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弘發明了風箱的消息很快在皇宮裡傳開了。連太后竇妙也在趙嬈的陪同下,來到了建章宮,看看這個據傳能吹出很大的風的風箱。
“皇兒,這就是能吹出大風的風箱嗎?”竇妙看到這個新奇的箱子問牛弘。
“是的,母后”。牛弘指着風箱的手把對竇妙說。“母后可以用勁拉這個手把試試”。
“讓哀家來試試”,竇妙走上前來,好奇地猛拉手把,風箱出風口一陣強大的氣流把案臺上的竹簡全吹地下去了。
“好大的風啊!”竇妙驚歎道。
“要是在哀家宮裡安一個,夏天肯定很涼爽。”竇妙想用風箱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這風太硬,對人吹會喪身體的。”牛弘解釋說,“這是生火的爐子上鼓風用的”。
“好,好,那會使爐火更旺。”竇妙嘴上雖這樣說,但對風箱的興致銳減,閒聊了幾句就回去了。
牛弘到不在意,也不想在奢侈品上動腦筋。相對於平民百姓,大漢貴族的生活已經太腐敗了。
太傅陳蕃看了風箱後,立馬認識到這項發明對帝國的重要性。缺乏強有力的鼓風設備不僅讓工匠們頭痛,也讓帝國官僚們頭痛。發生在涿郡的冶鐵高爐大爆炸至今讓帝國官員們記憶猶新。直徑兩丈高三丈的大型冶鐵高爐在那次大爆炸中炸成八塊,鐵水四溢引起的火災把高爐附近方園幾丈範圍內的冶鐵裝備全部燒燬(我很佩服漢代冶鐵工匠和操作工在危機面前的反應速度,據史料記載,在那次大爆炸中,操縱這臺冶煉高爐的十三人發現異響後全部逃離現場)。
事後據工匠們分析,造成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高爐的鼓風設備風壓低,風力穿透力不夠,使得高爐內鐵水溫度偏低,爐頂投入的冶料不能及時熔化,堆積後垮塌,掉入鐵水後引起爆炸。
大爆炸後,新打造的冶鐵高爐爲了安全不得不縮小尺寸。這沉重打擊了帝國官員們想通過擴大冶鐵產量,打造強大帝國的雄心(自杜太守發明水排後,帝國官營冶鐵作坊的冶鐵高爐越做越大)。
太傅與牛弘反覆討論風箱的其它用途,越談越投機。兩人甚至商定,等風箱在帝國各大冶鐵作坊試用一段時間後,讓每個官營冶鐵作坊派一個工匠來帝都洛陽開個會,研究冶鐵設備和工藝的改進。
“太傅,以後這風箱就叫牛氏風箱吧。”牛弘心想,技術專利就免了,總得留個名吧。
“爲什麼叫牛氏?”太傅一臉的不解。
“要讓天下子民吃飽,帝國以農業立國。牛耕地的力氣大,所以叫牛氏。”牛弘總不能說自己本來姓牛。
“陛下愛民如子,乃天下百姓之福。”原來太傅也會拍馬屁。
當太傅說準備讓尚書檯有關曹室議詔推廣時,牛弘突然想起一事。
“太傅,陳奐老將軍送來戰報後,尚書檯有沒有去回書。”牛弘問道。
“等尹端、董卓圍剿叛羌部落有了結果再議”,看樣子尚書檯連表揚信也沒有寫一封。
“太傅替學生寫封信給張奐將軍,說張將軍與部下將士作戰勇猛,朕心甚慰。另外,如果夏天戰事不緊,草原又鬧蝗蟲的話,讓他多捉些蝗蟲回來。用熱水燙死後曬乾裝袋,帝國按每石十五線收購。”牛弘心想,要是今年夏天洛陽不鬧蝗蟲的話,自己的蝗蟲利用計劃就要往後拖了。
“真是吃蝗蟲呀,陛下”,太傅想到吃蝗蟲,心裡就直哆嗦。
“學生只是想在皇家勸農莊裡建一個大型養豬場,作個示範”。牛弘拋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十五錢一石是不是太貴了?”太傅覺得現在帝國糧食也只有六十錢一石,作豬飼料就用不着這麼貴。
“不貴,蝗蟲值這價。”牛弘心想,那可是含75%昆蟲蛋白、5%昆蟲脂肪的超級飼料,比肉的營養價值還高。
詔書沒幾天就擬好了,報太后用璽後就下發了。
