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大敵來臨

bookmark

第一特混艦隊到達預定海域的時間比計劃的提前了二十多天,在這二十多天裡,除了讓官兵恢復狀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檢驗戰艦的性能,並且演練新的戰術,安排各方面的訓練等,具體的工作是由郝東覺在負責的,談仁皓這負責制訂訓練計劃,以及調整艦隊的編隊。

此時,第一特混艦隊擁有兩支航母戰鬥羣。

“興凱湖”號航母戰鬥羣除了航母“興凱湖”號之外,還有大型防空巡洋艦“李靖”號,“尉遲恭”號,重巡洋艦“大雪”號,“冬至”

號,另外還有四艘驅逐艦。

“岱海”號航母戰鬥羣除了航母“岱海”號之外,還有大型防空巡洋艦“段志玄”號,“柴紹”號,重巡洋艦“寒”號,“大寒”號,另外還有四艘驅逐艦。

另外,艦隊還有“保定河”號,“清城河”號,“灤河”號,以及“紛河”號四艘重巡洋艦,以及八艘驅逐艦,談仁皓將這十二艘戰艦編成了一個獨立的炮擊編隊,在執行艦隊作戰任務時,這十二艘戰艦將負責艦隊的外圍防空與反潛,而在執行對地支援任務時,這由其組成單獨的炮擊編隊。

四艘單獨的重巡洋艦是“節氣”級之後的“江河”級重巡洋艦的前四艘。“江河”級重巡洋艦是帝國在戰爭爆發之後設計建造的一種全新的重巡洋艦。

當時,關於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的爭執已經出現,部分海軍將領主張發展價格低廉的輕巡洋艦,以滿足對地支援任務。如果有必要,可以爲輕巡洋艦配備200毫米重炮(減少火炮的數量),但以155毫米火炮爲主,這樣輕巡洋艦就足以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了,而且這將有效的控制戰艦的建造成本,擁有更多的戰艦。當時這些建議是有一定基礎的,建造一艘重巡洋艦的成本可以建造兩艘輕巡洋艦。而兩艘輕巡洋艦地作戰效能在一艘重巡洋艦之上。可結果,帝國海軍仍然選擇了繼續發展重巡洋艦,而不是用輕巡洋艦來取代重巡洋艦。

帝國海軍堅決選擇重巡洋艦的理由也是很充足的。首先,帝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都採用了155毫米火炮,而且排水量很接近歐洲國家的輕巡洋艦,能夠執行大部分輕巡洋艦的戰鬥任務,特別是在對地支援中,其155毫米火炮足夠了。其次。重巡洋艦的防空火力絕對不是輕巡洋艦所能夠比擬的。本來艦隊地編制規模就有限,如果用兩艘輕巡洋艦取代一艘重巡洋艦的話,首先會導致艦隊的指揮系統過於複雜,不利於艦隊作戰,其次還將導致防空火力的密度降低,特別是在重點方向上的防空能力降低。最後重巡洋艦的200毫米主炮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對地支援的主力,而輕巡洋艦如果裝上200毫米主炮的話,會導致其他各方面的性能嚴重降低,實際上並不划算。

綜合這些因素,帝國海軍仍然決定發展重巡洋艦。同時通過擴大大型驅逐艦地建造數量來彌補戰艦不足地問題。這也就造成了帝國海軍中沒有輕巡洋艦。而艦隊裡配製的驅逐艦數量較多的現象。

“江河”級就是在這個爭論下地產物。其設計的母體是“節氣”

級,而設計上最大的變化有三點,一是排水量增加。以容納更強,更多的火炮。二是採用240毫米口徑的主炮,提高了重巡洋艦在對海作戰中的能力。三是從一開始就留出雷達的位置,並且着重提高了防空火力,結果這一級重巡洋艦的防空能力達到了“李靖”級在最初時的水準,可以說是當時帝國海軍中防空能力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

第一特混艦隊地編制並不算龐大,兩艘航母,八艘巡洋艦,以及十六艘驅逐艦,總共也就二十多艘戰艦而已。但艦隊的力量卻很精幹,幾乎所有戰艦都處於最佳狀態。在休整期間,艦隊裡的戰艦還回港進行了定期的維護,有的戰艦更換了磨損嚴重的部件(航母上的彈射器都換成了新的,彈射器是整個航母零備件中磨損最爲厲害的了),更換了一些損壞地部件,幾乎都達到了新戰艦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艦隊官兵的精力與士氣都恢復到了最佳狀態。休整了一個多月,官兵們都輪換得大到了休假的機會。軍官的探親假平均二十天,而士兵的探親假也平均有十五天。對官兵來說,能夠在戰火紛飛的時期得到探親假,這對提高士氣與鬥志有着巨大的幫助,當然,這也減少了官兵的怨言。

