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任用之道

bookmark

第621章 任用之道

眼見官家放低身段,向自己道歉。

換了其他臣子早就誠惶誠恐了,或者感動得無以復加了。

但王安石卻絲毫不覺,反而非常認真地與官家討論起新法得失言道:“陛下,臣以爲只要新法能夠力行之,不使小人壞法,必無損失錢物的道理!”

官家見王安石沒有半點表示,反而更喜他忠直言道:“朕非無的放矢,朕聽聞青苗法不便,便派都知張若水,押班藍元振清查府界青苗,他們回稟青苗行之方便,朕才明白實是錯怪了相公。”

王安石聽了這二人的名字,似有些印象。

平日王雱,呂惠卿與他們二人似有些往來。

難道?

“至於司馬光下詔的事,卿不必往心底去。司馬光,範鎮誠爲忠臣,卿亦爲忠臣,朕還望你們同心同德輔助於朕。”

王安石道:“臣聽聞陛下欲拜司馬光爲樞密副使,然而他卻言欲廢除臣新法方可爲之,如此又如何能同心同德,不過是陛下一廂情願而已。”

說到這裡,王安石數落官家道:“司馬光九辭樞密副使,反使他異幟鮮明,名聲更壯!陛下錯矣。”

官家還能說什麼?

一般官職很多人辭的,但樞密副使卻很少辭的。

從翰林學士至樞密副使之職,可稱爲由地昇天。

這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司馬光接到詔書卻道什麼,他說自古以來被這般官爵壞了名節的讀書人不知多少。

得知司馬光辭去樞密副使此事,文彥博稱讚司馬光的品德,今人不可及,須求之古人。

而與司馬光互爲政敵的韓琦也稱讚司馬光,說他的大忠大義,充塞天下,橫貫古今,我韓琦願意親自給你執鞭趕車。

要知道當初因濮議之事,司馬光,呂誨與韓琦,歐陽修鬥個你死我活的。

如今韓琦居然如此向司馬光示好,二人一內一外一旦聯合起來,別說王安石,連官家也得退讓。

但司馬光確實很有節操,對韓琦的示好置之不理。反正司馬光一心要作孤臣,反而令反對新法的人都聚集到他的身旁。

官家也是一頭包,言道:“司馬光不任樞弼,多因青苗法。如今有相公主持大局,朕足以心安,前些日子,朕令呂惠卿,章越改青苗法爲常平新法,相公可曾看過?”

王安石道:“臣在告時已看過。常平新法更勝於臣當初所擬,可以行!”

官家道:“朕與幾位宰相也是這般議的,按戶等散青苗錢,確實良法,官府無刻薄民之憂,百姓亦無被盤剝之苦。”

“至於剩錢配坊郭亦是一舉二得。”

官家談及常平新法仍覺得讚不絕口。

“此法大多由呂惠卿起草,此人着實才幹橫溢,能他人之所不能。可惜司馬光,呂公著多指他是小人,實在是識人不明。”

王安石言道:“陛下,新法實行之初,舊時官員不肯向前,因此用一切有才力者。侯法行已成,即逐之,卻用老成之輩守之。所謂智者行之,仁者守之便是這個道理。”

官家聞言大悅道:“唯纔是舉,呂惠卿之才甚矣,朕已打算用呂惠卿爲待制,讓他更多參與新法之事,不知卿意下如何?”

王安石聽官家要用呂惠卿言道:“陛下,此常平新法非呂惠卿起草,而是章越起草,此事呂惠卿已稟予臣,臣今日稟予陛下!”

官家一愣問道:“這是何故?”

王安石道:“陛下自問章越便是。”

官家不由奇怪,此法竟是章越所創,但他爲何不與當堂直言,而是將功勞讓給了呂惠卿?

難道是章越抑己從人,不欲與他人爭功。官家想到這裡對章越又是喜歡又是愧疚。

官家頓了頓看向王安石問道:“卿以爲章越如何?”

王安石道:“此人法與臣不合,但又不同於蘇軾,蘇轍!”

官家道:“不過改革太學以及常平新法他都辦得很好,那麼依卿方纔所言,章越是智者,還是仁者?”

王安石道:“無論智者,還是仁者,臣以爲都不如有擔當!”

官家一時不清楚王安石對章越,呂惠卿的態度,好像又說可以用,又說不可以用。

於是官家近一步道:“卿看用章越爲知制誥如何?”