這技術推廣詔書的內容還挺多的。第一項是說天子心繫萬民,發明“牛氏風箱”造福萬民。還特別說明“牛氏”的意思是象田裡的耕牛一樣力氣大,效率高。省得天下吃飽了沒事幹的,整天研究“微言大義”的酸儒亂做文章。
第二項是針對帝國官營冶鐵作坊的。要求他們通過試用,根據高爐和炒鐵鍊鋼爐的大小找出最佳的風箱尺寸。
第三項是商人每賣一個風箱需上交帝國二十錢的稅。
第四項是要求帝國邊境關隘嚴查,不準風箱出境的。長期以來,帝國對屬國和番邦的鋼鐵政策是賣鐵不賣冶,實行技術封鎖。
還有一項附件是風箱結構圖。
不到一個月,牛氏風箱就風糜洛陽城。不光鐵匠作坊竟相購買,就連那些達官貴人家裡也紛紛改造竈臺,用上了風箱。平時從不進廚房的達官貴人也親自到廚房去看一看,驚奇地發現,原來竈臺生火時滿廚房的煙沒有了,生火快,火力猛,炒出來的菜味道更美了。
洛陽人生活太乏味了,這多少成了他們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因爲這是帝國下旨推廣的,連帝國顯官的家庭沙龍裡也把風箱成了話題。
洛陽的大小木匠作坊當然賺的盆滿鉢滿,帝國也收到了不少的稅收。
牛氏風箱在洛陽太學裡也引起了不小的衝擊波。
帝國的教學是分兩級。帝都洛陽有太學,各郡都設有郡學。
帝國的官吏選拔是推舉制的,每年由各地郡守舉薦當地德才兼備的年輕人爲孝廉郎,叫舉孝廉。
太學生經考試合格也有出仕的資格。
帝國規定,食秩六百石官員的子弟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地方上一些大儒開設私學,大儒有資格推薦自己的學生進入太學。貧寒之家的子弟也可以通過帝都和地方的選拔進入太學。太學生成份複雜,數量龐大,最多時曾達到三萬人。
孝武皇帝開設太學開了國家辦教育的先河,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創舉。但學科的設置單一,教學內容主要是五部儒家經典,《詩》、《書》、《禮》、《易》和《春秋》。可以說,主要是爲了統一思想,爲官吏選拔服務的。基本上沒有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的課程。太學生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出仕做官,要麼回家當個兒童的教書先生。
相對來說,通過舉孝廉出仕的比例高,因爲能夠被舉孝廉的子弟要麼家裡有富有,要麼有背景。而太學生出仕的比例小得多。這使得太學生這個羣體對社會有些怨氣,成了帝國天然的反對黨。
先前天子“天道常盛,在於變;天進,道也必進”的說法傳入太學已經引起了太學生們的思考。這次天子發明“牛氏風箱”的事例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一些太學生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在出仕和教書以外找到第三條出路。
帝國太學裡的編制是一成不變的,有一位隸屬於太常的太學祭酒(太學校長),還有十四位五經博士。太學祭酒和太學博士在大漢帝國的品秩都是六百石。在大漢帝國,六百石是官吏職位高低的分界線,達到六百石就屬於帝國的高級幹部。他們享受着高幹的待遇,沒有就業壓力,在帝國學術界又有較高的名聲。所以,天子的新說法和新發明對他們的衝擊不大。他們只是注意到了這些事情,還在觀望。
而在建章宮的牛弘也開始考慮帝國的教育問題了。想建設強大的帝國,沒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是不行的。而帝國的教育體系還不能適應帝國的發展,必須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