談仁皓修改了艦隊的防空作戰隊列,由大型防空巡洋艦提供近距離掩護,重巡洋艦提供外圍掩護這一點沒有變。在總結了實戰中暴露出來的衆多問題後,談仁皓對艦隊防空隊形做了一些修改,比如將驅逐艦加強到了防空陣型中來,用來彌補防空漏洞。其次,各護航戰艦之間的距離,與航母的距離都有所改變,力求盡最大可能的發揮出艦隊的防空力量。戰術的變化是基於技術的進步的。

最大的變化就是VT彈的正式服役。“VT彈”這個稱呼實際上是美國人的稱呼,唐帝國軍隊對其正式稱呼爲“電磁近炸引信彈藥”,作用原理是通過電磁波的諧振原理來激勵一種特殊的引信,讓炮彈在距離目標一定的距離之內爆炸。這樣,就算炮彈沒有直接命中目標,爆炸產生的彈片以及衝擊波仍然可以毀傷目標,達到增強防空力量的目的。

因爲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唐帝國海軍第一批裝備的VT彈都是120毫米口徑的,80毫米口徑的VT彈要到25年中期才能投入實用,主要的問題就是電磁近炸引信難以裝近80毫米口徑的炮彈裡面,必須要縮小引信的大小。這個問題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解決,只是就幾個關鍵技術沒有突破,所以暫時還沒有配備80毫米高射炮使用。

VT彈的出現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進步,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二戰中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用非常明顯。之前,艦隊防空一直存在着效率低下的問題。120毫米高射炮地射速不高,而且轉動速率不大。只能進行遠程攔截,準確率就很低了。而40毫米與20毫米高射炮又只能提供近距離防空掩護,這已經是生死關頭了。唐帝國海軍引進德國88毫米高射炮技術發展而來的80毫米高射炮的性能介於120毫米與40毫米高射炮之間,雖然性能很先進,但是仍然存在着攔截效率低下的問題。VT彈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一局面,極大的提高了120毫米高射炮的攔截效率,在應用到80毫米高射炮上的時候,更是極大地提高了防空作戰的效率。

之前。防空作戰的關鍵是防空戰鬥機,只要敵轟炸機突破了防空戰鬥機的攔截,突破艦隊防空攔截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而投彈命中率在兩成到五成之間,也就是說,敵機的總突破投彈率的總命中率在兩成到四成之間。這個命中率是相當驚人的,也就是說,如果艦隊的防空戰鬥機無法將敵機完全攔截下來的話,航母就幾乎註定要挨炸彈了。而在實戰中,要力求讓防空戰鬥機地攔截率提高到完美地程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艦隊永遠少不了防空炮火的掩護。

VT彈就改變了這一局面,後面地實戰證明,隨着VT彈的出現。炮火防空的準確率提高了近兩倍,甚至是三倍,這就爲艦隊提供了更密集的防空火力,即使防空戰鬥機無法將敵機全部攔截下來,也能保證航母有足夠多的掩護。

正是這種新式彈藥的出現,談仁皓才決定改變艦隊的防空安排,將大型防空巡洋艦與航母的距離提高到了五海里,力求儘可能多的延伸防空網的邊界。另外,重巡洋艦在艦隊裡地配製更爲靈活,用沒有配備120毫米高射炮的驅逐艦來填補艦隊的防空漏洞。在改變了艦隊的編制後。談仁皓還安排了幾次近實戰的演練,結果證明,新的防空陣型能夠更爲有效的發揮艦隊的防空火力,提高艦隊防空作戰的效率。

新地編制自然需要更多的訓練,好讓艦隊官兵熟悉新的戰術安排。

這就是第一特混艦隊在卡平阿馬朗伊環礁附近海域活動的主要任務。艦隊一直在進行高強度的恢復性與適應性訓練,官兵也沒有什麼怨言,反正訓練結束後,艦隊司令官就會給他們足夠的休息時間,而且艦隊司令官與參謀長還是很照顧他們的。與別的艦隊比起來,第一特混艦隊官兵的待遇好多了。比如在第一特混艦隊休整的時候,第三特混艦隊還在前線作戰呢,而第四特混艦隊的官兵則在接受着地獄般的訓練。

