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全面開花

bookmark

陸軍的發展速度確實比海軍快,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個問題,即陸軍可以迅速武裝,其擴充速度遠遠超過了海軍。這也是客觀事實,怎麼說,造坦克的速度遠比造戰艦的速度快,而且是快得多。另外,陸軍官兵的訓練也要比海軍更容易,陸軍可以承受損失,而在很多時候,海軍是難以承受重大損失的。

陸軍在這場戰爭中遭到的挫折與磨難不在海軍之下。在戰爭初期,甚至連日本的那支素質低劣,裝備差的陸軍都無法迅速戰勝,在朝鮮半島與南洋與日本打了那麼久,這差點就讓嚴定宇引咎辭職了。另外,陸軍在發展方向上的問題比海軍還要嚴重,結果在與俄羅斯開戰後,差點就被俄羅斯陸軍給擊敗,也幸虧當時俄羅斯全力對付德國,而且帝國在西北方向上的戰略縱深足夠的大,陸軍纔沒有一路退到蘭州。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陸軍受到的教訓是相當深刻的。與海軍一樣,在被敵人“教訓”了之後,陸軍的將士沒有氣餒,而是迅速的改正了以前的錯誤,並且迅速的集結起新的力量,並且最終逐步走向了勝利。

當時,談仁皓拿到的文件中還有兩份附表,一份是帝國陸軍在26年6月底時的總兵力,另外一份是帝國海軍在26年6月底的總兵力。看到陸海兩軍的兵力規模時,談仁皓也只能用驚訝,以及震驚來形容自己的感覺了。

在戰爭爆發前,帝國陸軍總兵力在250萬到300萬之間,規模並不算小,可真正的精銳部隊,也就是一類兵團的規模還不到100萬。這100萬中,也就最多有40萬左右是真正的精銳。是真正的主力部隊。到26年6月,也就是戰爭差不多打了5年後,帝國陸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750萬。其中一類兵團的規模達到了550萬,五年中,兩組數字增加了6倍與45倍。

帝國海軍在擴軍方面遠比不上陸軍。戰前,帝國海軍地總兵力不到120萬,其中包含了30萬陸戰隊。15萬文職人員。而到26年6月底,帝國海軍的總兵力爲385萬,其中陸戰隊有150萬,文職人員21萬。而在這385萬官兵中,真正的艦隊官兵只有不到80萬,也就是說,除掉陸戰隊,文職人員,以及艦隊官兵後,還有134萬其他官兵。包含基地駐守人員,憲兵,運輸船隻上地海員,預備役官兵等等。不管從總規模,還是前線作戰部隊的規模上講,海軍的規模都遠小於陸軍。當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規模並不是決定實力的主要因素,陸海兩軍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即使陸軍再繼續擴大規模,也不可能取代海軍的地位。

談仁皓對海軍的兵力不是很關心,在他看來,在前線作戰的帝國海軍軍人不會超過200萬,這也確實是事實。實際上,帝國海軍的兵力仍然不足。因爲相對於陸軍而言,海軍對後勤保障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後勤保障部隊。可問題是,帝國海軍一直沒有降低招收兵員的要求,同時也沒有降低訓練標準,只是提高了訓練強度,以縮短訓練時間。因此,海軍就很難迅速擴充。早在幾個月前,談仁皓就看到了帝國海軍26年的募兵計劃,雖然將計劃徵召75萬新兵,可真正能夠最後加入海軍地不會超過50萬。這就是海軍的問題,同時也是海軍的特點。只要海軍一直保持着高要求,那就難以迅速擴充實力。這同樣也窒礙着海軍的發展,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海軍就難以承擔起更重的作戰任務,也難以在戰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

當時,海軍內部各兵種司令部都提出了擴充的要求,而且統一要求按照不同兵種,採用不同的募兵標準。比如,對陸戰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身體素質,強壯的體格是陸戰隊官兵的最低要求。對航空兵來說,最重要的出了身體素質之外,還有視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畢竟不會有任何一名飛行員是近視眼。對艦隊官兵來說,身高問題一直是募兵的基本標準,同時還得在性格方面能夠忍受長期的海上生活。對潛艇兵來講,身材,以及適應能力是最重要的。因此,不同的兵種顯然有不同的募兵要求,而要想擴大徵兵的數量,那就得根據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募兵標準,以此讓更多的青年能夠加入帝國海軍。甚至有人提出,直接徵召那些帝國的海外移民來擴充海軍。

人手問題也確實是帝國海軍的一大難題,當時聶人鳳與甘永興都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可兩人的觀點都一樣,絕不能因爲要迅速擴軍而降低募兵標準,特別是那些直接關係到海軍總體素質的標準。至於聶人鳳最後會怎麼修改募兵標準,談仁皓心裡並不清楚,他只知道一點,如果帝國海軍要想最後打到美洲大陸去,那就得繼續擴軍,特別是運輸保障部隊的規模,必須要迅速擴大,必須要徵召更多的水手,不然的話,帝國海軍的海運能力是無法滿足戰爭要求的。

