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

bookmark

謝府書房,馬文升和謝遷正在說話,管家莽撞地推開門進來,稟告道:“老爺。”

“何事?沒見到老夫這兒有客人嗎?”

謝遷怒氣衝衝,不能對皇帝發火,也不能對百官發脾氣,他只能對自己的家人大呼小叫。

管家訥訥道:“老爺,是……兵部熊侍郎前來拜訪!”

“哦!”

聽到是熊繡前來,謝遷的怒火稍微平息,微微頷首,道:“請他進來吧!”

謝遷心情不怎麼好,本來朝臣中不管誰來他都不會接見,但熊繡是劉大夏倚重的副手,這會兒在兵部地位尊崇,被看作是下一任兵部尚書的有力競爭者。

作爲“顧問團”的一員,熊繡在劉大夏往西北後,在兵部所做的就是代理尚書職務,謝遷知道他無事不登三寶殿,就算心情不佳也要見上一見,看看有何情況。

熊繡風塵僕僕前來,見到馬文升也在,趕忙上前行禮。

馬文升曾經長時間擔任兵部尚書職務,跟現任兵部尚書劉大夏關係也不錯,如今馬文升又以吏部尚書監管兵部,所以熊繡對馬文升這個老上司照樣恭敬有加。

謝遷道:“汝明前來,可是西北有新的戰報傳達?”

熊繡面帶緊張之色:“兵部剛剛知悉,延綏巡撫之前曾下令徵調居庸關人馬,隆慶衛指揮使李頻奉命撥兩千兵馬馳援土木堡……”

謝遷和馬文升同時皺眉,他們對這消息的反應截然不同。

馬文升直接問道:“幾時的事情?居庸關內調動的兵馬,可是隆慶衛所屬……”

謝遷則在嘀咕:“兩千兵馬,能做什麼?”

二人的關注點迥異!

馬文升注意的是沈溪從居庸關調兵,是否會影響居庸關的防守,畢竟韃靼人拿下宣府鎮城,拔掉東進的障礙後,居庸關眼看就有一場大戰發生。而謝遷在意的則是這些兵馬是否能幫上沈溪的忙!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謝遷已經不求沈溪能夠力挽狂瀾,又或者怎樣,只要沈溪能平安回來,就已心滿意足。

畢竟沈溪有先見之明,還取得對韃靼兵馬作戰的勝利……殲滅四千韃靼騎兵,這功勞在謝遷看來怎麼都夠了。

朝廷上下現在並不指望能夠在正面作戰中擊潰韃靼人,不管是皇帝還是朝中重臣,所持態度跟幾十年前土木堡戰後的態度基本一致,外長城防線既然被韃靼人捅出個大口子,只能加強京畿和內長城關口防禦來令韃靼人“知難而退”。

熊繡介紹道:“軍報是從五軍都督府轉過來的,看日期是兩天前送抵,不知爲何又耽誤了!據軍報言,隆慶衛自身兵馬並無調動,只是徵調衛所和地方巡檢司人馬,共兩千餘衆,往土木堡方向而去!”

兩千多人馬,在謝遷看來太少了點兒,在數以萬計的韃靼騎兵面前,這點兵馬可能都不夠韃靼主力一輪衝鋒的。

“最近五軍都督府着實耽誤了不少事情,如此重要的軍報又延誤兩天……看來回頭張懋得好好整頓一下,抓幾個害羣之馬出來,否則老是出現這種狀況,讓人心裡不安啊!”

馬文升搖頭感慨了一句,又道:“土木堡方圓不過二里之地,有兩千多人馬,想來是足夠了!”

地方小,駐兵就少,這理論謝遷怎麼都不願接受,當初明英宗可是帶着幾十萬兵馬撤到土木堡,當時土木堡同樣可以駐下。

雖然謝遷不知道沈溪現在麾下有多少兵馬,但想來殲滅韃靼四千騎自身怎麼也得損耗相同的兵力,如此即便加上援軍,沈溪手頭滿打滿算也就四千左右人馬。

要在東進的韃靼數萬大軍圍攻下求得一線生機,謝遷覺得這對沈溪來說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謝遷問道:“隆慶衛是如何上奏的?”

熊繡將奏本呈交到謝遷面前,道:“請閣老一覽!”

換作平時,即便是軍報,在交到五軍都督府或者是兵部後,都應第一時間上呈通政使司衙門,然後送到內閣票擬,再進司禮監交由皇帝御覽,批紅用印,最後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衙門才能看到具體內容和批覆。

但現在皇帝生病,邊關戰事吃緊,很多事情都不按照規矩來,所以軍報纔會在五軍都督府卡了兩天,送到兵部這邊熊繡先看過軍報內容,簡單的自行就處置了,但若事關重大,他又不想自己承擔,乾脆就直接請示內閣大學士,所以纔會拿着軍報來到謝遷的府邸。

謝遷原本想接過奏本,瞧瞧裡面是何內容,但見馬文升正打量他,心中一動反而縮回手去,搖搖頭道:“此等機密之事,還是上呈天聽爲好!”

