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陸戰之王

bookmark

被擊毀的美軍坦克很快就被拖了上來,工兵還在設法修復坦克的動力系統,這樣坦克就能自己開回去了。爲了確保這幾輛坦克能夠送回去,交給技術人員研究,古迅雷還專門安排了一個警衛排去守衛,在陸戰隊到達之後,這幾輛坦克交給了陸戰隊去處理,而古迅雷也在這個時候拿到了這些坦克的情報。

被摧毀的這幾輛坦克是美軍在年初纔開始大批量生產的M26重型坦克。這也是美國爲對付唐帝國與德國的坦克優勢,而研製的重型坦克。從各方面來講,M26針對的對手不是25式坦克,而是德國陸軍裝備的“虎”式,以及“虎王”式重型坦克。而25式實際上只是中型坦克而已,唐帝國與“虎”式匹配的是24式重型坦克,也被稱爲24甲型坦克。

唐帝國陸軍在發展坦克方面,與海軍發展航母有很多相似之處。坦克是在第一次全球戰爭後期誕生的,而且從踏上戰場的那一刻開始,坦克就註定將成爲陸戰之王,將成爲陸的戰場上的霸主,可在最初的時候,唐帝國並不是很重視坦克。直到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前的一年多,唐帝國的第一種坦克才正式投入實戰使用,這也就是0式坦克,該坦克從研製到裝備部隊僅僅花了一年的時間,實際上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國的MK1型,在性能方面並不怎麼樣,而且直到戰爭結束,也僅僅只生產了不到一千輛而已,在戰場上並沒有發揮出多少作用,戰爭就結束了。

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大規模裁軍,以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把重點放到恢復國家經濟上來。唐帝國也一樣,在戰後到經濟危機爆發,唐帝國也在裁軍。當時陸軍提出了幾種坦克的設計預案,可絕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了圖紙上,而沒有真正的製造出來。甚至連樣車都沒有。除了軍費之外。坦克在戰爭中的用途,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人敢肯定的未知數。因此,唐帝國陸軍在是否需要優先發展坦克的問題上一直是猶豫不決。而隨着經濟危機爆發。國家更無力支持大規模的軍事科研,海軍在當時受到的影響就相當大,比如當時設計的第一種航母就難產了,而陸軍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陸軍提出的好幾種新式坦克的研製工作都無果而終。

到13年,也就是經濟危機結束,薛希嶽首相上臺之後,大戰已經露出了端倪,接着幾個主要強國在海軍軍備條約方面產生嚴重分歧。世界主要列強都開始了備戰工作。帝國海陸兩軍的春天在這個時候到來了,海軍的“皇帝”級航母。“尊嚴”級戰列艦,“李靖”級大型巡洋艦(當時還不是防空巡洋艦)都是在這個時候出臺的。陸軍也在當時提出了數種坦克的設計方案,並且很快都得到了採納。更爲重要的是,當時唐帝國陸軍設計的坦克從後來的輕型坦克到重型坦克,幾乎樣樣俱全,設計師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後,提出了十幾種設計方案。而這一點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因爲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認識到坦克還要分輕重。可惜的是,當時很多研究都太超前了,比如在15年的時候,設計師就提出了“全電動”坦克的設計方案,而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服役的全電動坦克是在戰後60多年才研製成功的。另外,分成了好幾個方向的設計也分散了設計經費,而當時陸軍需要的是一種能夠與其他國家的坦克相媲美的,性能適中的,價格便宜,操作方便,能夠大規模裝備部隊的坦克,而不是一些科幻小說中的坦克。因此,很多設計方案實際上都只是一紙空文,而真正落到實處的也就那麼兩三種設計而已。

戰爭爆發前,唐帝國陸軍有三種主要型號的坦克。

一種是17式,該坦克戰鬥重量近6噸,乘員3人,裝備4挺機關槍,裝甲厚度6-12毫米,最大速度每小時37公里。性能基本上與德國陸軍的1號坦克接近。這實際上算不上是真正的坦克,只是在戰爭爆發初期投入到了朝鮮戰場與南洋戰場上使用,隨後就被淘汰掉,部分改裝成了自行火炮,另外一些則留在後方用來培訓。

另外一種是19式坦克,該坦克戰鬥重量11噸,乘員4人,裝備一門60倍徑的25毫米火炮,三挺機關槍,裝甲厚度15-30毫米,最大速度每小時40公里。性能基本上與德國陸軍的2號坦克接近。這也是帝國陸軍的第一種主力坦克,在戰爭初期大規模使用,特別是在朝鮮戰場以及南洋戰場上,該坦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戰爭爆發時唐帝國裝備的戰鬥力最強的坦克之一。可隨着戰爭的發展,特別是在與俄羅斯開戰之後,該坦克的性能就顯得相當落後了,因此從23年開始,該坦克陸續被撤出了一線作戰部隊,其中大部分被改裝成了自行火炮,另外一部分則援助給了其他的盟國,帝國陸軍只保留了很少的一部分,裝備後方的預備役部隊。