陸軍擴充兵力就要簡單得多了。除了由軍校培訓出的軍官之外,陸軍的普通士兵是直接從民間徵召,然後在新兵訓練營進行2個月到3個月的強化訓練,在此期間讓新兵掌握最基本的戰鬥技能,比如如何使用步槍,提高體能,以及一些基本的作戰戰術。隨後,這些新兵將被分配到更高一級的兵種訓練營,比如被分配去當步兵的新兵就得接受使用機關槍,噴火器,火箭筒,爆破筒,輕型迫擊炮等武器的訓練,同時還會有一部分新兵接受駕駛汽車的訓練。如果是被分配到坦克部隊去的話,那就得先學習掌握坦克的基本結構,學會怎麼維護坦克,然後是怎麼操作坦克,接這是基本的戰術訓練。這套訓練體制要比步兵嚴格得多。總體上來講,一名新兵在接到了陸軍的募兵通知書之後。最多隻需要4個月就能到一線步兵部隊去報道了,而坦克兵也就只需要半年的時間就能加入一線作戰部隊了。而在航空兵方面,陸軍航空兵地訓練體制與海軍航空兵差不多。只是不要求在航母上起飛與降落。

顯然,陸軍擴充兵力就要方便得多了,其對新兵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就是身體素質,換句話說。沒有嚴重身體缺陷的年輕人都可以加入陸軍。另外,陸軍的訓練時間比海軍短得多,訓練的難度也是很大,其新兵的訓練合格率一直在九成以上,而海軍的很少超過七成,在24年的時候,海軍新兵地合格率甚至不到五成!

陸軍兵力迅速擴大的直接影響就是,在俄羅斯戰場上,陸軍的將領不再需要爲他們手裡的兵力問題犯愁,只要他們能夠推進多快。那就可以推進多快。從當時陸軍前線部隊與後勤保障部隊的比例上也能看出來,幾乎一名在前線作戰的官兵就會有兩名後勤人員在後方爲其提供支持。這也是陸軍的一大特點,或者說,是帝國陸軍的一大傳統吧。

當時,帝國陸軍的550萬一類部隊中,有350萬左右是部署在俄羅斯戰場上的。另外在歐洲戰場上還有大概25萬,在北非戰場上有50萬,在澳洲戰場上有50萬,另外還有75萬部隊是戰略預備隊。按照陸軍最初的計劃,如果攻打俄羅斯的行動不順利的話,這75萬部隊將被投入到俄羅斯戰場上去,可到了7月底,也就是陸軍計劃對莫斯科發動強攻的時候,350萬的面部隊的數量已經夠多了。而且在戰場上也容納不下更多的兵力。另外的方向上,除了北非戰場需要增援20到30萬的面部隊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地方需要兵力。因此,陸軍實際上還有50萬左右的戰略預備隊沒有派遣到戰場上去。

這就是嚴宇龍承諾向澳洲大陸增派部隊的基礎。也許這50萬戰略預備隊在俄羅斯戰場上很難發揮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澳洲戰場上,如果陸軍再增兵50萬的話,那麼結果就將完全不一樣。用古迅雷的話來講,別說增兵50萬,只要再給他幾個坦克師,幾個摩步師,他就能把美軍打爬下。

古迅雷肯定在期盼這這支強大的軍團到達,可對海軍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說白了,陸軍在澳洲戰場上投入50個師的兵力就已經足夠與麥克阿瑟拼出個高下來了,而且陸戰隊還有十多個師在澳洲戰場上,兵力方面的問題並不是很大,增派更多的部隊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而帶來的問題卻非常棘手。

這就是後勤保障的問題。與陸軍在俄羅斯戰場上作戰不一樣,澳洲戰場上的作戰部隊所需要的物資是無法通過鐵路運輸的,只能用船隻送過去。海運的能力確實在陸運之上,一列火車最多運載2500噸物資,而一艘萬噸輪就能運載10000噸物資,是四列火車的運輸量了。可問題是,要支持100萬陸軍,外加10多萬陸戰隊,這需要多少運輸船呢?另外,陸軍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是由陸戰隊負責的,隨着陸軍增兵,那陸戰隊也得擴充,那就得部署更多的陸戰隊,這又將增加後勤保障的壓力。

也難怪甘永興會抱怨了,同時也證明了,談仁皓在此之前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在攻打澳洲之前,陸軍的態度是不冷不熱,當時陸軍沒有在俄羅斯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甚至還看不到在年底擊敗俄羅斯的希望。而現在,陸軍卻大舉增兵澳洲,儼然將澳洲當作了自己的戰場,而因此給海軍造成的壓力,就讓海軍感到很不舒服了。