具體的訓練工作,談仁皓是安排給郝東覺去負責的,他沒有具體插手,本來艦隊訓練就是參謀長的主要任務之一,不可能什麼事都讓司令官來負責吧。另外,談仁皓也想鍛鍊一下郝東覺的航海能力,郝東覺沒有機會像黃曉天那樣去航海速成班學習,那就只能通過實踐,以及其他人的指點來提高航海能力了。

在郝東覺忙碌的時候,談仁皓則在緊張的關注着戰場上的變化,特別是美軍的調動與調整。

十二月初,帝國軍事情報局發來了一封重要的情報,美國海軍的四艘航母與兩艘戰列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已經離開了美國東海岸的諾福克海軍基地,正在南下。可惜的是,這份情報的內容並不詳細,沒有提到艦隊的編制,也沒有提到艦隊的具體規模。情報是軍旗局從德國那邊獲得的消息,德國的諜報人員在諾福克基地外海目睹了艦隊出發,隨後一艘德國潛艇在巴哈馬羣島附近海域發現了這支南下的艦隊。

戰鬥的信號已經拉響了,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羣,還有戰列艦都如期服役,這與情報局之前提供的消息是完全吻合的,而且美國海軍艦隊南下的時間也差不多。這支艦隊肯定在朝巴拿馬運河趕去,準備從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

十二月十四日,新的情報送到。埋伏在巴拿馬運河區的唐帝國諜報人員發現了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美國艦隊,確認其中有四艘航母,兩艘主力艦,八艘巡洋艦,以及近二十艘驅逐艦,這正是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羣。

“美國艦隊大概在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到達珍珠港。”從巴拿馬運河到珍珠港的距離是一定的,談仁皓在海圖上標出了這條航線,“艦隊大概需要幾天的時間來調整部署,完成新的編制,以及配屬特混艦隊的指揮人員,然後就可以出海作戰了,因此,美國海軍的反擊時間是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後。”

“從我們現在獲得的情報來看,除了斯普魯恩斯就任第五艦隊司令官,負責指揮一支特混艦隊作戰之外,另外一名特混艦隊司令官很有可能是特納少將。”郝東覺把相關的情報放在了海圖桌上,“另外,根據各方面的信息判斷,美國很有可能將兩艘航母編成一個特殊的戰鬥羣,應該配屬在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第51特混艦隊裡面,在登陸作戰的時候,由這兩艘戰列艦組成炮擊編隊,支持陸戰隊登陸。如果事先與我們的艦隊決戰的話,那麼這個特殊的戰鬥羣將集中掩護第51特混艦隊。兩艘戰列艦的防空火力肯定不弱,而且速度足夠跟上航母,這是個難題。”

“主要還是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的具體配製問題。”談仁皓坐了下來,“到底是二二配製,還是三一配製,我們現在根本就沒有收到確切的消息。”

郝東覺也坐了下來,明確對手的編制極爲重要,這直接關係到了戰術安排。

第九卷大洋鐵流第四十三節尼米茲的決心

在唐帝國海軍判斷美軍的反擊方向的時候,美軍內部也產生了分歧,與唐帝國一樣,美軍在將主力投入西南太平洋還是中太平洋上的意見是完全不一樣的。

按照尼米茲的觀點,中太平洋永遠是戰場上的重點。這裡直接關係到了夏威夷羣島的安全,而夏威夷羣島又是美國本土的西大門,如果夏威夷羣島淪陷的話,那麼唐帝國肯定將繼續東進,攻擊美國本土,或者是在中美洲大陸上登陸,拉墨西哥下水,到時候,美國就將面臨地面戰爭的威脅了。更重要的是,夏威夷羣島淪陷之後,唐軍可以順勢南下,掃蕩整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嶼,結果美國將徹底與澳洲大陸失去聯繫,就算在澳洲大陸上部署多少兵力,也遲早會被困死。因此,要受澳洲大陸,就必須要守住夏威夷羣島,夏威夷羣島是整個戰場上的關鍵。

尼米茲的判斷並沒有錯,不得不承認尼米茲的戰略眼光。這其實也是大部分海軍將領,包括哈爾西,斯普魯恩斯,金上將等人的共同觀點,夏威夷羣島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底線,而現在唐帝國已經攻佔了威克島,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將進攻中途島,進而登陸夏威夷羣島。就算不考慮到反擊馬里亞納羣島,也必須要首先鞏固中太平洋上的局面,奠定反擊的基礎,然後再圖謀別的方向。