最後一種是在20年底才研製成功的20式坦克,該坦克戰鬥重量23噸,乘員4人,裝備一門70倍徑的50毫米火炮,三挺機關槍,裝甲厚度15-60毫米,最大速度每小時40公里。這也是帝國陸軍第一種性能上還算過得去的坦克,至少比起當時德國陸軍的3號坦克一點都不差,在最大行程,以及坦克內部空間方面比3號坦克還要好不少,而且受到了坦克手的一致好評。可該坦克在戰爭爆發前才研製成功,而在戰爭爆發前,帝國陸軍只接收了不到500輛,同時因爲帝國的戰爭工業調整並不及時,因此在23年之前。20式坦克只生產了不到3000輛,隨即就被更好的坦克給取代了。而這不到3000輛的20式坦克中,就有至少2000輛在俄國戰場上被摧毀,而且是在23式坦克正式服役之前,帝國陸軍性能最先進的坦克。

戰爭爆發後。唐帝國並沒有立即與俄國宣戰,可讓德國與英法的裝甲部隊在西歐戰場上的鏖戰讓唐帝國陸軍感到極爲震驚,特別是德國的4號坦克的性能。讓帝國陸軍是驚喜交加。隨後。帝國就與德國達成了協議,由德國向帝國提供了全套的4號坦克的生產圖紙。而唐帝國的回報就是爲德國提供更多的戰略援助。

這就是23式坦克的來歷,整個仿製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時間。23年初,該坦克的研製完成。帝國陸軍沒有完全採用德國4號坦克的設計,而是在德國人的設計上做了大量地修改,主要的修改有,換上性能更好的柴油發動機,增加了坦克正面裝甲的厚度,使用了80毫米口徑的火炮(仍然爲短身管火炮),改進了行走裝置,另外用的是12毫米重機槍。而不是8毫米的通用機槍。

23式坦克是帝國陸軍第一種可以在戰場上與俄羅斯陸軍所裝備的坦克抗衡的主力坦克,在25式出現之前。23式是唯一一種可以與T-34抗衡的中型坦克,至少在800米的距離之內,23式有機會擊穿T-34的正面裝甲,而20式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可不管怎麼說,23式都是仿製別人的,而且德國陸軍也很快就發現了4號坦克性能上的侷限性,在唐帝國仿製4號坦克的時候,德國陸軍就已經在研製更好的坦克了。因此,唐帝國陸軍並沒有因此放棄獲取更好坦克的努力。

在仿製23式坦克的時候,帝國的坦克設計師吸取了大量德國人制造坦克的經驗,以及德國工程師在設計坦克時的一些缺點。當時,帝國陸軍已經在戰場上繳獲了一些T34,而帝國的坦克設計師很快就吸收了德制與俄製坦克的優點,並且很快地將這些優點集中到了一起,而這就是25式坦克的來歷。

25式坦克仍然屬於中型坦克,其戰鬥重量爲32噸,後期型號達到了38噸。採用一門75倍徑的80毫米火炮,三挺機關槍。裝甲厚度30到100毫米,並且大量採用了傾斜設計,以增強抗彈能力。公路最大速度達到了每小時55公里,越野速度能夠達到每小時20公里。在整體設計上,25式坦克有點類似於德國的5號坦克,也就是“黑豹”,但兩者卻有很多的差別。一是唐帝國的坦克乘員的身材都比較矮小,而且只有4名乘員,坦克的投影外形小了一圈。另外,25式坦克大量採用了高強度的合金鋼,因此裝甲厚度要稍微薄一點,但抗彈能力絕不比“黑豹”差。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80毫米高初速火炮,這幾乎是當時中型坦克上威力最強大的坦克炮了,後期大量採用高速穿甲彈,其威力仍然足以摧毀絕大部分的裝甲目標!

