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睥睨衆官

過去皇帝都有一個恐懼,就是令不出宮城。

比如漢獻帝那般,直接被曹操架空。他能拿主意的也就是宮城內,而不到宮城外。

大宋官家用讀書人爲宰相,壓制了外戚、武將、世家、宦官、宗室等集團,使得從宋而起歷代中原正統皇朝都找到了竅門,皇權從此都牢牢把持住了政權。

英宗,神宗都是以小宗入大宗,但從未令大權旁落。

這是宋朝權力設計的高明之處,都是新皇帝一接班,立即掌握了全局。

但對韓絳,章越新任一相一參而言,如何從王安石手中接棒,全面掌握朝政,讓下面人心服口服呢?

當初英宗皇帝登位搞了‘濮議’,通過認爹來確認正統性。

支持濮議的就是自己人,一律提拔,不支持濮議的就不是自己人,一律擼下去,以此明確‘治統’。

後世的明世宗的‘大禮議’也是如出一轍,他也是小宗入大宗。

只是區別在嘉靖贏了英宗輸了。

但宰相呢?宰相所持的就是‘道統’。

道統是什麼?就是經義。

只要王安石的三經新義一直確立,變法就會一直繼續下去。

章越則通過修‘孟子正義’來確認,告訴天下時代已是變了,朝廷的政策已是轉向。

當然天子還未明令【孟子正義】頒佈天下,但章越已將蘇轍提拔爲中書戶房學習公事。

但孟子正義頒佈前,章越必須先改革役法。經過天章閣問政後,章越不可能一件實事沒幹,就貿然拋出‘道統’。

三經新義與孟子正義之分歧,就是【利國】與【利民】之分歧。

王安石版的【募役法】和韓絳、章越版的【免役法】之分歧,也是【利國】與【利民】之分歧。這也是韓絳當初與王安石決裂的原因。

如果改革役法不能推行下去,那麼孟子正義頒佈就要推遲,甚至要倒回去。務實就是行,務虛就是知,這就和扣扣子般要一個釦子一個眼扣下去。

從沈括認爲要實行差役僱役並行來改革募役法來,朝堂上吵了一年多,現在役法改革頂層設計終於完成,中書已通過,天子已確認,三司、司農寺不再反對,下一步就是司農寺拿出條例細則。

據章越所知,蔡確這些日子授意黃顏,劉佐等人編修司農寺條例,此事司農寺官員非常積極,如《元豐司農敕令式》已接近完成,並得到了天子讚賞。

然而改革免役法的章程,章越至今連草案文字都沒見到,更不用說形成詳細文字頒佈天下了。

爲什麼司農寺官員反對?

方纔說了,司農寺已是獨立的財政系統。

如青苗錢,買撲錢,免役錢都是司農寺繞過轉運司,通過提舉常平司收取至中樞。而且司農寺對司農寺屬官及各路提舉常平司有考覈之權。

是怎麼考覈的?

司農寺定下的kpi,自是司農寺屬官和各路提舉常平司誰能收得錢多,誰就能獲得課績上的好評,獲得升官的資格。

如今章越免去五等戶的助役錢,必然會遭到司農寺官員以及各路提舉常平官反對。

免去五等戶助役錢,免役錢就少了一塊,下面從司農寺到各路提舉常平司官員今年的目標就完成不了了。

所以別聽這些司農寺官員講什麼。

嘴上都是主義,心底全是生意。

舒亶,黃顏等司農寺官員講了一堆道理,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但心底的小九九就是不說。

這些官員一個個算盤打得是賊精。

當然這都要歸咎於王安石。

王安石當初爲了推行免役法,就建立了這樣一個體系,從司農寺到提舉常平司,再到州縣官員,將官員利益全部和朝廷的利益綁定在一起。

王安石爲了鼓勵地方官員收錢的積極性,才允許將免役寬剩錢納入地方財政體系,結果大多州縣官員竟將兩成收到了五成。

這已是一個新的體系。

政事堂上。

堂吏給衆官員們奉上茶湯,經過方纔一番論述,衆人也有些渴了。

趁着茶歇之餘,章越對衆人道:“諸位方纔也辛苦了,當初募役法頒行之前,曾令管勾官,與監司,州縣相度利害。”

“但朝廷廣開言路,天下官員,未免人具所見,不能盡知朝廷法意,有管中窺豹之弊。”

“如今本參將募役法改作免役法,再作如此則是築室道謀,難以成就,今日請諸位到此聽言,可謂受益匪淺。”衆官員們都是起身道:“章相公擡舉了!”

章越將手按了按,示意衆人坐下。

章越對衆人道:“本參說如果,也就是假如免去五等戶役錢,再將州縣的免役寬剩錢限定至兩成,諸位以爲如何?”

衆官員們陷入沉默。

章越再度道:“諸位官家曾多次言語‘司農寺事甚善,然尚未了五分事,若司農事了,即天下事大定矣’。”

“本參與韓丞相之本意,乃募役法是爲了解民倒懸,但最後卻與民斂財。募役法熙寧四年定下,熙寧七年時,募役法一年所入已至一千零四十餘萬貫。如今到了元豐年間,則是一千八百萬貫。”

“當然免役法仍是良法,這點毋庸置疑。”

黃顏言道:“相公,自熙寧八年市易司已是入不敷出,原先重祿法的錢是自市易錢出,後改爲募役錢。如今少了五等戶錢,那麼天下胥吏的俸祿這塊如何補?”

