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九章 無助

永壽宮。

張太后已等候謝遷多時,跟平時一樣,暖閣軟榻旁邊設了屏風,白天能清楚地看到裡面有人端坐,這次謝遷的心態比以前好了許多,開始留意很多事情,意識到可能是皇后夏氏坐在裡面。

“……老臣參見太后娘娘。”

謝遷沒有下跪,只是拱手行禮……他神情悲愴,聲音有氣無力,這一切都源自於內心的疲倦和頹喪。

張太后一擺手:“謝閣老客氣了,來人,賜座。”

張太后對謝遷禮遇有加,無論任何時候,她都把謝遷當作可以託付重任之人,在跟兒子關係不融洽的時候,本來還指望謝遷能從中調和,但結果卻是她和謝遷都被朱厚照厭棄。

好在就算朱厚照再怎麼煩張太后這個母親,也保持了基本的禮重,無他,孝道使然。

至於朱厚照對大臣的態度,就沒那麼寬容了,很多時候朱厚照都會顯得很強硬,因爲臣子在朱厚照看來也只是家奴。

謝遷坐下,距離張太后很遠,低着頭,甚至不想主動說話。

張太后嘆息道:“謝閣老在奉天殿遭遇到的情況,高卿家已經跟哀家說了,無論陛下對謝閣老的態度如何,哀家都相信謝閣老並非出自私心,一切都是爲了大明安定繁榮。”

謝遷苦笑,兒子在他面前唱黑臉,現在張太后唱起了紅臉,打一棒子再給個甜棗吃,讓謝遷覺得荒唐可笑。

不過無論如何,謝遷都要來見張太后一面,因爲能爲大明保留元氣之人,並非是朱厚照,或者原先是,但現在謝遷已經把這種希望寄託到了張太后身上。

謝遷站起來,微微拱手,什麼話都沒說,似乎是認錯,但更多的卻是一種無言的抗爭。

張太后道:“謝閣老坐下來聊吧……高公公,這裡有軟墊,給謝閣老送過去。”

此時張太后,溫婉體貼,不但爲謝遷賜座,別的事情也考慮周到,甚至爲謝遷準備好了坐墊。

高鳳趕緊把坐墊拿過去鋪到椅子上,然後扶着謝遷坐下,但其實高鳳年歲要比謝遷大,連謝遷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他從來都自認年輕力壯,只有自謙或者是面對老臣撂攤子時纔會說自己同樣年老體邁,現在卻讓更爲年老的高鳳攙扶,面子多少有些掛不住。

等謝遷坐下後,張太后道:“出兵之事既已定下,謝閣老不必勉強。皇兒讓先皇和哀家寵壞了,做事喜歡走極端,哀家一直想說他,但……唉!不過還好,哀家找來司禮監幾位公公問過,他們都說這次出兵有很大希望獲勝,畢竟有沈卿家在,他的本事哀家還是放心的。”

以前但凡旁人當面說沈溪的好,謝遷都不屑一顧,甚至出言反駁。

但這次張太后在他跟前誇讚沈溪,謝遷卻不知爲何默默接受了,或許他心中也在安慰自己,沈溪這孩子不錯,至少以前立下戰功無數,由他去打這場仗,應該不會讓大明出現什麼變故。

沈溪最大的優點便是知道進退,不會蠻幹,以前都是以少勝多,韃靼人見到他氣勢先弱三分……

張太后見謝遷一直沉默不語,反而有些着急了,道:“謝閣老有何想法,直說吧,此番你主動前來請見,應該是安排戰時一些舉措吧?”

張太后再愚鈍,也必須要考慮如果兒子在前線出了變故如何善後。

當孃的考慮後果時,比臣子更周全,張太后自然也怕失去兒子,因爲她就這麼個寶貝疙瘩,不是說隨便能找個人替代這份感情的。

謝遷終於開口:“陛下執意出兵,老臣再如何勸解,都無濟於事,如今只能祈求陛下旗開得勝……但有些事情,必須得提前做好防備,無論是提防朝中有人伺機作亂,或是外夷趁亂入侵,都要有預案……君王出狩,乃國之大事,不可不慎。”

張太后點頭,“謝閣老乃朝廷定海神針,你說的這些哀家雖然不懂,但想來考慮肯定比哀家更爲周詳,有何安排,或者需要哀家做什麼,謝閣老但說無妨,這裡沒有君臣之別,就算說的不中聽,哀家也絕不會怪責。”

謝遷臉色很難看,遲疑半天,最後終於一咬牙道:“如今大明……並無儲君……”

就算張太后說了言者無罪,但謝遷還是戰戰兢兢,唯恐觸怒對方。

張太后突然沉默了,二人都不說話,永壽宮內一片寧靜。

許久後,張太后才幽幽說道:“這件事,怕是要跟陛下去說……就怕他聽不進去。”

謝遷道:“京師總歸要有人留守,若出了大事,該當如何?”

