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

有着身爲司空的楊彪率先進言,滿朝羣臣中的高官,都彷彿有了主心骨一樣,紛紛進言鹽鐵不可收。

議郎王允出列道:“啓稟陛下,自本朝以來,鹽鐵於民間興盛,福及萬民,朝廷豈可輕易強取之?豈非與民爭利乎?以臣所見,萬萬不可如此,前漢世宗孝武皇帝之鑑,尚在眼前,若非其強收鹽鐵,奪財於民,豈會有天下民怨沸騰,反叛不斷,社稷崩塌之危也?故世宗孝武皇帝縱武功赫赫,有大敗匈奴,開疆拓土之不世大功,然其治下,戶口凋敝,百姓流離失所,卻是不爭事實,此皆與民爭利之果,臣懇請陛下,萬萬不可下此亡國之詔也!”

待王允這話說完,在場朝會高官,無論是想到反駁伏泉理由的,還是沒想到理由的,紛紛眼前一亮,齊齊出列行禮道:“臣等懇請陛下,萬萬不可與民爭利,強收鹽鐵,下此亡國之詔!”

只見得,朝會之上,高官盡數反對,唯有伏泉不斷安插的寒門出身的朝官,並未與那些世族豪強出身的朝官聯合,反而多數人在他們反駁伏泉後,極力上奏收回鹽鐵官營是善政,要求皇帝下詔實行。

場面極其僵硬,坐於上首的皇帝劉崇和宋太后,一時之間,都有些沒反應過來。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朝官中的寒門士人,實力上明顯比不過那些世族豪強的高官,聲勢很弱。

望着那些反對自己的人,伏泉本就是世族出身,對此心中早有準備,因此並未吃驚,畢竟他的舉動是在吸乾世族豪強的血,這些世族豪強子弟如何會答應這再次開辦鹽鐵官營的政策?

眼光將在場反對之人,一一掃過,最終停留在自己的老熟人王允身上,伏泉在他身上流連許久,這才收回他那饒有深意的目光。

伴隨着的,是伏泉心中一絲冷笑,這老狐狸隱忍那麼久,沒想到卻因爲伏泉戳中其家族核心利益,竟然就讓王允一下子跳將出來,口若蓮花的反駁自己來了,不得不說他不止是工於心計,這張嘴皮子也是厲害。

說來王允這些年也能隱忍,當初朝廷平定太平道之亂時,王允先是想利用伏泉,藉着張讓賓客和太平道蛾賊勾結的信件,準備扳倒張讓等宦官,結果伏泉有意識的率先從中脫身,王允只能自己去做,最終的結果是他不僅沒有扳倒張讓等人,反而後來因此把自己也陷進去,被張讓等人尋到把柄,誣陷下獄。

後來若非楊賜與何進相助,其命休矣,好在最終被赦免脫身,不過也因爲宦官勢大,其力量有限,擔心爲宦官報復,只得改名換姓,離開京師雒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亡命。

而隨着之後何進和袁紹要爲劉辮奪權,招外兵入京,同時也要招攬各種他們可以招攬的人才,王允自然也在此列。

作爲幷州名士,何進、袁紹當然都寫信聯絡王允,希望得其相助,王允得信後,知道對付宦官,自然是欣然同意,當下趕往雒陽。

只是,沒曾想,等他到雒陽時,京師大局已爲伏泉所定,何進作爲逆賊被蹇碩誅殺,而袁紹爲了力挽狂瀾,強行扶持劉辮即位,結果事情沒辦成,連他自己和嫡系親族都因爲謀反而身死。

得到這些消息時,當即王允得老狐狸本性,立馬出現,毫無猶豫的選擇蟄伏下來,直到打聽到張讓、趙忠等宦官都在雒陽兵亂時,爲袁紹帶人所殺後,這才現身。

本來,王允改姓換名亡命,就是忌憚張讓、趙忠等宦官而已,畢竟他的罪名早就已經被先帝劉宏赦免了,現在隨着張讓、趙忠等人已死,王允自然用着本名,聯絡了一些京師雒陽的故友舊交,而後在他們的舉薦幫助下,被朝廷徵拜議郎,再次步入了仕途。

這般坎坷的經歷,使得王允在面臨伏泉獨章大權的朝堂裡,一直格外注意,雖然也有不少反駁自己的諫言,但從未像這樣第一時間做出頭鳥的。

想了想,伏泉便明白王允爲何如此了,原因很簡單,朝廷收回鹽鐵,無疑是斷了太原王氏的根,也就難怪他會這般衝動了。

畢竟,作爲幷州大族,太原王氏是州內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幷州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而太原王氏能如此興盛,除了族內人才涌出以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幷州之內,掌握了大量的鹽鐵利益,這才能如今的強盛局面。

本朝世族豪強能夠崛起,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多,可以供養出更多的人才,只是,要想養出人才,必然需要足夠的財富供應。

這就像後世那些寫的,做文學的,沒有穩定的生活,能有幾個寫出絕世的好書?

