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 君臣同心

劉協收到周忠的奏疏時,剛剛對零陵郡的情況進行了一番梳理。

總體來說,情況不容樂觀,至少比他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零陵雖然已經納入中原版圖四五百年,可是在文化意義上還是邊疆,保留了相當多的本土信仰,對來自中原的制度、教化很少。書同文、車同軌的影響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微乎其微。

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絕大部分人是文盲,書同文對他們來說沒影響,反正他們也不認識字,只有體制內的人才需要通曉書寫。

二是因爲地形限制,水路交通發達,陸路交通受限,馬車更是昂貴且不必要的交通工具,禮儀的意義更大,只有官員和少部分士紳纔有意願和能力承擔,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步行或者乘船。

簡而言之,普通百姓對遙遠的朝廷沒什麼概念。他們一輩子也走出山村,見不到朝廷的人,朝廷怎麼樣,是秦是漢,皇帝是誰,和他們沒什麼關係。

因此,他們對改朝換代之類的事根本不關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損,一言不合就造反,只要郡縣官員答應他們的條件,他們又偃旗息鼓,和沒事人似的,扛着武器回去種地打獵。

因爲耕地少,打獵成了補貼生活的重要手段,所以本地人大多擅用弓弩,而且上山下坡如履平地,是天生的山地戰士,精悍者數不勝數。

就像草原上的牧民是天生的騎士一樣。

這樣的百姓是最好的兵源,前提是能用好,否則他們就會成爲麻煩,像潰瘍一樣。

遺憾的是,能利用好這些優勢的官員非常有限,大部分人只想敷衍了事,混過自己的任期,然後想辦法儘快調離。在他們眼裡,到這裡任職只是一個過程,甚至是一個懲罰,沒幾個人想用心治理地方,推行教化。

這大概就是西南地區直到明清才能改土歸流的原因。

地理條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身爲時代精英的士大夫沒有足夠的責任心,只想着個人的利益,儘快調離這些偏僻之地,去更富裕的地方,最好是入朝爲公卿。

瞭解了這些之後,劉協很沉默,也更堅定了之前的想法。

相比於對外征討,對內的融合、教化顯然更迫切。內部都是夾生飯,如何才能安心西征?

關鍵中的關鍵,還是要改變士人的觀念,要讓他們將踐行聖人教化的觀念落到實處,而不是掛在嘴上。

簡而言之,如果不能對邊遠地區有深刻的認識,做不出政績,就不要指望位至公卿了。

你們不配。

心中只有中原腹地那一小片地方,豈能治理天下?

劉協首先將這些想法和賈詡、張濟聊了,然後又和身邊的散騎、尚書們進行了討論。

賈詡、張濟非常支持。

一向很少對政治發表觀點的張濟說,若是天下官員都能如陛下所言,當初涼州又怎麼可能亂上百年?那些關東士大夫到了涼州,只想貪污,根本無心治理,也不在乎涼州人的死活。他們捅出簍子來,拍拍屁股就調任了,還得由涼州本地人來解決。

賈詡也有些感慨。但他沒像張濟說得那麼直白,只是說,儒生們都會高談教化,但是能落實到行動上的人卻不多。陛下巡視天下,爲天下士大夫做了榜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劉協聽了,忍不住想笑的同時,也理解了賈詡勸他創新制度,週期性的巡視天下的深遠用意。

這樣的事,只有天子親自推動纔有成效。

如果天子自己坐着不動,卻希望地方官員行動起來,很難落到實處。

他忽然之間也明白了,爲什麼二十一世紀的華夏***會在各地不停的調研,很少會留在京師。

賈詡的這個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說,閻忠對賈詡的評價非常貼切,他不僅有陳平一般的奇謀妙計,也有着與張良一般的見識高度,不愧是賈生的後人、涼州的精英。

散騎、尚書們也贊同劉協的觀點,尤其是剛剛入職的蔣琬、劉敏、賴貢等人。

他們都是零陵本地人,有一腔熱血,更對本土有着深厚的感情,當然希望家鄉能和中原一樣富庶、文明,而不是中原人眼中的邊鄙、蠻荒之地。

反覆討論後,劉協決定先在零陵建學堂。

郡縣都要建。縣學推行普及教育,爲本地培養官吏,郡學則提高層次,培養縣令長、尉、監等官員,開拓他們的視野,塑造天下的觀念,爲他們走出零陵打下基礎。

在劉協的計劃中,將來要有相當一部分公卿要出自邊郡。

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真正融入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邊疆也都能實質性的拓展。