張太后想了下,點頭道:“不行的話,找人跟陛下上疏,讓陛下差皇室旁支子弟到京師,以防不測?”

這話沒有說得那麼肯定,因爲張太后不知道朱厚照的態度,非常清楚擅議儲君乃是犯禁之舉,就算是太后,也沒資格跟皇帝討論這個問題。但既然朱厚照執意要御駕親征,若是京城連個皇親貴胄都沒有,出了事,大明就要亡了。

張太后顯得很無奈,沒敢決定什麼。

謝遷能得到張太后如此妥協,已經覺得來之不易,站起來對張太后恭敬地行了一禮,臉上滿是感激之色。

張太后嘆道:“謝閣老,坐下來好好說話吧,就當是陪哀家閒話家常……哀家有好些日子沒見到外面的人,想知道市井坊間的情形,皇上登基後,這天下可還太平?”

謝遷明顯感覺到,張太后不願跟他再商議皇儲的問題,事關犯禁,張太后有所避忌。

謝遷微微一嘆:“如今天下……承蒙先皇治理,尚還太平,不過經歷劉瑾擅權胡作非爲後,國力衰退不少,百廢待興……”

“誰知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張太后語速緩慢,沉痛地說道,“哀家從未想過,先皇居然會那麼早離我們母子而去,哀家每日都沉浸在無盡的哀思中,皇兒對哀家可能也有嫌隙,哀家就算想有作爲,也管不到這個兒子……”

事關皇家隱情,謝遷沒法接茬。

張太后繼續道:“謝閣老有苦衷,但哀家何嘗沒有?哀家也希望能與皇兒和和睦睦相處,讓皇后跟皇兒琴瑟和鳴,早些爲皇家誕下後嗣,但現在……唉!謝閣老經歷過的事情,恰恰是哀家正在經歷的事情啊。”

謝遷更不知該說什麼。

張太后語氣落寞,“哀家這兩年,試圖用一些方式讓皇兒改變,但收效甚微,皇上到底只是個懵懂少年,他經歷的事情太少,見識哪裡能跟謝閣老這樣歷經幾朝的老臣相比?哀家一直希望謝閣老能引導他走向正途,可惜現在看來,滿朝上下,一個能約束他性子的人都沒有。”

謝遷突然想到什麼,準確地說是想起一個人,便是沈溪,本來準備說出口的話,生生嚥了回去。

顯然他不想在這種時候提起沈溪的名字。

張太后道:“哀家跟皇上已形同陌路,不能說皇上沒孝心,他每年都會給哀家奉養,哀家在宮內除了見不到他人外,其餘都不受影響,謝閣老不必因此怪責他,到底他還沒長大成人呢。”

謝遷搖頭苦笑,可不認爲朱厚照的“胡作非爲”可以用“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理由來搪塞。

張太后熱切地道:“謝閣老就算受了委屈,也請看在哀家跟皇兒寡母孤兒的份上,一定要留下,就當是哀家對謝閣老的哀求……”

跟以前張太后對謝遷的態度一樣,張太后已不是拿身份地位去壓迫,反而求着對方堅守內閣首輔的位置。

或許在張太后看來,只有謝遷這樣的老臣才能匡扶兒子,就算沈溪再有本事,也太過年輕,老喜歡跟他兒子做一些不着調的事情。

這算是一種盲目的信任。

謝遷回禮:“太后言重了,老夫只能說盡力而爲,不過之前陛下在朝會時直言老臣昏聵老邁,尸位素餐,老臣已遞交乞骸骨的奏疏,或許過不了幾天就會離朝,老臣能力有限,望太后娘娘見諒。”

說完,謝遷恭恭敬敬跪下來磕了個頭,然後站起身,沒有跟張太后告辭,便就這麼出了永壽宮暖閣。

……

……

謝遷的背影消失在宮門外,張太后仍舊站在那兒,目光中滿是哀傷,一種複雜難明的情感充斥其中,最後她微微閉上眼,眼角淚水劃過。

“太后娘娘,謝閣老他……”

高鳳本想說什麼,可當他看到張太后似乎黯然流淚時,趕緊把目光避開,低下頭裝作什麼都沒看到。

張太后語氣凝重:“讓謝閣老回去吧,他能做的已經做了,朝堂上有誰跟他一樣不顧一切去勸諫皇上呢?在朝這麼多年,一心爲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他累了,就算劉瑾當道時那麼艱難,他也撐過去了,可如今的情況,分明比以前更爲嚴重,誰能挽狂瀾於既倒啊?”