可這並不代表所有美軍將領的態度。以麥克阿瑟爲主的陸軍將領則堅持認爲應該加強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投入。麥克阿瑟提出的理由也很正確。一來這是唐帝國重點進攻的方向,唐帝國在西南太平洋上投入重兵,如果能夠重創唐帝國在西南太平洋上的進攻的話,就能夠扭轉整個戰局,爲戰略反擊奠定基礎,並且從此拉開戰略反擊的序幕。二來,這是鞏固澳洲這個重要盟友地必須投入,雖然澳洲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但卻是最重要的盟國之一。澳洲的態度對整個同盟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三,澳洲大陸資源豐富,如果這些重要資源落入了唐帝國手裡的話,將極大的助長唐帝國的戰爭實力,而這也正是唐帝國要在進攻美國本土之前進攻澳洲大陸地主要原因。

結合這幾個原因,麥克阿瑟堅決主張將主力投入西南太平洋戰區,先在該方向上挫敗唐帝國的進攻,然後發動反擊。收復失地,爲今後進軍南洋地區奠定基礎。而絕大部分陸軍將領也表示了支持,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也站在了麥克阿瑟一邊。

美國海陸兩軍爲反擊方向的問題爭吵了好長一段時間,甚至爲此劍1拔弩張。雙方提出的理由都非常充足,而且還利用各自的影響力,明爭暗鬥,要較出個高下來。當然,從根本上講,這也是因爲兩個戰區司令官導致的,而雙方的代表人物正是尼米茲與麥克阿瑟。而且兩人都不讓步。都要求獲得新的航母以增強戰區的作戰力量。

鬧到十月份,美國總統坐不住了。誰都知道,如果陸海兩軍鬧矛盾的話。受到傷害地也是美國。爲了平息兩軍地矛盾,美國總統還在十月中旬到了珍珠港,特意把麥克阿瑟從布里斯班叫了回來,邀請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共進午餐。在餐桌上,美國總統極力協調兩位上將的分歧,並且極力撮合海陸兩軍攜手作戰,而不是鬧矛盾。在美國總統的努力下,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各讓了一步,最終達成了一個妥協協議。

新入役地四艘航母與兩艘戰列艦等戰艦將首先編入第五艦隊,由尼米茲指揮其在中太平洋方向上發動反擊。同時。美軍將重點向西南太平洋戰區提供兵力支持,加強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防禦力量。而航母特混艦隊在完成了太平洋戰區上的反擊行動之後,將立即調入第三艦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發動反擊。

達成了這個協議之後,麥克阿瑟拿着二十個師,上千架作戰飛機,以及大批作戰物資的承諾滿意的返回了布里斯班。實際上,麥克阿瑟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也知道,尼米茲不會輕易讓步。而這事如果鬧到需要總統出面來協調的話,那麼總統肯定會佔在尼米茲一邊。因此,麥克阿瑟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無法獲得的天價,隨後通過協調逐步降低要價,拿到自己更需要的兵力以及航空兵,以鞏固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防線。

可以說,麥克阿瑟是很老練地,就如同一隻老狐狸一樣。現在,問題到了尼米茲的手裡,有了艦隊,有了反擊的力量,但是由誰來指揮進攻,以及在哪裡進攻,怎麼來組建新的特混艦隊,需要投入多少地面兵力,需要準備多少戰爭物資,具體的作戰計劃等等,這些都需要確定下來,而這些問題每一個都直接關係到了反擊的成敗。

也許,尼米茲不得不感謝他那個好參謀長。斯普魯恩斯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艦隊司令官,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參謀長。作爲一個謹慎,細心,而且非常穩重的將軍,斯普魯恩斯實際上更適合扮演參謀這個角色。在確定了主力艦隊將編入第五艦隊之前,斯普魯恩斯就已經猜到了這個結果,並且針對各種情況制訂了一系列地作戰計劃。在尼米茲把好消息帶回來的時候,斯普魯恩斯就將這些計劃提交給了戰區司令官,而且還重點講解了採取不同進攻線路所具有的好處,以及所無法避免的缺陷。

與聶人鳳一樣,尼米茲沒有立即決定反擊方向,而是要求情報部門儘快提供唐帝國軍事調動與部署的情況,然後針對唐帝國的軍事調動與部署來確定具體的戰術,而斯普魯恩斯則負責完善這些計劃。

相關的命令也立即安排了下去,比如需要集中的陸戰隊,需要囤積的作戰物資,還有相關部隊的調動,都很快的安排了下去。絕大部分命令是由尼米茲授權斯普魯恩斯做出的,這也看出了尼米茲的用人特點,以及斯普魯恩斯在處理細節問題上的能力。可還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那就是誰來指揮艦隊作戰?