放到如今,看待世族豪強崛起也一樣,大多數世族豪強是用着中國人最通常的方法,靠着土地兼併,積累財富,供養家族子弟的。

可是,太原王氏不同,或者說整個幷州的世族豪強都不同,幷州土地本就貧瘠,又因爲身處邊郡,時常有戰事,想在這裡靠土地兼併供養家族,很明顯太困難了。因此,這些幷州的世族豪強,自然把目光放到幷州的鹽鐵之上了,正是因爲他們掌控幷州鹽鐵的民營貿易,這纔能有大量的財富供養家族子弟。

現在,伏泉一開口就是收回鹽鐵官營,當然是要了王允的命,畢竟若真如此實行,太原王氏恐怕立馬掉價大半,也就無怪乎王允這最擅長隱忍的老狐狸,要第一個出來跳腳了。

不過,王允反駁伏泉的理由,也是讓他很無語,因爲他話裡“與民爭利”這些話聽着,很容易讓他想到明末那幾個皇帝靠着農業稅根本不能維持朝廷用度,所以只能派礦監到各處收稅,結果那些代表大地主階級的文官代表,立刻上躥下跳的和皇帝爭論,說這些是與民爭利的惡政,是容易激起民怨的亡國之策,不能實行雲雲。

由此看來,官僚階級不論何時,也都是這個德性了,也不知,這些政策到底是在和誰爭利?到底是不是亡國的惡政?

說實話,王允的話,在伏泉看看來錯漏百出,漢武帝受限於財政壓力,強收鹽鐵,靠此維持住了軍費,如何和其後期導致民怨沸騰,天下戶口凋敝有關?

畢竟,在前期,漢軍實行以戰養戰的時候,可並沒有出現後來的惡果,而漢武帝強收鹽鐵,可是實實在在穩住財政的。

而漢武帝后期之所以會崩盤,除了他拿着數代祖宗積累的財富,絲毫不知休養生息以外,也有他後來爲了面子,不再實行以戰養戰,大大加重的軍費支出,以及不懂經濟的他連番來了一些破壞經濟的政策,最終種種原因結合,導致經濟崩盤,使得天下民怨沸騰,起義不斷,若非靠着他祖父漢文帝的面子,一封罪己詔下達,說不得漢朝在他手上強盛,也在他手上崩潰了。

當然,這些話伏泉不好說出來,倒不是因爲他不敢在朝堂議論漢武帝,自從前漢宣帝即位,對於漢武帝之功過,大漢已經不像武帝時期那種如同文字獄般的噤若寒蟬了,他的是非功過,也沒有什麼不可說的。

伏泉之所以不好說,卻是因爲他拿不出有說服力的依據來證明,朝廷強收鹽鐵,會不會導出現漢武帝后期的結果。

他不是學經濟學的,可以用各種理論知識來證明,當然,伏泉覺得,就算他有理論知識,恐怕這些朝臣也不會承認,畢竟他們完全可以用這事情沒有事實證明來抵賴。

爲了利益,只要他們想,根本不會有他們不敢反駁的事情,若是有着後世經驗,伏泉現在說這些自然沒人敢反駁,然而,這不是沒有先例證明嗎?

鹽鐵官營本來是部妙棋,結果可惜,這部棋被漢武帝其他的經濟政策,完全搞得在現在成了與民爭利的亡國之策了。想來,後漢數次禁止民間私營鹽鐵,卻不能成功,除了世族豪強勢力大,阻力重重以外,也有當局者對於強收鹽鐵,與民爭利這些調調的後怕吧,實在是有前車之鑑在。

這場朝會,最終沒能讓伏泉如願,強收鹽鐵沒有通過,世族豪強的高官出了崇德殿,都是喜悅之極,他們除了因爲保證了自己家族利益高興外,也有終於能讓伏泉吃癟而興奮。

畢竟,因爲伏泉的權勢,很多伏泉上奏的政策,他們根本沒有力量反對,這次竟然能夠贏了伏泉,自然高興了。

當下,作爲令伏泉吃癟的主要人物,王允可是受到了許多朝官的熱烈追捧,直把這次衝動出頭的王允說得飄飄然,而後更是生出了聯合這些朝官,在文臣中自有一番勢力的野心。

“諸君,陛下即位以來,伏泉坐掌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跋扈之極,加之種種政策,皆有損我大漢根基,允雖不才,願合諸君,於朝堂之中,銳挫其人,保吾大漢社稷安危,不知諸君何意?”王允如此道,話裡大有一副朝堂都靠他的意思,畢竟,如今朝局確實需要他。