25式坦克有衆多的改進型號,而古迅雷拿到的只是普通型號。而在幾個主要的改進型號中,以26年中期投產的,換裝了100毫米坦克炮,並且更換了功率更大的柴油機,裝甲厚度提高到了120毫米,戰鬥重量達到了38噸的4型改進型號最爲優秀。而當時這些新式坦克首先裝備的是在大陸戰場上作戰的帝國主力軍團,而古迅雷想了很多方法都沒有能夠得到這些新型坦克。

可以說,帝國的坦克就如同帝國的裝甲兵一樣,是通過戰爭總結出來的產物。如同其他國家一樣,雖然中型坦克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難以彌補的缺陷,但是因爲其優秀的機動能力,各方面比較平衡的性能,低廉的價格等等因素,成爲了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相反,火力更強大,裝甲更堅固,但機動能力有限,而且造價昂貴的重型坦克就不是那麼“受歡迎”了,準確地說,陸軍也沒有錢裝備大量的重型坦克,更重要的是,在戰場上,重型坦克在很多時候是無法取代中型坦克的。可沒有任何國家放棄發展重型坦克,在一些重要戰場上,以及在特殊的戰術環境下重型坦克也仍然是中型坦克所無法取代的。

帝國陸軍是在21年戰爭爆發之後,也就是在開始仿製德國的4號坦克的時候,提出了發展重型坦克的要求,而第一個針對的目標就是俄羅斯陸軍的重型坦克。因爲當時帝國陸軍的20式坦克在戰場上難以與俄羅斯的坦克抗衡,因此,發展重型坦克的需求甚至比發展中型坦克還要急迫,所以重型坦克的研製被放在了首位,而這也正是24式坦克的來歷。

24式坦克的戰鬥重量58噸,最初打算安裝一門80毫米炮(也就是後期25式坦克的火炮),可威力偏小,隨後陸軍直接借用了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技術(海軍的型號就是80毫米高射炮),進行了一番修改之後,研製出了90毫米坦克炮,而使用到24式坦克上的時候,也就是60倍徑的90毫米坦克炮,這絕對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坦克炮,特別是在採用了高速穿甲彈之後,沒有任何一種坦克能夠與其抗衡。坦克的裝甲也非常的堅固,其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00-120毫米,後期型號還提高到了140毫米。而該坦克唯一的弊病就是其糟糕的機動能力,其公路最大速度也僅僅只有每小時40公里,越野最大速度不到每小時20公里,另外其最大行程也差強人意,勉強能夠達到150公里而已。

從總體性能上講,24式坦克並不落後,可該坦克差的不是機動能力,而是另外兩個與基本性能無關的“性能”,一是造價,二是複雜的結構。造價昂貴,就導致陸軍無法大批量的採購,而結構複雜就導致坦克的故障衆多,且在前線難以修復。

帝國陸軍仍然在尋求更好的坦克,而當時,在戰場上的主力裝備也就只有24式重型坦克與25式中型坦克!

第6節 重要的螺絲釘(下)第76節 臨機應變第8節 指揮條令第10節 禍根第2節 擴大戰線第16節 點撥第17節 展示力量(下)第11節 避嫌第9節 無線電中的戰火(上)第5節 另類航母第25節 敵人的挑戰(下)第16節 無奈的抉擇第41節 政治扳機第35節 狡兔三窟第25節 回天乏術第33節 大敵來臨第48節 人事變動第86節 啓動第8節 挑釁第15節 全力以赴第33節 暢通無阻第16節 點撥第25節 意外的對決第15節 參謀長的態度第23節 危機重重(下)第47節 毀滅的前奏第13節 終極目的第38節 遮斷轟炸第76節 老天爺變第55節 落幕第44節 及時的情報第4節 大舅子來訪第83節 惹來的危險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節 制衡第28節 漂亮的陷阱第62節 果斷出擊第20節 秘密會晤第13節 刀鋒槍口第28節 混亂的線索第43節 美國佬的膽色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41節 折返第59節 局勢逆轉第35節 決定性情報第18節 投石問路第70節 夜間阻擊第11節 大西洋海狼第49節 百密一疏第41節 天時地利第35節 逃生第54節 重型魚雷第58節 接踵而至第36節 分兵第31節 開路先鋒第6節 多與少的麻煩第68節 失之交臂第2節 煩人的參謀長第42節 隼擊長空第23節 戰爭發動機第15節 遠方來客第14節 內部鬥爭(下)第30節 春季軍演(下)第31節 夜間攔截第12節 兄弟之益第58節 重點報復第6節 尊嚴與尊敬第33節 百萬墓碑第1節 通往勝利第44節 掩護第63節 新式防空作戰第50節 暴露第10節 追殲頑敵第2節 裝甲鐵騎第68節 奪路而逃第42節 驚魂未定第38節 先敵暴露第14節 真假圈套第52節 匆匆告別第40節 德國海軍的反擊第11節 幸運潛艇第7節 艦隊迴歸第15節 狗日的反擊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39節 擴大勝利第3節 最高榮譽第71節 炮火的殺戮第29節 希望破滅(下)第53節 真正的偷襲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43節 黑夜天使第36節 分兵第28節 誰輕誰重第34節 兵工廠第20節 奇遇(上)第36節 調虎離山第55節 夜間攔截第29節 夜間突襲第11節 受到置疑(上)第20節 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