永壽宮內安靜異常,沒人敢跟張太后說什麼。

“噔噔噔——”

輕微的腳步聲傳來,卻是夏皇后從屏風後走了出來,目光中帶着迷茫,乃是真真切切的不知所措,因爲以她的智慧和閱歷,根本理解不了爲何自己的婆婆會哭。

張太后看着兒媳,搖頭輕嘆:“皇后,哀家跟謝閣老見面的場景,你看到了,我們說的話你可有聽到?”

“嗯。”

夏皇后微微頷首,目光中仍舊滿是疑惑,不明白爲何張太后要跟她說這些。

張太后道:“你雖然是六宮之主,但也是這個身份害了你,讓你在宮闈內沒有得到真正妻子應該享受的一切,但你的痛苦絕對不是你一個人經歷的,謝閣老,哀家,還有朝中許多人,都在經歷同樣的痛苦……哀家能爲你們做些什麼呢?”

夏皇后擡起頭,看着自己的婆婆,神色堅定:“孩兒沒什麼,不覺得痛苦。”

張太后臉上露出寬慰的笑容,跟夏皇后相處的兩年時間裡,她當然能夠察覺兒媳不是騙她,因爲這個蠢萌的兒媳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眼裡的世界異常單純,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東西計較,每天只要有吃有喝,有人陪着玩,就好像一切都無所謂,不再有非分之想。

不過寬慰之餘,張太后又感到慚愧,對夏皇后的負罪之心更加濃厚。

張太后道:“皇上終究會回宮,他在外面總有一天會玩膩,每一個胡鬧的孩子,都要找到屬於他的歸宿……難道一個人會這麼無限期地胡鬧下去,永遠都不停歇麼?絕對不會!皇上有福,有你這樣的皇后坐鎮內宮,就算將來哀家百年歸老,你也一定能爲他看好這個家。”

夏皇后眨眨眼,眼睛裡透出一抹純真,腦海中所想的事情,跟張太后說的完全不搭調。

小皇后走神了。

張太后對高鳳道:“高公公,你有時間去一趟豹房,把哀家的懿旨帶過去,讓皇上知道現在朝中上下的擔憂……至於是否要找宗室子弟到京師,決定權交給他,哀家只能如此建議,不會強行命令他,這天下是他的,哀家沒有資格幫他打理。”

“太后娘娘……”

高鳳感情上來了,一時間淚流滿面。

張太后笑着擺擺手:“沒什麼好難過的,這天沒塌下來,皇上安好,一切都安好!”

……

……

當徵調兵馬回京的命令傳到沈溪手裡時,已是三月初五。

此時沈溪正領軍在北直隸河間府拉練,練兵進展在沈溪看來非常順利。

中午安營紮寨時,京師的消息傳到沈溪耳中。

中軍大帳裡全都是沈溪帶來的干將,基本都曾追隨他南征北戰,這不過是其中一部分,畢竟更多人在京師或邊疆。

王陵之、馬九、胡嵩躍、荊越、馬昂等人,對沈溪的行事風格都非常瞭解,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沈溪唯命是從,因爲現在所有成就都是跟隨沈溪取得,沒有人懷疑沈溪做出的任何決定。

至於胡璉統率的另一部人馬,距離沈溪的主營有十里遠,戰時可以互相呼應。

當着一干手下的面,沈溪把徵調兵馬回京的皇命傳達,告知朝廷大軍會在三月二十開拔前往西北的消息。

王陵之和馬九沒什麼反應,因爲經歷過幾年前的土木堡之戰,他們對接下來的戰事沒有多少期待,但對於其餘將領來說,這消息讓他們羣情振奮。

荊越笑着說道:“終於可以跟大人幹一票大的,到時候咱們深入大漠,把那些韃子全都殺光……這段時間光對付那些山匪,沒什麼意思,尋常匪寇實在不堪一擊。”

因爲北直隸的叛亂並未徹底平息,沈溪借拉練之機拿叛軍開刀,在北直隸中部的保定府和河間府間行動,這裡地勢平坦,無論是行軍,還是新兵器操練,又或者一些簡單的攻防演練,都能順利展開。

沈溪道:“出了邊塞,條件非常艱苦,現在官兵訓練已有些疲乏,這兩天把河間府的賊寇剷除,就可以一邊練兵一邊北上……三月十五前後,你們就得統率部分兵馬往紫荊關而去,本官得回一趟京城。”

馬昂問道:“我等不用跟隨大人一起……回京?”