就像王允話裡說的那樣,“伏泉坐掌阿衡之權”,那阿衡又稱保衡,原是保護教養幼稚之官,後來泛指輔佐國君之人,又“秉意獨斷”,依照其本意獨斷專行,再加他處處挖世族豪強根基,提拔寒門,這種人,就是他們敵對的大權臣,必須要針對。

若是這次沒有王允,一旦朝會通過伏泉提議,以伏泉經過這幾年完全消化了天下兵馬的局勢,再有朝廷大義,縱然他們這些世族豪強在地方勢力龐大,但也很難和強大的漢軍爲敵,說不得真要失去鹽鐵這部分貿易了。

因此,衆人對此卻不反感,反而是默認,實在是似乎現在能對付伏泉的,除了他以外,再無別人,真讓伏泉繼續破壞他們世族豪強的根基,那可就真的要出事了。

帶着一股悶氣,伏泉回到驃騎將軍府裡,忽有蒼頭報,賈詡到來,伏泉詫異,這傢伙怎麼來了,不過還是讓其進來。

賈詡來到大堂,見到伏泉行禮後,當即稟報來意,他此來的目的,卻是爲伏泉的強收鹽鐵獻計而來。

聞得此言,伏泉臉色頗爲不好,賈詡如今也被他提拔到尚書令位置,也是朝官之一,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國家詔書,莫不經此,可謂中樞要職。

而賈詡剛纔在朝堂幫助自己,反而事後來說,如何讓他受得了。不過,伏泉想想,以賈詡的性子,只有這樣做纔對得起他明哲保身的性子,做事絕不出頭,即使有幫助主君的辦法,也是私下說,更何況這次是對抗那些世族豪強的高官,以他的性子,當然更不可能直接說了。

想明白這點,伏泉氣通了些,當下讓他落座,並問詢他有何策。

賈詡落座後道:“驃騎收鹽、鐵之心,實是正確之舉,大漢國庫若得二者,必有數倍充盈之資,然卻是操之過急也。驃騎冒然施爲,恐惹天下世族豪強不安,依下官之見,此事尚需從長計議。”

“如何計議?”

賈詡不緊不慢道:“逐步插派人手,控厄天下鹽鐵之地。”

伏泉搖頭道:“此策太慢,亦不知何年月可有成效?”

“依下官看,此策最佳,敢問驃騎,若現今收回鹽池,可立即令朝廷富庶乎?”

聞言,伏泉眉頭緊鎖,隨後搖搖頭,表示不能。

收回鹽池,需要大量人手及經驗,靠誰?伏泉不可能一時之間,就找出那麼多的人,去天下鹽池鐵礦接手,這樣的話,最終他說不得要靠當地世族豪強抽調人手,而朝廷收回鹽鐵貿易,是抽他們的血,他們不反抗就好了,還能指望他們派人支持?這無異於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見伏泉言語,賈詡捋着短鬚笑道:“其實驃騎急過頭了,本朝歷代君主皆無法收回鹽鐵,故設立稅制,而此稅並不輕,相反,鹽鐵之稅極重,可今朝廷府庫不足,原因無它,唯監者瀆職,致使國家失利……”

聽到此言,伏泉眼眸一亮,他已經預感到賈詡接下來的話了,果然……

“故而,驃騎只需另派監者,如此不費人力,一年便可輕而易舉收取天下數十上百億錢,以補國庫經用。”

此話一出,伏泉撫掌而笑,他真是急過頭了,連這麼淺顯的事情都沒想明白。不過,話也說回來。有這麼個聰明人在身邊就是不一樣,確實是可以讓你少犯錯誤。

事實確實如此,既然一時之間無法收回鹽鐵官營的貿易,那就直接卡住貿易稅收,和明末皇帝設立的礦監學習,反正商品貿易就得交稅,而這稅收是朝廷定,縱然裡面大頭還在民間,但是朝廷確實拿到了更多的錢財。

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勁舞震羣賊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四百八十七章 攔腰截斷鮮卑軍第四百九十二章 鮮卑思變何惶惶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一百零九章 諸君有何話說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四百零二章 賈文和主動請纓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六百四十五章 劉備求職第六百零五章 洪流喪膽皆慼慼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十二章 隱憂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六百四十章 胡狗安敢欺吾第四百零九章 袁本初來賀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處不失眠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殺服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絕後的舞蹈戰術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五百七十二章 閻忠誡勸清君側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六百四十章 胡狗安敢欺吾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二百五十八章 有賊首甘寧行蹤者 賞萬錢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時地利皆不在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