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帝國的豪族對糧食的看法在逐步轉變,帝國的官員也開始覺得,糧食只是一種填飽肚子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再是財富的象徵。有些人甚至在議論,要是帝國改變食秩發放制度就好了,省得家家建一個大糧倉。
自高祖皇帝起,帝國官員的食秩發放都是一半糧食,一半錢。比如一個食秩六百石的官員,那麼他每年的工資中有一半即三百石是糧食,憑帝國相關部門開出的工資糧引到帝國糧庫去領糧。另一半按每石六十錢的官價折算成錢發放。三百石糧食很有點堆頭,硬是要一個較大的庫房存放。要是食秩數千石的高官,需要建的糧倉就更大了。
當然,帝國敞開收糧,可以把糧引直接變成錢。但收購價低了半成,按每石六十錢發放的糧食如果轉頭賣給糧庫,就變成五十七錢了。官員當然不願意自己的工資平白縮水,只能辛苦點,往家裡搬糧。
官員們的議論慢慢集中到帝國高官那兒。在一次帝國高官會議上,太傅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當然,太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既要考慮方便帝國的官員,也要考慮政策的銜接和逐步過渡。
太傅說,帝國能不能逐步減少官員食秩中糧食的比例。比如每年減少一成或半成。太傅是怕如果一下子全部用錢來發放的話,帝國的糧庫庫容不夠。
聽到這樣的提議,牛弘還是挺高興的。這說明帝國的官員對帝國有信心,對帝國的農業政策和發展前景有信心。官員是帝國最強勢的集團,在帝國豪族中也佔了較高的比例。獲得了帝國官員內心的支持,牛弘打造強大帝國的夢想纔有可能實現。
牛弘同意太傅的提議,其它高官也沒有意見。只是減少的比例要與大司農曹嵩商量一下,看帝國糧庫的庫容和調節能力能否跟上。
大司農曹嵩也是帝國品秩二千石的高官,每年的工資中有一千石糧食。要是改成貨幣發放,當然也是受益者。但他不能胡亂表態,否則受益的是衆官員,倒黴的就是自己了。經過反覆的排查與演算,他最後表態,今年官員的工資實物發放比例可以降低半成,也就是拿五成五的錢,發四成五的糧。
這一道詔書的下達,有點推波助瀾的作用,豪族也有更多的人不願意屯糧了。使得今年帝國糧庫的工作量增大不少。這着實把曹嵩嚇了一跳,還好自己在向牛弘奏報時留有餘地,否則就有難堪了。
這種觀念的轉變,激發了社會的活力,人們把以屯糧形式沉積的財富變成了錢,變成了再創造的資本。如果引導得好,必將變成社會發展強大的動力。連牛弘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
一個社會想要發展光靠自上而下的努力往往成效有限,光有下面的積極性也不行。只有全社會激發活力,帝國的政治架構正確引導,那麼社會發展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人們常常把工業革命想象得很難,總認爲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是對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近百年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以前上萬年社會發展的總和,爲什麼這個時間之窗不能提前呢?