尼米茲一度想把哈爾西從西南太平洋戰區調回來,讓哈爾西擔任艦隊司令。可這存在秒年個個問題。第一,除了哈爾西之外,沒有更適合地第三艦隊司令官的人選了,換了那些少將過去,還不被麥克阿瑟吃得死死的,恐怕也只有哈爾西(已經升爲中將)敢不買麥克阿瑟的帳吧。二是哈爾西回來之後,他與斯普魯恩斯的位置將倒掛,而斯普魯恩斯現在還是少將戰區參謀長。到時候就存在少將指揮中將的尷尬局面了。

這兩個問題讓尼米茲放棄了調哈爾西回來的決定,可問題是,除了哈爾西之外,他就只敢把艦隊交給斯普魯恩斯指揮。弗萊徹已經完蛋了,而別的新提拔起來地艦隊指揮官都缺乏實戰經驗,這次反擊的意義極爲重大,失敗了就等於輸掉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最後砝碼,輸掉了半年之內的主動權,美軍是經不起任何失敗的。結果,尼米茲只能把斯普魯恩斯從戰區參謀長的位置上撤下來。調任第五艦隊擔任司令官。同時兼任第51特混艦隊司令官,由其指揮艦隊作戰。

爲斯普魯恩斯安排好了新的位置之後,尼米茲還得爲斯普魯恩斯挑選一個搭檔。挑選另外一個特混艦隊司令官。

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也已經認識到,一支特混艦隊裡最多編入三艘航母,如果數量再增加的話,只會降低艦隊的作戰效率,理想的數量是兩艘航母或者三艘航母編位一支特混艦隊,一艘航母地話,力量又太單薄了。而此次美國海軍一共有四艘航母服役,編位一支特混艦隊是不合適地,這隻會增加斯普魯恩斯的負擔。同時降低航母的作戰效率。

而另外一名特混艦隊司令官就只能從新人中挑選了。

最後,尼米茲選中地是特納少將,一個年紀不小的新人。這也與美國海軍的傳統一樣,要當到將軍,沒有四五十歲是不可能的,而特納在這些人中還算得上是比較年輕的一個吧,由他與斯普魯恩斯配合,應該問題不大了。而實際上,特納指揮第52特混艦隊。也必須要聽從斯普魯恩斯的指揮,也就是說,由斯普魯恩斯協調指揮兩支特混艦隊作戰,特納的指揮權限僅在第52特混艦隊之內。

確定了兩位艦隊司令官之後,尼米茲還有一個難題要解決,那就是兩支特混艦隊的搭配。到底是各安排兩艘航母,還是第51特混艦隊三艘航母,第52特混艦隊一艘航母。這讓尼米茲一時難以做出決定。

按照尼米茲的想法,特納沒有實戰經驗,指揮兩艘航母作戰的難度大了一些,要是他這出了什麼亂子地話,就將導致整個進攻失敗。所以,尼米茲比較傾向於讓斯普魯恩斯指揮三艘航母,只給特納一艘航母,這一來可以保證斯普魯恩斯手裡有足夠的兵力,二來可以讓特納練練手。

結果,斯普魯恩斯主動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爲不能夠把雞蛋裝到一個籃子裡,應該平均分配航母。斯普魯恩斯還提出了兩條建議,那就是兩支特混艦隊一起行動,要呆在相互的支援範圍之內,同時,把兩艘戰列艦與其護航戰艦編成一個獨立的編隊,由第51特混艦隊指揮。

尼米茲採納了斯普魯恩斯的三條建議,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各兩艘航母,特混艦隊在作戰時,相互間的距離保持在80到100海里之內,另外,戰列艦編隊由第51特混艦隊指揮。

相關的安排完成之後,尼米茲也收到了新的情報,即唐帝國海軍新的部署情況。這立即堅定了尼米茲地進攻決心。如同談仁皓所預料的一樣,尼米茲一眼就看出了唐帝國海軍在整條方向上的漏洞。可這時候,斯普魯恩斯又提出了意見。