對於馬昂這樣投靠沈溪不久的新人,更願意回京,因爲那是結識達官顯貴的好機會。

沈溪看了眼在場武將,道:“到時候我會安排妥當,在這之前先剪除五宮澱的賊人,今明兩天必須達成目的。”

荊越道:“就算沒有大人指揮,那幾百賊兵也不是咱們的對手,現在京畿周邊賊寇已潰不成軍,聽說大人您帶兵來,地方叛亂聞風而平……”

沈溪沒有像荊越那麼樂觀,道:“既然說的那麼容易,老越就帶五十人出戰,這是對你的一次考驗,如果你損失一個弟兄,就用你的命來賠償!”

荊越面如死灰,戰場上哪裡有不死人的?而且沈溪調撥給他的人手實在太少,如果出了意外就要丟腦袋,這樣的冤大頭他可不願做。

第二三九五章 殺手鐗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四三九章 侯府送禮(第一更)第二二四九章 棋子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八一五章 反咬一口(第四更)第二三二九章 特殊方式第二四四章 香閨獨處(第八更)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辭第二八八章 大理寺丞(第七更)第一三〇章開門不見喜第一〇六八章 平靜的宮闈第一四二二章 來勢洶洶第二五〇九章 不出所料第一二四六章 極大的諷刺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三二五章 厚禮相贈(第五更)第一〇四〇章 半夜不速客(求保底月票)第一〇三三章 一片赤誠第八十三章 一層窗戶紙第九十九章 會疼人的小姐姐第一九八章 備考府試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二六七章 上門來請第一一七三章 潛移默化第二三五章 大雨成災第二四一二章 悔過自新第二〇八〇章 千杯少第八四七章 把人辦了,我來幹第六十六章 林黛的紅樓夢第三七四章 神秘的約見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七〇一章 家花野花(第三更)第二七八章 十美圖第一二八二章 擅權第一八三五章 大勢漸去第一六九七章 正德元年第一三七二章 協議第一〇八章 大腳丫鬟第一九一五章 倉促變招第一一五四章 活靶子第二〇七〇章 大問題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二二五三章 心狠沒道理第三九七章 拜訪(第七更,賀磊洋盟主)第一八九五章 棋差一招第二八七章 大有來頭(第六更)第一二五八章 城門失火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一七七〇章 難明的生意經第二〇七四章 套路第一六九五章 覈查第九八二章 最後的釘子(第二更)第二五三三章 大出意外第一二一六章 督戰第三二四章 打了白打(第四更)第一六八八章 蛀蟲第二四〇三章 人來瘋第二〇七三章 酒肉朋友第二二八八章 遇賊第一一八章 成藥生意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二六五七章 無須避諱第一八五六章 意見第一六五五章 應對之策第八三二章 不蝕本的買賣(第三章)第二十七章 據理力爭第一三〇一章 虛位以待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二六四四章 公卿過堂第三一二章 小登科(第五更)第三四六章 沒見過世面(第三更)第六四七章 我的隊伍我做主第六五四章 預兆第二二〇九章 等待已久第二六五二章 小題大做第一二九八章 炙手可熱第一八二一章 小辮子第二二〇六章 矛盾第六〇二章 守節(第一更)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三三一章 我是魔鬼第九〇七章 新官的魄力第一一二五章 “馬雷”(第三更,求月票)第一九〇一章 宣府建行在第四四一章 翰林院(第三更,謝所有書友)第三一六章 洞房總有聽牆角的(第三更)第一五〇九章 故土第二五三〇章 小試牛刀第二四八三章 反對和支持第二十九章 官字兩個口第二二七〇章 偏向虎山行第一三一一章 分歧第九〇六章 沈扒皮(第三更)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一〇一二章 四世同堂第一四八六章 躲得起第一〇四二章 冷眼旁觀(三更求保底月票)第一七三三章 比竇娥還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