可以說,陸軍願意承擔起澳洲大陸戰場的主要作戰任務,這是好事,同樣也是壞事。談仁皓當時已經想到,嚴定宇決定出兵澳洲,顯然是在爲陸軍爭取更多的利益。只到陸軍迅速打下澳洲,那麼主要的功勞就是陸軍的,加上陸軍在俄羅斯戰場上的勝利,陸軍的地位肯定會竄升不少。也許,不會有人注意到海軍在攻打澳洲之前做出了多少努力,也不知道海軍爲保障陸軍能夠順利打下澳洲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可就算海軍無意與陸軍爭功,至少聶人鳳不會這麼做,那麼海軍就有能力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嗎?

聯想到甘永興的態度,談仁皓心裡也有數了,而且也明白廖漢翔爲什麼想在澳洲大陸上的戰鬥結束之前就打下夏威夷羣島,因爲只有打下夏威夷羣島,纔不會讓陸軍在26年佔了所有的風頭。這也肯定是甘永興的想法,俄羅斯戰場沒有海軍插手的份,澳洲戰場最多是陸海兩軍功勞平分,而要想不被陸軍甩下,海軍就必須打下夏威夷羣島,而夏威夷羣島是沒有陸軍插手的地方的。

在這裡,談仁皓就有工作要做了。攻打夏威夷羣島的重點仍然是後勤保障。如果集中五支艦隊攻打夏威夷羣島的話,那麼就得考慮這五支艦隊的後後勤保障問題。也許,讓五支艦隊輪番上陣,再借助快速戰鬥支援艦隊,也就是那些平均航速在24節以上的快速補給艦隊的支持的話,艦隊的後勤保障工作還不是很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爲進攻的陸戰隊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

這基本上是一道數學題。談仁皓反覆計算了幾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至少要150艘萬噸輪爲陸戰隊提供後勤保障。而當時要想確保陸軍在澳洲戰場上100萬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就很難在中太平洋上集中150艘運輸船。另外,這150艘運輸船至少需要30到40艘驅逐艦護航,而當時海軍沒有那麼多的護航驅逐艦,至少要到九月份才能夠湊足這麼多的護航驅逐艦。

換句話說,現在戰場上是各處開花,而海軍則是顧此失彼,只能夠照顧到一頭,那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

第51節 大戰轉折點第40節 鞭長莫及第49節 最後的攻擊第33節 爲家而戰第8節 團聚第29節 猶豫不決第16節 安全艦隊第17節 軍隊的指揮棒第9節 西方戰線第5節 海峽風雲第38節 先敵暴露第6節 籠子裡的野獸第56節 “華盛頓快車”第4節 極限戰機第24節 艦隊的漏洞(上)第5節 預測第78節 恐怖的對手第40節 變廢爲寶第60節 以多打少第21節 預備隊第28節 雨過天晴第1節 重振艦隊第27節 再起變數第9節 末日瘋狂第10節 澳洲捷報第25節 對等突擊第20節 敵人的動力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下)第17節 軍隊的指揮棒終章硝煙散盡第56節 搶先攻擊第11節 集中轟炸第9節 新軍事革命(上)第48節 內亂第9節 最後防線第39節 岸基轟炸機的反擊第30節 行蹤暴露第14節 惡鬥第46節 “送死”艦隊第12節 美軍的荒唐行動第8節 殺雞用牛刀第14節 絕密計劃第77節 美國將星第50節 以牙還牙第22節 簡單任務第18節 獎勵與懲罰第8節 敏感技術第20節 攜手作戰第24節 軍事報復第8節 危機第33節 現代戰爭之父第3節 各奔前程(上)第54節 指西打東第11節 不歸之途第17節 軍隊的指揮棒第2節 妹夫第15節 破格晉升(下)第11節 錯過的決戰第67節 並不是結束第22節 連環重拳(上)第60節 殺敵務盡第9節 死亡通知書第41節 山本的判斷第33節 尋敵決戰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3節 各奔前程(下)第25節 據理力爭第21節 知己知彼第43節 狼入羊圈第29節 哥們義氣(上)第9節 昂貴的晚飯第62節 逃跑第23節 戰爭發動機第3節 艦隊補充計劃第12節 座談第60節 鏖戰第81節 謝幕表演第67節 繃緊的神經第15節 “獵鷹”逞威第52節 打草驚蛇第25節 快速穿插第53節 濃縮的都是精華第48節 人事變動第80節 艱苦的戰鬥第2節 裝甲鐵騎第74節 老天爺幫忙第49節 百密一疏第60節 擴大搜索第4節 共勉第29節 艱難的進攻第9節 美國人的奇蹟第14節 大戰局第31節 正面對捍第57節 怨念第71節 主攻方向第1節 十萬噸第50節 暴露第42節 隼擊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