牛弘知道,帝國正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如果沒有正確引導,這種全社會的活力會加劇社會矛盾,甚至有可能摧毀帝國。就象一個練武功的人,獲得巨大的能量去衝關,如果不得法,就會走火入魔。
牛弘首先想到的是,帝國現在的政治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現在帝國的政治架構有點亂,三公已經被牛弘砍得剩下一公了,就是負責軍事的太尉。高層會議是帝國的最高決策機構。辦事機構有九卿,外加帝國南方開發指揮使衙門和帝國靖邊協調使衙門。與九卿接近的官員有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鎮守一方的將軍。至於帝國書局、帝國南方製造局等是級別低得多的中央機構。
九卿機構中,職能爲皇宮服務的佔了一大半,有太常,太僕,光祿寺,少府和宗正。廷尉是負責司法的,衛尉是負責京城安全的(有點類似於後來的九門提督),大鴻臚是負責外交的。掌管帝國經濟和民生的只有一個部門,大司農。這怎麼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呢,必須改革,而且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侯了。
革命就得先革自己的命,改革也得先從圍繞皇宮的部門開始,動大手術。牛弘反覆權衡,把五大部門加上大鴻臚,六個部門合併成兩大部門,名稱還是沿用光祿寺和少府。
把原屬少府的帝國監察部門御史中丞獨立出來,名稱就叫御史卿,成爲帝國的一級職能部門。
廷尉和衛尉不動。把大司農拆分,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分管原財政稅收,就叫稅幣府。剩下的農業水利糧食的管理還歸大司農。
另外增設分管各類新興產業的百業府,分管科技教育的科教府,分管醫療和衛生的國醫府,分管帝國各類礦山和官營作坊的作坊都監。
這樣一來,還是九大部門,但職能卻以先前大不相同,經濟民生佔的比重大大增加。
帝國高官會議(有點類似於後來的上書房)不動,還是帝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增加御史參加帝國高官會議。而尚書檯的功能暫時弱化,成爲帝國高官會議的秘書機構。
改革就是權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分配,象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必將觸動很多人的利益,而這些人在帝國能量巨大。但牛弘已經下定決心,非改不可。否則整個帝國社會矛盾的積累和加劇同樣是要命的。
要想推動這樣一項大的改革,首先必須取得太傅的全力支持。於是牛弘先找太傅單獨商議這一議題。
牛弘的想法把太傅嚇一大跳。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簡直把帝國的政治架構翻了個面,碰到的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牛弘談了現在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帝國徹底解決農業和糧食問題已經不會遙遠,帝國豪族和百姓對帝國的政治信任,已經在隨帝國的政策起舞,如果不改革,帝國的政治架構反而成爲社會發展的阻力。
太傅不愧爲謀國老臣,看到牛弘決心這樣大,他就認真思考了一下,提出了一個保證這次改革成功的技巧。太傅說:“爲了確保改革成功,一是要趕鴨子上架,二是要溫水煮蛙。”
牛弘來了興趣,讓太傅講祥細點。
太傅說,這樣大的改革,阻力很大。主要阻力來自高品秩高官,他們沒有做錯什麼,就讓他們下來,有點說不過去。所以在改革之初,就應該確定,高品秩官員全部有崗位,而且品秩不降。這樣一來,帝國的高官就沒有理由反對改革了。新的機構架構出來後,現有官員的能力可能不能勝任新的崗位,這一點可以先不考慮,先把他們安排在新崗位。這叫趕鴨子上架。
爲了讓新的部門能夠行之有效地開展工作,可以因人設事,在那些主官不能勝任的部門,設立副職,選拔行家擔任。
機構改革完成後,有一些官員可能慢慢適應新的崗位。而另一些官員也許沒能力適應。這些沒有能力的官員最終要下去,但不能急。特別是改革之初的半年不要動他們。等新的部門全部能有效地開展工作後,再來捉他們的錯,一個個地清理他們出局。這叫溫水煮蛙。
牛弘一聽,受益匪淺。就這樣,太傅與牛弘在帝國機構改革上,達成了一致。
第二天,牛弘召集帝國高官開會。拋出了帝國機構改革的設想。廷尉、衛尉不動。把原來光祿寺、太常、太僕、宗正、少府和大鴻臚重組合併成光祿寺、少府兩個部門。把大司農拆分成大司農、稅幣府兩個部門。新增百業府、科教府、國醫府和作坊都監四個部門。並把各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大致說了一下。牛弘還想把御史中丞升格,重開御史府。只是級別與九卿平行。
改革方案一拋出,帝國高官都不說話。牛弘和太傅知道,他們是在爲圍繞自己的那些個人脈考慮,怕不好擺平。
太傅補充說,這次改革只是機構職能的改革,不是想罷誰的官。所有帝國六百石以上高官只要聽從安排,都有崗位,而且品秩不降(太傅也是個妙人,只說趕鴨子上架,不說溫水煮蛙)。
這一下,其它人的總算緩了一口氣,就開始積極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