作假,既對不起朝廷,也害了百姓,最後自己和家族也沒落得好結果,這就是“不忠君”的下場了。所以爲官者要忠君,就要廉潔,要愛民,要盡責……否則就是上對不住君王朝廷,下對不住家族親人,還對不住天。對不住地,簡直就是世間的罪人……

皇帝帶着重臣們閱卷的時候,心情還真有些複雜。二百六十八名貢士,倒有四五十個是這麼寫的。哪怕用辭各不相同,表達的意思卻非常相近,而且大部分人都拿了堤壩案來做例子。皇帝當然也很重視堤壩案,只是他的重點跟這些貢士們不太一樣。貢士們關注的是貪官理應受罰,廉潔是官員的本份,可皇帝更重視那些被抓起來的犯人的口供。想從他們嘴裡知道曾經依附過穎王的人,到底還有誰。

皇帝抱着這樣的想法,纔會遲遲沒有給堤壩案結案,所有犯人都還在牢裡,除去中途死了的人,沒有人被判決。外界不明真相,已經有許多議論了,大理寺、刑部以及所有參與審案的人員都承受着莫大的壓力。可是皇帝還沒滿意呢,他們只能硬着頭皮撐下去。而那些遲遲不肯開口的犯人還很嘴緊,他們雖然未必受得住大刑,可是他們身後還有家族,爲了護住全族上下,他們必須要閉緊了嘴巴。

因爲貪腐瀆職而被處死,跟被捲進謀逆大案裡頭,後果是不一樣的。前者只會罪及本人,頂多是家眷受連累,但若有親友族人援手,日子還能過得;後者卻是全族一起倒黴,那就真真是完全沒有希望了。也曾有人想過,如果能跟皇帝做個交易,換取自家活命,也不是不行,自己也能少受些苦楚。可是皇帝曾經許諾過不追究附逆之人,如今卻要趕盡殺絕,他們能冒險去相信他嗎?局面就這麼僵持住了。

皇帝心裡正煩躁呢,忽然發現今科貢士們的殿試文章裡,居然有那麼多人提到堤壩案,他心裡那根敏感的神經就發作了,擔心這裡頭會不會有穎王餘孽的手腳,故意借貢士們來試探他?他派了人去打探,沒想到探子們回報,說有那麼多的貢士關注堤壩案,是因爲明知書館裡掛着兩幅南匯港的畫,書館裡的人也經常在議論堤壩案。

以明知書館如今在京城的名聲與地位,本地的讀書人常去就不必提了,外地來的讀書人到了京中也肯定要去看一看的。無論是自己借閱書本,還是跟其他讀書人交流,都是常事,期間難免要提到這個熱門話題,況且那兩幅《南匯繁華圖》與《南匯災後圖》,也令看過的人印象深刻。貢士們會在應試文章中提起堤壩案,真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

皇帝一聽是這個原因,就知道自己是想多了。別家還罷了,明知書館之主建南侯府卻是絕不可能跟穎王逆黨有勾結的。沒有趙家祖孫,他連性命都未必保得住,更別說是登基爲帝了。天下誰都有可能附逆,獨趙家不可能。

趙家祖籍奉賢,就挨着南匯,去歲也曾遭受潮災侵襲。趙家族人也好,建南侯府的郡公夫人張氏與大姑娘趙琇也好,都曾參與了救災,再加上趙瑋也參與了堤壩案的審理,趙家人因此對案情格外關注,並不是奇怪的事。他家以此教育前來書館的學子們。要爲官清廉,盡責愛民,也是應有之義。皇帝不好埋怨什麼,反而還對那兩幅畫有了興趣。特地命身邊的內侍前往建南侯府,要趙瑋把畫送進宮來讓他看一看。

趙瑋照做了。皇帝在乾清宮裡欣賞着兩幅畫,嘖嘖稱奇,問趙瑋:“此畫到底是誰人所作?這‘明知堂’的落款,恐怕不是不相干的人能署的吧?”

趙瑋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敢隱瞞聖上。這兩幅畫是微臣妹妹親筆所作。只是閨閣丹青,不好輕易叫外頭人知道,便署了這‘明知堂’的款。微臣妹妹還翻譯了一些洋文書籍,收入書館之事,俱都是以此爲名。”

皇帝十分驚訝:“朕在太后處也曾見過你妹妹的畫作,當時只覺得她頗有靈氣,萬萬沒想到,她還能畫出這樣的畫來!”而翻譯洋書,就更不容易了。不過這對皇帝來說,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能。朝中的譯官品級本就不高。只是趙琇這樣一位閨閣千金能有這樣的本事。十分難得罷了。

皇帝對兩幅畫再讚歎幾句,便讓趙瑋收回去了。畫雖難得,但技法並不算十分出色,還夠不上宮廷收藏的標準,只是那種真實性極強的畫面感讓人震憾罷了。皇帝也是去過南匯的,看了畫有些不好受,便不再多看了。

