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航空工業人才問題

林鵬感慨道:“是啊,我覺得咱們所現在通過殲轟七A飛機,第一次在國內實現了航空器的數字化三維設計,在硬件上已經和國際接軌。在軟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隊伍,說真的,如果不是心中有夢想,我覺得我自己都不能堅持下去。很多人說,設計飛機的還不如養雞的,這不正是我們航空工業的真實寫照麼?”

林鵬也不是無端的感慨,事實上各大飛機廠所,流失的人才,確實非常多,因爲航空工業部門工資待遇不高。

曾經殲二零戰機總師揚威,在進入六一一所工作不久後,就萌生過離開六一一所的念頭,如果不是殲十飛機之父宋老的挽留,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飛機設計大師揚威。

這個故事在航空界廣爲流傳,並且揚威總師也在一些大學演講時講過。

揚威總師是天才,學霸,十五歲就考上西工大,二十二歲碩士畢業,參加了彼時國內唯一航空重點型號殲十飛機的研製,三十七歲成爲國內最年輕的飛機總設計師,再到後來的“國之重器”殲二零的總設計師,最後到中航工業集團副總經理,爲中國航空工業未來發展做總體規劃。

當時的揚威已經決定去R國留學發展,宋老得知後勸說他留下來繼續發展,給他更多的機會和擔子,這才讓一位天才飛機設計師沒有爲他人所用。

這段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作爲揚威總師的同學,唐佔文總師自然也是很清楚的。甚至他自己,在早年的時候,也差點要離開六零三所的。

當然對於揚威和唐佔文他們這樣的天才來說,工資待遇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前輩的信任和支持,給機會鍛鍊,那種參與和領導重大型號研製的滿足感成就感,是沒有什麼可以取代的。

所以對於林鵬這些新生代的航空人,唐佔文總師也抱有很大的期望。他相信只要給他們機會,假以時日,他們一定會順利的成爲下一個飛機設計師梯隊,爲國家航空工業發展建功立業。

唐佔文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想當年我剛剛來到所裡,也曾萌生過跳槽改行的念頭,幹咱們航空工業這一行,都太不容易了。現在留住人才,也是咱們所甚至是整個航空工業面臨的大問題,只有爲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免除了後顧之憂,才能讓他們安心的在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林鵬道:“嗯,現在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咱們所裡對人才的重視,我想我們的明天會越來越好。從體制上來說,我覺得咱們主機廠所,除了在航空產品研製生產體系中處於龍頭地位,還應該從這些航空產品的成果中獲得更多的回報,從而促進咱們的科研發展,形成航空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模式的問題,唐佔文當然也是看得很透徹,在毛熊模式下建立起來的中國航空工業,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就是引進一仿製一改進這樣的簡單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中國航空工業在自主創新方面嚴重經驗不足。即便是到了新世紀,中國空軍的裝備還是非常的寒酸。由於長期以來航空工業的薄弱,國內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先進戰機,只有少量從大毛引進的蘇二七戰鬥機充門面。

國產第三代戰鬥機殲十,還沒有正式開始裝備,即使是裝備了,殲十戰鬥機的性能也僅僅是和七八十年代就開始大量裝備的F16戰鬥機性能相當,中國航空工業的水平距離M國的距離還差着二三十年!

六零三所設計研製成功的殲轟七飛機,雖然很有大的突破,但它的底子不夠好,所以嚴格意義上說,還是屬於二代半戰機,並且是一款海軍航空兵使用的,以制海爲主要作戰目標的戰機,它的空戰能力非常弱。

更先進的殲轟七A雖然性能提高了不少,特別是在航空信息化方面,可它的機體仍然是屬於二代半,這一點林鵬最清楚不過。

中國的空中力量,仍然屬於國土防空型,沒有能夠打出去的拳頭,特別是轟炸機部隊,還裝備着老式的轟六,這種仿製於六七十年代圖十六轟炸機的產品,確實比較落後,六零三所在幾十年時間裡,對它進行了不斷的改進,最後到轟六K戰神裝備部隊,這其間的辛酸,只有六零三所的人最清楚了。

唐佔文唏噓地道:“是啊,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奮鬥了幾十年,還是沒能改變咱們國家航空工業,沒有強大起來,不能爲咱們國家空海軍提供先進的航空裝備,這個現狀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大膽創新,用最短的時間,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啊!”

殲轟七A的設計研製,讓唐佔文體會到了創新帶來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殲轟七A與老殲轟七相比,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他有信心讓殲轟七A與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轟炸機比拼,哪怕是面對蘇三零,他覺得殲轟七A也並不會落下風。

事實上後來,在一次國際比賽上,殲轟七A戰機,還真的戰勝過大毛的王牌戰鬥轟炸機蘇三四,獲得殲轟機組第一名!