王安石道:“不可……章越沒有在地方任官的經驗,臣以爲當先讓章越出外,再回朝授官,這纔是朝廷用人之制!否則官員都會貪慕留京,畏難懼險不至地方。”

“這。”官家沉吟,王安石說得無不道理。

過去狀元都是外放兩年,然後調還回京授予館職,而授予待制前,一般都要委任官員先出使一趟契丹。

章越既沒有外放,又沒有出使過契丹,若再升爲制誥,躋身兩制大臣,確實不是正常用人秩序。

官家道:“如此也罷了。”

王安石又道:“若陛下真欲賞章越,應速速讓他至地方歷練,不可一賞再賞,一升再升,這不是朝廷磨礪人才之意。至於這議立常平新法之功,臣以爲倒可以賞權三司使吳充讓他出任樞密副使以取代司馬光。”

吳充屢次站隊王安石,這一次所有人都反對青苗法。但吳充身爲三司使,朝廷最高的財政長官對青苗法沒有批評一句話。

官家對吳充印象也不錯,於是點點頭:“吳卿確實忠貞可用。”

王安石又道:“臣之前駁韓琦之文,乃崇政殿說書曾布草擬,此人亦可大用。”

官家道:“朕曉得了。”

官家又道:“幸有卿復出視事,國家就託付給卿!”

王安石當即道:“臣必盡力!”

……

王安石回朝後,重新啓用新青苗法。

司馬光即辭樞密副使不受,王安石便將任命的司馬光敕誥給作廢了。

得知又行青苗法,韓琦上疏請辭河北安撫使,王安石毫不猶豫答允了,讓韓琦僅判大名府。

陳留縣知縣姜潛反對散青苗法,陰阻其事,王安石得知後,派官員力查,姜潛稱疾而去。

王安石回朝後即以大魄力推行青苗法,官員畏懼不敢不遵從,而常平新法確實一改原先弊端,在數州縣行之百姓稱便。

至於蘇轍,黃履任命爲國子監直講,王安石皆是同意。

蘇軾一直在攻訐王安石,但王安石卻肯升用其弟,衆人都大爲訝異。

知道的人明白是章越在其中出力。

到了三月時。

朝廷召開省試。

(本章完)

第590章 爭與不爭第788章 城下第736章 章質夫第469章 青衣第779章 宕昌城第321章 御試第532章 薦人的風險第350章 大婚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第976章 洮水大捷第549章 曾鞏和章俞第529章 你是我的伯樂第633章 爭執第835章 兵臨城下第1037章 雄雞一唱天下白(感謝曾大仁成爲本第243章 心意第929章 拉攏第939章 失落的呂惠卿第333章 人情第235章 結識第868章 事先第330章 文運昌盛第242章 玉簪第556章 便這麼定了第858章 怎麼有空來看老夫第714章 敲打第710章 幕下第1044章 役法之爭第989章 衣鉢(兩更合一更)第806章 集思廣益第146章 學詩第584章 安居平亂第248章 展望第137章 府元第319章 擔憂第646章 閒居第8章 三字經第312章 良人第281章 等次第550章 章惇和曾布第783章 老趙家的傳統第564章 熙寧二年第71章 苟富貴勿相忘第862章 登門道賀第756章 數其罪第403章 鈔鹽法第154章 買賣第849章 潼關道第981章 宰相忽悠皇帝第785章 再入河州第641章 曾呂隔閡第809章 度之第914章 安排第165章 信約第842章 還是女婿好啊第235章 結識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第504章 似曾相識第920章 執政第483章 翁婿第971章 叔侄第697章 步步爲營第69章 來信第864章 上日第997章 章家和吳家(兩更合一更)第337章 強幹之法第1024章 章惇回京第219章 入場第183章 二三事第805章 計劃與變化第492章 除裳第270章 閨閣議論第461章 同年小聚(第一更)第994章 皆是故人(兩更合一更)第828章 叛亂第654章 白雲樓賦(第一更)第866章 所言極是(兩更合一更)第436章 擊石震虎第632章 呂公弼第1018章 朕支持章卿(兩更合一更)第178章 韓相公第371章 經筵第662章 出兵第1002章 國事與恩怨請假第83章 我是段子手(感謝太子啊扶朕起來書友第722章 穩內安外第703章 太平宰相第151章 一百四十九章教誨第628章 章卿幾歲?第164章 俯視第183章 二三事第821章 結算貨幣第213章 行卷第321章 御試第233章 弊案第598章 司馬光的態度第562章 易風移俗第261章 御覽(第二更)第849章 潼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