弄清了事實真相,皇帝就放下了心中的猜疑,爲殿試的結果煩惱起來。提到堤壩案的貢士有許多文章都非常出色,是優秀的人材。他不可能放棄的。可是這些文章對於他來說,又有些偏題了。有大學士認爲不應該把偏題的人名次取得太前。問題是那些沒有偏題的人,一心一意論述“忠君”主題的貢士們,文章又不是最出色的。甚至整體的水平,都要比偏題的人差一等,還有些人的文章有拍皇帝馬屁的嫌疑。在一些讀書人脾氣比較明顯的大學士與重臣們眼中,這種人缺少風骨,成不了大器。所以就算皇帝看這些人的文章看得很爽,也不好直接說出自己的感想。

最後是深受信重的大學士李光地向皇帝進言:“偏題”的人其實也不能說真的偏了題。他們寫的也是忠君的正理,只要文章好,爲君者就要公正評價,不應該太過以個人好惡行事。

皇帝也明白,他那點小心思是不好公開說出口的,所以採取的李光地的意見,文章寫得好的,就算提了堤壩案,也依舊名列前茅。拍他馬屁拍得他很爽的,只要文章有所不足,就只能往後面排名了。

四月中旬,殿試的結果出來了。金榜之上,那些提到堤壩案、經常出入明知書館的貢士們,有三十來人名列二甲,有一位還是二甲傳臚。易家大郎高中二甲第六十七名,吳貢士是第一百二十九名,趙焜居然也坐了二甲倒數第二位,出人意料地不曾落到同進士行列中去。

建南侯府中,在京的趙氏族人再一次聚集起來爲趙焜慶賀了。與此同時,因着有那麼多關注堤壩案的貢士得了好成績,在他們慶賀小聚的場合中,偶爾談論起自個兒的殿試文章,堤壩案自然免不了再次被提了起來。

這些進士、同進士們只覺得皇帝認可了他們的文章,就一定也贊同他們的想法。那堤壩案的犯人審了這麼久,還沒審出個結果,也沒有主犯被處刑,真是太不象話了!刑部和大理寺在做什麼?難道有什麼黑幕嗎?真真是尸位素餐之輩!朝廷六部腐朽無能,正需要他們這樣的正直人士肅正清風呢!

就算原本對堤壩案不太關注的新科進士們,也被同年們感染,對他們的提議產生了興趣。

新進士們年輕氣盛,又正是春風得意之時,滿腔忠君愛國之心無處發泄,便誠意拳拳地用各種方式向皇帝上書了。他們表示要爲皇帝分憂,請皇帝處置堤壩案的犯人們,又參刑部與大理寺拖沓、瀆職……

刑部與大理寺的官員都快哭了,而皇帝的心情則更加複雜。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第532章 心急第574章 壯大第386章 訴苦第552章 牽制第93章 人倫第618章 胡姑娘第375章 包圍第81章 棄僕第138章 京中風雲第183章 逼迫第524章 邀請第583章 告狀第382章 怒火第603章 勸母第477章 見禮第246章 赴會第608章 太醫第216章 戰果第566章 見識第520章 纏身第413章 流言第511章 信第386章 訴苦第382章 怒火第23章 一場鬧劇第171章 驚聞第393章 私會第82章 進言第432章 陰差陽錯第315章 謝禮第255章 雀金呢第114章 遺孀第5章 分家第509章 欲行第325章 把柄第559章 風波第255章 雀金呢第192章 小丫頭們第121章 意外的線索第79章 抽絲剝繭第584章 側妃第5章 分家第432章 陰差陽錯第229章 相逢第271章 告誡第28章 賬簿第370章 傳聞第582章 傳遍第62章 買地賣地第573章 獎賞第189章 柱國將軍府第188章 賞賜第244章 調查第251章 小病第48章 盧媽第99章 逃奴第618章 胡姑娘第488章 動手第184章 蠢話第61章 提點第446章 包票第133章 改道第249章 搶白第338章 握手第165章 梨花一枝春帶雨第202章 御史第299章 謀算第1章 建南侯府第327章 嫌棄第23章 一場鬧劇第397章 疑心第376章 說法第322章 兩份文書第601章 喜訊第368章 警告第320章 告狀第578章 說和第462章 省之第538章 宮門第566章 見識第376章 說法第341章 求助第294章 評價第302章 告密第192章 小丫頭們第28章 賬簿第361章 來訪第426章 避難第104章 開源設想第628章 送妝第216章 戰果第390章 正經事第569章 搶手第291章 臘八會(五)第222章 驚喜第238章 矇混第448章 移居第264章 表白第516章 市恩第515章 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