當然除了殲轟七A戰機的綜合性能,並不差蘇三四多少之外,還有中國空軍飛行員的精湛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

殲轟七A相較於老的殲轟七,外形變化不大,但是它裝備了國產化的渦扇九發動機,在綜合航電方面的變化纔是最核心的。

一套綜合化、數字化、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及擴展能力的多功能電子火控系統,讓新的殲轟七A獲得了強大的對空對地作戰能力,它甚至是在殲十戰鬥機正式裝備前,第一種具有可靠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國產戰機。

後來中國空軍也裝備了大量的殲轟七A,成爲裝備數量最大的一款殲轟機。

見唐總師如此的爲祖國航空工業憂心,林鵬激動地道:“唐總,我相信我們會做到的,在您這樣的總師們領導之下,我們會盡快成長起來!爲實現咱們的大國航空夢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第九百五十九章 全球最忙總師第四百二十四章 宋雨晴加入大鵬航空科技第二百五十七章 無人機還可以送快遞?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鵬汽車第一款緊湊型SUV是什麼樣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軍迷們大飽眼福(懸賞:一個盟主在兩更的基礎上加十更)第一千零二章 夜間超低空實彈對地打擊試飛科目第一百零六章 太行不太行第二百四十二章 航空工業最年輕的專家委員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運三零戰略運輸機量產交付第四百八十章 成也外國設計師敗也外國設計師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威龍戰鬥機變形記第四百二十九章 民企造車有多難第二百三十四章 巴空軍似乎找到目標了第九百二十九章 騰飛吧C929客機第三百四十三章 第一次飛向國際航展的殲轟七B第四百七十六章 轎跑SUV風颳起來了第四百零七章 飛機設計師客串汽車設計師第五百七十七章 各大軍事論壇熱議殲轟八第四百章 範保羅航展來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六一一所的空天轟炸機更牛第八十八章 航展開幕第三百七十二章 國產戰略運輸機的三種動力選擇第三百五十七章 ARJ21和梟龍也開始收穫訂單了第九百七十四章 轟動世界的中國航空工業第三百四十二章 中航工業集團首次亮相亞洲航展第五百零二章 殲十系列戰鬥機生產計劃第四十二章 脫胎換骨的改進方案第四百一十一章 又是衝着新飛豹來的第二百零一章 帶着滿滿的收穫回去第三十九章 直指問題根源第七百五十九章 殲10C戰鬥機脈動生產線第十五章 瘋狂的想法第三百六十三章 ARJ21很快就將發展出一百五十座加長型第八百六十五章 ???普惠公司總裁來訪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國大飛機之夜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世界最先進艦載預警機第六百六十一章 誰纔是全球第一款真正的互聯網汽車第五百一十八章 自主品牌佔領公務用車市場任重道遠第五百六十八章 林鵬老媽亂點鴛鴦譜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李鐵是條大魚第三百八十七章 超臨界機翼加吹氣式襟翼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鵬汽車首款緊湊型轎車第三百三十七章 殲轟七B首飛第九百四十七章 ARJ21-1000要在亞洲航展上飛行表演第一千零九十章 超越XB70的轟20戰略轟炸機快下線了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鵬汽車就是要終結合資品牌的壟斷第一百七十三章 比F16多用途戰鬥機更有吸引力第三百二十三章 戰鬥轟炸機VS戰鬥教練機第六百三十五章 圖160和B2結合會是什麼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渦扇25C發動機壽命六千小時第二百七十四章 感人肺腑的獲獎感言第七百四十四章 轟20的自適應揹負式DSI進氣道第七百七十四章 熱鬧的慶功宴第一百八十一章 鹿死誰手還未可知第八百二十四章 全球直播C929客機下線儀式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二戰飛機第三百八十九章 運三零的貨艙一定要比C17更大更長第八百四十九章 ???運十三中型運輸機第八百一十六章 大鵬通用航空第一款噴氣式私人飛機第七百零六章 專家們盛讚FC31優秀的設計第四百一十五章 A380客機的技術太先進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中航工業集團的公務車要用中航造第七百二十一章 用傾轉旋翼機做艦載預警機第七章 自主設計之艱難第一章 再世爲人第二百二十章 接過先輩的使命實現航空強國的目標第六百七十二章 3D打印技術第一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今年八月交付首批C929-300客機第六百零九章 中國航發太給力了(國慶第三更)第一百八十三章 兩家設計單位目標是一致的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飛魚太厲害了第六百零七章 航展訂單突破八百億美元(國慶第一更)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轟20大航程試飛第九百二十三章 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殲10E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殲20和LX7都是中國的驕傲第四百四十三章 林鵬瞄準了大衆PQ35平臺第三百九十六章 還是期待一百噸的新中運吧第一百二十六章 幫了一個大忙(求訂閱)第一百零一章 葉子的自信第六百五十四章 車聯網開始應用第一百二十二章 空警2000預警機上的神秘事件第三百三十七章 殲轟七B首飛第一千一十八章 主抓轟20戰略轟炸機等十數個重點型號第一千零五章 世界第一防務巨頭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送上門來的最先進技術資料第六百七十九章 自主品牌銷售收入榜首第八百七十一章 ???世界一流通用飛機制造商第一百一十四章 將DSI進行到底第五百六十四章 女同學的豪車夢第七百二十二章 中國的短垂艦載戰鬥機還遠嗎第八百一十八章 FBC-3改進型雲豹戰鬥轟炸機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C2,A400M和運十五競標第四百五十九章 重塑中航汽車品牌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新一代主戰坦克動力:燃氣輪機第一百八十三章 兩家設計單位目標是一致的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殲轟八戰機脈動生產第四十九章 又見葉子第七十四章 放飛吧空警2000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殲20和殲轟8的相遇第二百六十七章 新秦嶺發動機設計評審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