賈詡高度贊同,並提出了一個建議,特設一屆講武堂,專門招收江南四郡的子弟,以研究山地作戰爲主要任務,選擇優秀人才,爲南征交州,以及將來更遙遠的征伐培養後備力量。

劉協表示同意,並與虞翻取得了一致意見。

但僅有軍事是不夠的,治理地方還要靠法度。

就在這時候,周忠的奏疏到了。

看完奏疏,又看到最後的推薦名單,引起劉協注意的卻不是滿寵,而是高柔。

他當然知道高柔是誰,只是不知道高柔已經是司空府的令史,而且如此得周忠欣賞。

看來周忠將自闢掾屬的權力利用得很充分,一點沒浪費。

劉協權衡了一番後,隨即給周忠回覆。他打算在零陵駐蹕一段時間,爲當地培養人才,其中就包括法律制度。高柔家傳律令之學,又有司空府的履歷,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才,希望調來零陵擔任祭酒,順便熟悉地方的情況。如果能勝任,將來就地轉爲司空府南長史。

草擬完詔書,賈詡正好來了,劉協就將詔書讓賈詡看一下,想聽聽他的意見。

賈詡看完,想了想,說道:“何必司空府南長史,不如建一個律學堂,由他出任祭酒,順便負責律法的改革。自從董仲舒改造儒門,以春秋決獄,至今三百餘年,積弊已深,也到了該改革的時候了。”

執筆擬詔的新任尚書蔣琬聽了,當即暴起。

“太尉這是要掘儒門的根基麼?”

劉協和賈詡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笑了,隨即異口同聲的說道:“然!”

第1111章 白髮搔更短第796章 兔死狐悲第8章 自己的隊伍第115章 過目不忘第860章 思維定式第491章 蠻夷向學第731章 學問無價第851章 無路可退第450章 進退兩難第1059章 第一堂課第690章 乘風萬里第343章 私心作祟第747章 民心可用第709章 殺心自起(菩緹盟主加更第四)第817章 喜相逢第641章 先來後到第481章 思將來(玄清竹打賞加更)第515章 上鉤了第1040章 齊頭並進第1175章 婦人之見第592章 千里來投第918章 心有不平第945章 在所不辭第236章 奇才劉巴第812章 一視同仁第70章 你是奸細吧?第1175章 婦人之見第680章 宦者列傳第779章 民心所向第687章 他鄉故知第1237章 行將致遠第1222章 天下英才第1073章 推心置腹第486章 畫眉(鶴舞白沙打賞加更)第148章 慶功宴上第1080章 指數增漲第203章 雛鳳清聲(撒哈拉漁夫2打賞加更)第392章 西行(兢兢業業寂寞哥打賞加更)第600章 暗度陳倉第95章 小心思第832章 各讓一步第1188章 忠言逆耳第115章 過目不忘第355章 法外開恩第523章 決戰(六)第16章 父子君臣第1104章 近慮遠憂第865章 將功贖罪第929章 後生可畏第374章 高下立見第327章 走爲上計第600章 暗度陳倉第566章 古今不同第302章 狹路相逢第314章 明爭暗鬥第382章 運籌帷幄第1173章 勇者無畏第971章 驚弓之鳥第421章 他鄉遇故知第795章 生死抉擇第231章 初生之犢第1079章 鴻蒙初開第725章 衆矢之的第254章 古今之變第565章 意外收穫第1038章 今非昔比第625章 人心所向第410章 周忠的選擇第267章 謀事在人第298章 斷其後路(求月票)第355章 法外開恩第916章 代不如人第388章 君心莫測第1242章 一針見血第471章 證道第1138章 禮法之別第28章 弱肉強食第578章 虛張聲勢第168章 新起點第275章 郭嘉進計第389章 鄙視鏈第1178章 望梅止渴第670章 論將細柳第940章 以身證道第561章 枕邊有風第777章 分而治之第1182章 出謀劃策第771章 四兩撥千斤第446章 建安二年第492章 就怕你不來第1100章 假子之手第742章 推波助瀾第1129章 自知之明第48章 衆怒第428章 似拙實巧第860章 思維定式第893章 爾虞我詐第1078章 無後爲大第942章 老奸巨猾第942章 老奸巨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