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

bookmark

李延慶在朝廷中的名氣確實很大,倒並不是因爲他文武雙全,在戰場上屢立大功,這些朝廷官員一般都不會關心。

至於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許當時會引人矚目,但畢竟快兩年過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

李延慶之所以在朝中名氣大,是因爲他在短短的兩年不到時間內連升兩品五階,轟動了朝廷,令無數官員爲之眼紅。

這纔是官員們眼睛盯得最緊的事情,李延慶爲什麼升官?他有什麼後臺?這段時間一直是朝官們最關心之事,升官和後臺永遠是官場上永恆的話題。

不過這個張洵很聰明,他見李延慶反應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氣之事,對李延慶笑道:“請跟我來吧!”

兩人上了三樓,來到最東面的一個房間,張洵笑道:“這裡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劉御史還留了一點東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會讓人拿走,請進吧!”

李延慶推門走進自己的官房,這是一間十分寬敞的房間,至少有上百個平方,分爲裡外兩間,外面是佐官的房間,有主事、令使和書令史各一人,另外還一個小茶童,負責打掃衛生,給衆人點茶、跑腿之類的雜事。

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書令史沒有官銜,只是文吏,他們兩人一個管外,一個管內,令使是負責外勤,而書令史是內勤,負責整理文書,幾人見李延慶進來,連忙站起身點頭哈腰問好。

李延慶見張洵直接走進內官房,便向衆人點點頭,也跟着進了裡間。

裡間大約有五十個平方,光線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張寬大的書案,兩側靠牆各有一個排書櫥,角落還有一尊青銅異獸香爐,冒着嫋嫋青煙,使房間瀰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

桌案的背後是兩扇大窗子,風略有點大,吹得桌面上的文書嘩嘩作響,張洵連忙上前放下簾子,房間光線稍稍暗了一點。

張洵將一隻木盒子放在桌上,“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請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會在下午安排人送來,不知李御史還需要我做什麼?”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沒有別的什麼事他就走了,李延慶想了想問道:“目前有什麼公務需要我處理?”

“這個主事會告訴李御史,具體公務之事我不過問,實際上我只是相當於軍隊的後勤官。”

張洵笑了笑,“沒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

李延慶抱拳行一禮,“多謝張主簿指引!”

張洵轉身走了,走過外屋時,他卻意味深長地和主事交換了一個眼色。

不多時,外屋的幾名官吏紛紛走進房間,一起躬身行禮,“參見李御史!”

“以後大家一起做事了,還請各位多多關照!”

李延慶畢竟率領過上萬大軍,又在河東軍擔任過錄事參軍和情報司主事參軍,他可不是剛剛出仕的雛兒,而且軍隊中等級森嚴,他的軍令如山,使他無形中便具有一種領導者的威嚴。

他看了一眼衆人,緩緩道:“大家先認識一下,我就不用介紹自己了,大家請自我介紹,從主事開始。”

........

李延慶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幾名下屬,主事叫陶燁,開封府人,太學出身,三十歲不到,任主事三年,無論相貌還是談吐都感覺比較平庸。

令使叫做王教,因爲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劉霖帶走,王教便從監院調來,但他歲數已經不年輕,至少有四十歲,長得瘦高精幹。

書令史叫做劉方,三十餘歲,沉默寡言,爲人低調,矮矮胖胖,像個冬瓜似的,笑容卻十分和善,這讓李延慶產生一個錯覺,此人以前是不是賣過炊餅?

還有一個小茶童,叫做應哥兒,大約十一二歲,負責給大家點茶跑腿,倒也十分機靈。

“官人請用茶!”

應哥兒恭恭敬敬將一隻建德縣燒製的黑釉茶盞放到李延慶桌上,李延慶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細膩,沖泡起的茶沫鮮白均勻,味道很純正。

“茶點得不錯!”

“多謝小官人誇讚。”

“茶是從哪來來的?”李延慶又問道。

“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餅,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現成的,若物什不夠,可以去內房領取。”

“應哥兒是哪裡人,來這裡多久了?”

“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貧寒,三年前御史臺招募茶童,我便進來了。”

“應該讀過書吧!”

“讀過一年書,認識幾百個字,當茶童必須要識字,否則沒法跑腿送文書。”

李延慶在河東軍衙做錄事參軍時也有茶童,朝廷是不會給茶童開俸祿的,他們的收入一般是從各部門的日常經費中開支,如果做事機靈,還會有點打賞錢。

李延慶便從抽屜裡抓了一把錢給他,“茶點得不錯,應該打賞!”

“多謝官人!”