熊繡意識到什麼,趕忙將奏本收起來,道:“謝閣老說的是。”

就算明白眼下做的事不合規矩,熊繡卻知道,只不過是謝遷覺得場合有些不對。說是上呈天聽,但弘治皇帝這會兒根本就沒有處理軍政事務的能力,如今七人的顧問團,再加上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幾乎可以決定朝廷目前大部分事務。

熊繡在顧問團中,官職不能說最低,但影響力卻無疑是最小的,畢竟別人不是內閣大學士就是尚書、勳貴,唯獨他只是兵部左侍郎。

從目前的情況看,劉大夏很難從寧夏鎮“全身而退”,作爲劉大夏左右手的熊繡顯得有些進退失據,因爲他很可能會因爲劉大夏落罪而受到牽連,畢竟目前西北戰事一步錯步步錯,劉大夏在邊關固然要擔負責任,但朝中的職司衙門就能置身事外?

熊繡有意向謝遷靠攏,就是希望藉助謝遷的力量保住他頭上的烏紗帽。

誰都知道在張家口堡和宣府鎮城失守後,謝遷在朝中地位不降反升,主要是沈溪有先見之明,謝遷沾了孫女婿的光。

謝遷道:“汝明,你這就隨老夫進宮……馬尚書是否同行?”

馬文升原本只是來謝府,跟謝遷做一些私下的交流,但眼下得知隆慶衛給沈溪調撥了兩千餘援軍,這事情可小可大,爲大局着想,不得不進宮商議,七人的顧問團眼看又要聚攏,商討的結果會通過蕭敬傳達給弘治皇帝。

蕭敬作爲皇帝的耳目和代表,具有一票否決權,如果蕭敬覺得不該上呈給皇帝知曉,那就會讓朝中大臣自行解決。

如果蕭敬覺得幾名大臣商討的結果不合他的心意,就會改變商議的結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上奏皇帝。

作爲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朱佑樘不理政務後,蕭敬手頭的權力無疑一錘定音的作用,這也是爲何歷史上明朝會有宦官權傾朝野的原因,體制決定了宦官的特殊地位,一旦皇帝放權,宦官就有可能總攬軍政大權。

馬文升、謝遷和熊繡三人匆忙從謝府出來,兩位相對年輕點兒的選擇乘坐馬車,年老體邁的馬文升則乘坐轎子,三人前後腳往紫禁城方向而去。

第二一七一章 紙上談兵第二六一九章 一杯泯恩仇第五〇七章 使節與番僧(第一更)第二二五八章 有價值的人第四八一章 謝府賞畫(第四更)第二一七二章 深入腹地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九〇七章 新官的魄力第五五三章 陷阱已挖好,請跳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七九六章 壬戌科殿試(第六更)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五六一章 戰功(第二更)第一七七五章 兩方應對第三二〇章 沒錢裝大爺(第七更)第一二五〇章 有旨不遵第二八九章 受傷的女賊(第八更)第二二八六章 隱秘不發第四〇三章 又進囚牢(第一更)第七〇七章 預產期(第一更)第一三六二章 捐贈所得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八二七章 被輕視了(第三更)第一六〇〇章 說項第三〇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第七更)第一二三章 最後幸福夜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三三九章 賣了還是害了?(第四更)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六九二章 大明國史第一八三四章 丁點兒大的功勞第一四八〇章 理念差異第一〇三九章 送福利(第六更)第一〇五章 彩色連環畫第一一七章 合作難第一四七四章 兩條路徑第二二四三章 開脫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聖人第二六〇九章 無心風景第一〇五二章 不可同日而語(第三更)第四七三章 明朝歷史消失的四年第一九〇一章 宣府建行在第二五三章 比比誰無賴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還是招撫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二四六七章 南下第五四四章 欽差(第一更)第一四二三章 慢慢打,不着急第一四五三章 迴光返照第一六七九章 彈劾第一二七章婷婷玉影第一五二九章 一步一步來第三九三章 唐伯虎砸場(第三更)第三〇六章 特別的相親(第六更)第二四二三章 增派人馬第一六六〇章 不得不妥協第二〇九九章 出城第二〇六四章 強勢的女人第二六四章 私會敗露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九一九章 臨出征贈禮(第四更)第六三八章 替閣老審奏本(第一更)第二五〇五章 投效第一四九〇章 強行留人第一二九四章 這只是小數目第六一九章 我介意(第六更,謝新盟主)第五三二章 教唆綁架(第二更)第一〇八四章 進退善惡第一六〇〇章 說項第一九四四章 都指揮同知第八三七章 大人聽岔了第一七七二章 入坑第一七三五章 殺回京城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一〇八三章 一片安寧第一二五〇章 有旨不遵第二三四章 讖言(第四更)第七一六章 沈家總有散夥時(下)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八一九章 論政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一九一七章 亂象第三十四章 惠孃的危機第一五四九章 有麻煩了第二五一三章 見利忘義第二三〇九章 處處碰壁第七二七章 事情不好收場第六七六章 實實在在的賞賜第二二〇〇章 凡胎第一五七七章 南北兩案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二一九〇章 不是外人第五八四章 北還(第四更,祝AndyFans盟主)第一六六章 朋友妻不可欺第三百一十九章 面子問題(第六更)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二二八三章 遇到對手了第一二二〇章 詐敗第二一九章 心服口不服(第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