尼米茲的最初決定是要把反擊方向定在馬紹爾羣島上,其主要希望就是能夠搶先幹掉第一特混艦隊,然後利用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到達的時間差,將這兩支艦隊各個擊破。如果能夠完成這三步至關重要的戰鬥的話,那麼美國海軍就獲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後面的戰鬥就極爲順利了,美軍甚至可以一口氣打到馬里亞納羣島去,如果唐軍無法迅速調整部署的話,連進攻琉球羣島以及日本的可能性都有。尼米茲是從大戰略上看待這個進攻安排的,可以說其野心並不小。

斯普魯恩斯的建議也很直接,他的道理只有一點,第一特混艦隊也許不是唐帝國海軍編制規模最龐大的艦隊,但絕對是戰鬥力最強悍的艦隊,其指揮官是唐帝國海軍不敗名將談仁皓,要幹掉第一特混艦隊的難度很大,如果打蛇不成,反被蛇咬,第一特混艦隊成功的周旋幾日,等到第二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到達戰場的話,那麼到時候斯普魯恩斯就不得不用兩支特混艦隊去迎戰唐帝國的三支特混艦隊了,而談仁皓肯定會協調指揮三支特混艦隊作戰,到時候,獲勝的希望就將極爲渺茫。

在權衡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後,尼米茲再次採納了斯普魯恩斯的建議,將進攻方向選擇在了威克島,而不是馬紹爾羣島或者是吉爾伯特羣島。實際上,當時尼米茲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他手裡暫時沒有足夠掃蕩吉爾伯特羣島與馬紹爾羣島的陸戰隊,而這次進攻的首要目的是幹掉唐帝國海軍,扳回兵力上的劣勢,爲更大規模的戰略反擊做好準備。

確定了作戰計劃,讓陸戰隊完成了集結之後,就只剩下等待艦隊到達了。而此時,談仁皓正在卡平阿馬朗伊環礁附近組織艦隊訓練新的防空陣型呢。

第28節 深淵的邊緣(下)第50節 砧板上的肉第4節 風波平息(下)第20節 叫戰第25節 快速穿插第10節 不可能中的可能第19節 墜落的“海雕”第13節 前哨戰第19節 日寇的絕死掙扎第63節 跨海奔襲第20節 聊表安慰第48節 大膽的突襲第18節 日本乞和第7節 戰爭動機第8節 殺雞用牛刀第3節 各奔前程(下)第53節 勝利的曙光第1節 啓程回國第70節 死板的代價第46節 海上巨人的決鬥第58節 於事無補第10節 禍根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9節 希望破滅(上)第34節 美軍反撲第7節 冒險第27節 耗子藥第21節 全面轟炸第62節 果斷出擊第35節 毫釐之差第19節 迷惑的戰局第21節 利器第26節 岳父的難題第67節 繃緊的神經第2節 慘痛的勝利第1節 由海到陸第32節 命運轉折點(上)第15節 主次第4節 再回海軍司令部第17節 實戰練兵第4節 緊急出發第28節 地面主力第30節 舉棋不定第34節 遲到的情報第58節 晉升與褒獎第9節 最後防線第19節 角力第12節 美軍的荒唐行動第55節 找錯對象第13節 痛定思痛(下)第45節 前途艱難第59節 局勢逆轉第88節 犀利的反擊第19節 墜落的“海雕”第43節 緊急軍情第54節 驚喜交加第40節 闖禍第28節 風雲突變第35節 危險與機會第29節 遲到的艦隊第21節 軍事科學家第44節 枯萎的大地第43節 明修棧道第43節 單程轟炸第19節 巷戰第46節 壓緊的發條第11節 集中轟炸第12節 意外的決定因素第67節 最高壓力第3節 主動出擊第27節 白晝艦隊第60節 告別艦隊第81節 謝幕表演第17節 信心與責任第19節 墜落的“海雕”第26節 出發第21節 海軍先鋒第11節 法國淪陷第34節 從殿堂到戰場第29節 戰爭號角第50節 快速穿插第18節 戰略走向(下)第4節 首都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5節 風捲殘雲第3節 海軍的武裝(上)第1節 載譽而歸第3節 臨危授命第65節 戰場轉折第60節 殺敵務盡第6節 從被動到主動第4節 將領中的孔雀第2節 海軍需要奇蹟第55節 傳奇艇長第16節 琉球失守(下)第43節 荒誕的命令第33節 重兵雲集第68節 認輸第29節 歸隊第28節 誰輕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