應哥兒雙手接過錢,高高興興走了,李延慶在抽屜裡發現一個鐵盒子,裡面裝了滿滿一盒子銅錢,估計有兩貫錢左右,應該是前任留下來的,他正好用來給茶童打賞。

朝廷的規矩李延慶也知道一點,官員有朝廷的俸祿福利,他可以不用管,但文吏俸祿微薄,也沒有福利,一般都是主官給一點福利補貼。

所以主官必須要有一點額外的收入才行,光靠自掏腰包是負擔不起的,如果正好是無權無利的清水衙門,下面文吏的日子就比較難過了。

御史臺好一點,但也要看各個主官的本事,好在李延慶有寶妍齋爲後盾,他當然不用去搞利益交換、收受賄賂之類的下作事,他現在關心自己的職權,他可不是來御史臺喝茶度日的。

這時,主事陶燁走了進來,手中拿着厚厚一疊文書檔案,宋朝已經有用牛皮紙糊成的檔案紙袋,每個案子的資料都集中放在一個袋子裡。

“這是劉御史留下的三個案子,沒有來得及審完他便被調走了,所有案子卑職都很清楚,御史若有疑問,卑職會解釋。”

“案子你先放在這裡,我來問你另一件事,我所有經手的案子都是三司會審嗎?”

“不!不!三司會審的案子不多,一年也不超過十件,還是御史臺自己的案子,比如御史彈劾某個官員,必須要有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要去調查,一般是監察御史去調查,然後送來臺院複審,也就是送到我們這裡,我們複審沒有發現問題,然後加印送給彈劾御史,由他們舉證彈劾。”

“必須要由監察御史去調查?”李延慶又問道。

“不一定,監察御史一般只管地方,如果開封府直接將案子移交給臺院,那就由臺院直接辦案,如果覺得案情重大,那就需要上陳天子,天子批覆後,就由御史臺發起三司會審,還有一種情況是遇到舉報,比如邀車架、上表陳情、擊打登聞鼓,這種情況要注意,不能隨便接下案子。”

“爲什麼?”

陶燁笑着解釋道:“御史臺是負責監察百官,但一般老百姓可不管,什麼爭房奪田,什麼妯娌之爭,他們都會跑來打御史臺的登聞鼓,尤其我們隔壁就是開封府,經常會出現打錯鼓的情況。”

“會嗎?”李延慶啞然失笑。

“這是最常遇到的事情,昨天還有個老者跑來打鼓,告兒子不孝,他們心急,也不管是御史臺還是開封府,看見一面大鼓就衝上來了。”

李延慶笑了起來,“我知道了,我先看看卷宗,有什麼事再問你。”

“卑職告退!”

陶燁退下去了,李延慶拾起三隻厚厚的檔案袋,他發現其中一隻袋子上蓋有‘三司會審’的印章,便取過來細看,袋子封面上寫有案情,‘林靈素遇刺案’,墨跡有點褪色了,他再看下面的時間,竟然是一年前發生的案子。

=====

【求月票!】

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八百三十九章 賣地決定第二百二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六百六十三章 意料之外第五百七十一章 朝報新聞第六百六十七章 並非西夏第六百六十章 女兵招募第六百四十章 兩相暗鬥第三百七十八章 意外援兵第三十二章 複賽激戰第六百五十六章 三絕女將 上第五百三十六章 李曹議婚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誅心之戰第八十八章 噩耗傳來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顯身手 上第一百零六章 安陽趕考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第六百一十七章 酒樓話別第一百三十九章 土地之爭 上第三百七十章 邯鄲遇匪 下第四百四十七章 曹府家宴 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童貫爭功第五百七十五章 新式火器第四十章 意外發難第八百三十六章 同路南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解試科舉 三第九百一十三章 決戰太原 中第九百四十七章 緊急應對第六百八十四章 防禦漏洞第三百六十章 小道消息第四百五十九章 含蓄警告第六百一十九章 最終任命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山有約第七百九十章 悄然來臨第十七章 紙甲天王第九百一十六章 被迫撤軍第二百五十六章 再回故鄉第六百五十四章 京兆新宅第九百九十章 圍城打援第二十五章 上上之籤第八百四十七章 西北不安第三百四十七章 完美誘餌第四百二十七章 夜襲敵營第六百三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決戰將至第五百八十九章 兵不厭詐第九十九章 解試改革第二百八十九章 百花山莊第二百六十章 面陳童貫第六百九十三章 勇救康王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一章 秋風秋雨第七百四十六章 重大事件 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追蹤第一百四十六章 魏縣救人 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意外升職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難測第三十九章 爲父伸冤第九百五十二章 滅國之戰 五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譁變第七百九十六章 激起民憤第一百五十五章 新橋買店 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須城內訌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七百一十六章 關鍵阻礙第六百三十四章 以戰催和第七百八十八章 百官威逼第四百六十六章 出手小誡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州事件 下第四百零三章 聊城夜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橫山小道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麗 上第八百四十章 五女湊份第五十四章 大雁喜鵲第七十一章 縣學考試第一百七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五百二十六章 蔡京暗手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官上任 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臨陣磨刀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一千零六章 牽制力量第六百六十二章 重大軍情第八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六百九十章 退位監國第八百七十六章 三個半人第三百六十五章 最後一戰 下第八百二十二章 先贏一局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會 中第七百三十四章 無米下鍋第九百六十三章 滅國之戰 十六第五百六十六章 殺賊立威第八百五十七章 枕戈以待第八百一十三章 蜀崗茶棚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宮白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排名之爭 中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四百六十章 幕後暗鬥第五百五十四章 開源有方第十七章 紙甲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