免役錢如今是朝廷最大收入,但這錢是留給官家打西北的。

而王安石實行重祿法提高胥吏俸祿,這塊錢是由行市易法後收上來的市易錢。但市易法在熙寧八年已經是實質上失敗,市易錢收不上來了。因此用免役錢來支出胥吏們的俸祿。

那麼只能在西北用兵的費用上減一減了。

因此富弼,司馬光還是有道理的,只要西北兵事一停,其實朝廷是可以剩下不少錢的。

章越道:“朝廷原定徵收免役錢一千兩百三十四萬貫之數,支出九百二十五貫之數,如此每年盈餘三百萬貫之數。”

“到了熙寧七年司農寺收免役錢一千零四十三萬貫,支出六百四十八萬貫,盈餘三百九十五萬;熙寧九年朝廷免役錢收入一千兩百一十萬貫,支出六百五十九萬貫,盈餘五百五十一萬貫,而明年也是元豐二年免役錢收入則將達一千八百五十萬貫,但支出還是在六百六十萬貫之數附近,盈餘近一千兩千萬貫。”

“如此可知諸位以及各路提舉常平官多麼盡忠於國事。”

從一千零四十三萬貫免役錢增長到一千八百萬貫,可知司農寺以下常平司官員執行目標時候是多麼積極,對於挖掘民間錢財可以用掘地三尺來形容。

章越道:“我與三司使之前核算過,若減去五等戶,則少九百萬貫免役錢,而且若五等戶以力代役,支出之數也可大減,最後仍可盈餘三百萬貫!”

“順便說一句,三司使方纔已是贊同了免去五等戶役錢,並將剩餘寬役錢限定在二成之數。”

章越這麼說,已是告訴衆人三司那邊已是完全贊同了他的改革。

天下州縣一律只收兩成剩餘寬役錢,而不是五成至兩成間浮動。

免五等戶免役錢,是對司農寺下手,限定兩成免役寬剩錢是對三司下手。

章越動刀子是既砍司農寺,也砍三司,兩邊都砍讓你們都無話可說。

三司反對不似司農寺那麼堅決,當年三司使沈括就是在提出此事被罷的。地方稅源畢竟就那麼多,司農寺那邊拿了大頭,三司這邊補償性拿小頭,最後徵稅的壓力還都給到三司。

所以歷代三司使皆因反對新法而去,薛向被王安石罷,曾布被呂惠卿罷,沈括被蔡確罷。

即便薛向,曾布,沈括都出身新黨,最後都打了自己的臉。

此刻章越如同告訴司農寺官員,三司那已完全支持我了,壓力全部給到你們。

如果你們再反對就是不知好歹。

蔡確,熊本見章越層層遞進,又是以參政之尊親自‘說服’,皆是沉默不語。他們不好說話,就看司農寺官員肯不肯接受這套新規則。

章越見衆人官員已是在半推半就,拋出最後的殺手鐗道:“本參知道司農寺事務劇繁,公使錢上從原先三千五百貫可以加至五千貫,至於各位添支錢和宅錢也一併以同官兩倍支取。”

開封府和三司使的公使錢也不過一萬貫,司農寺加到五千貫便僅次於二衙。

至於添支錢和宅錢也是官員福利,司農寺工作量巨大,章越在此之上大筆一揮,也是作了一個人情。

“至於諸位今年之課績不用多心,本參與熊,蔡兩位判寺商議擬過,既要催辦得利,亦減得民負。但醜話說在前頭,若在此二事上有不得力者,本參予以重治!

司農寺官員最關心就是課績之事,如今聽着章越要親自制評定課績,都是戳中了心思。

“諸位還有何異議?”

話說到這裡,章越目掃過衆人,露睥睨之狀。

舒亶,黃顏等官員都是心底發毛,方纔章越一直與他們好好說話,如今方知宰相之威如斯也。

……

是夜,司農寺官員趕製免役法條例細則,次日便呈上章越案頭。

第894章 分化第501章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第635章 學士院試第1015章 進退又何妨(兩更合一更)第139章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第931章 工匠也可爲官第80章 莫欺少年窮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439章 蔡襄的難處第626章 狀元必出寒門第333章 人情第755章 當殿彈劾第384章 我不願作官家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726章 道賀第551章 分歧第1051章 王半山第455章 人才第427章 化解第11章 孺子可教第741章 叔侄第741章 叔侄第103章 珍惜第542章 王安石進京(感謝曹面子書友成爲盟第308章 心流第811章 不能示之能第589章 替手之爭第161章 手段第354章 拜堂第147章 不要玩梗了第527章 新舊交替第822章 時代與變革第735章 想做的事第860章 王安石的後悔請假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386章 入宮第227章 如意郎君第696章 出戰第745章 嫉妒第509章 皇太子第679章 報捷第415章 暴利第546章 又在使絆子第404章 謝過章學士第808章 書信第909章 後來者第84章 招攬人才請假第214章 大佬的論斷第984章 耶律宏第340章 價錢挺合適第268章 捉婿第799章 加官晉爵請假第232章 搏擊長空第696章 出戰第394章 急變第269章 媒人第435章 臨潭書絕壁第380章 建儲之議第42章 神童舉(感謝我愛怪仔盈盈成爲盟主)明日更新第528章 跋扈的宰相?第425章 宴遇王安石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第10章 望族第818章 便商貿第882章 政事堂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207章 不累心第970章 我來擔着第14章 餅子第211章 同窗第760章 消除誤會第845章 相互試探第818章 便商貿第984章 耶律宏第923章 九百一十五章沙堤第307章 月影第108章 男女(感謝楠木的咖喱番書友大賞)第615章 賞個執政作第954章 萬古江河第327章 奏對第972章 戰爭威脅第910章 夢筆山下第79章 蘇州來人了(兩更合一更)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814章 閱兵第863章 宰執以下第一人第532章 薦人的風險第271章 科舉與寒士第647章 大宋伯樂第993章 商談(兩更合一更)第673章 大戰第183章 二三事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908章 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