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的奏疏,是塞在“皁囊”裡遞進宮的,劉詢在平定霍氏之亂後,改革了密奏制度,取消副封,由此加強了“封事”的保密性。
尚書檯無法先拆開知道內容,而統統得交給皇帝過目——當然,這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量,這也是劉詢每天大半時間都被案牘繫住的原因。
魏相的奏疏很聰明,先拿呂不韋說事。
“文信君呂不韋者,本陽翟大賈也,以爲秦公孫子楚奇貨可居,乃入諫華陽立嗣,使子楚爲秦莊襄王,封河南雒陽十萬戶。及秦王政立,爲相國,乃號仲父。”
“立功既成,呂不韋亦思名望,乃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爲舍人門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呂不韋所爲,乃是立功不足,而欲立言立德,爲秦製法,以固其位,使後世秦君必奉其法,尊其制也。”
“今亦有朝廷大臣,自詡功過呂氏,妄改聖人之言,而行功利之實,亦是欲爲漢製法,使君臣之位倒懸也。”
他又舉了淮南王劉安的例子,劉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修《淮南子》,除了興趣使然外,也是欲依靠立言得到士人傾慕,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而陰謀畔逆。
而且淮南王劉安還對孝武皇帝誇大了南越和東越的力量,是欲籍寇以自重,和某位大臣渲染“海西大秦國”的威脅如出一轍。
雖然過去孝昭皇帝與大將軍光嘉雋不疑,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誼”,但魏相以爲,要警惕這些重臣退而立言者,他們不是真的想搞學術,而是像呂不韋一樣,另有所謀。
奏疏最後指名道姓,說道:“史書譏齊之孟嘗、楚之春申、秦之不韋,惡其僭越臣位,危亂國家。自竟寧以來,將吏多出任門,大司馬驃騎將軍雖退而著書,然其舊部秉樞機,故僚據權勢,在兵官。”
“弘夫人安平公主通籍長樂宮,與太皇太后善,常詔門出入。又有烏孫解憂太后爲外援,不可不慎,宜損奪其權,破散陰謀,以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魏相把該說不該說的都說了,只差誹謗任弘和五年來再沒見過一面的太皇太后私通。
劉詢默默讀完,不動聲色,只暗道:“魏相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關於那海西大秦國,早在劉詢登上皇位前,在西安侯府看輿圖時就聽其說起過,西安侯強調此事很多年了,雖沒明說目的,但劉詢明白,並不是爲了什麼“籍敵國以自重”,而是考慮到更長遠的事。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劉詢不相信儒吏能幹實事,在治國之術上選擇了霸王道雜之,負責行政和地方的仍然是熟悉律令的官員循吏,甚至還有不少“酷吏”。只要堅持這一點,大漢的拂士並不缺,反而是要由皇帝約束着他們,勿使地方法規太過繁密嚴苛,搞得民不聊生。
但敵國,自從大漢唯一的宿敵匈奴殘滅,郅支西遷後,就徹底沒了。
劉詢能感覺到,進入天安年,失去了匈奴的威脅後,國內已經有點西安侯說的“文嬉武戲”了。立功的武將官吏熱衷於買田安居,朝中的儒臣甚至說什麼“既然匈奴已滅,那西域、北庭兩都護都不需要維持虛耗官府財帛了,索性裁撤了罷!”
他們卻是根本不想了解一下,隨着邊境戍卒的裁撤,西域、北庭維持的駐軍也不多,反倒是商隊遠遠不斷進入玉門關,西域都護府已經不再倒貼錢,反而能掙點錢了。
“大漢必有一個宿敵。”
這是劉詢和任弘的共識,也是默許任弘誇大海西大秦國的原因。沒辦法,康居月氏甚至是安息等,都不夠看啊,唯有前朝暴秦餘孽,能讓優哉遊哉的漢人再度提起神來。
但劉詢不高興的是,任弘在這個當口,不事先向他稟報,忽然向世人公佈大秦國的存在,這是什麼意思?
結合近日來春秋三傳之辯的節點,還真有點魏相說的,想要借遙遠宿敵的存在,逼迫天子提高左傳地位,使之列爲官學的意味了。
至於魏相建議的,暗暗削弱任氏故吏之權,劉詢倒是沒太放心上,事情還遠遠沒到那一步。
劉詢對京畿的控制是十分自信的,他當年裁撤老八校,立新八校,又自稱“劉將軍”,親自掌管新八校,至於名義上的朝廷兵權,則在大司馬車騎將軍趙充國手中。
又用西域輕俠兵三千餘爲佽飛軍,這幾年屢屢擡舉郭翁中,每個立功的機會都交給他,提拔他進入中朝,爲“遊俠將軍”,佽飛軍自詡“從天子而遊”,儘管任弘曾帶過他們多年,但衆人很清楚,在關鍵時刻,刀刃該對着誰。
任弘近來所作所爲,給劉詢帶來的困擾,不是短期的威脅,而是長遠而隱秘的刺痛感。
高皇帝曾問羣臣自己爲何得天下,又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詢自以爲是幸運的,他只得到一個任弘,就能頂漢初三傑之才。
但凡事都有兩面,任弘擁有三傑之才,出將入相,立不世之功,若再立言立德成聖,這樣的人,他如何駕馭?子孫如何駕馭?真成君臣倒懸之勢了。
在劉詢理想中,以任弘的聰慧,應該像張良那樣,不說拒絕三萬戶之封,至少應該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專心修道養精,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任弘和其弟子劉更生、耿壽昌等在鼓搗的格物之學,就很不錯嘛,完全可以去做,爲何非要鑽研春秋左傳,欲代替天子,爲漢製法呢?
故而三傑下場不同,韓信被殺,蕭何屢屢見疑甚至被關進邸獄過,唯獨張良善始善終。
劉詢需要一位益友,他的皇太子需要一個良師,大漢需要一名功成身退,在家好好玩賞養老的勳臣。
這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新造的“聖人”。
事情和劉詢設想規劃的不同,任弘已經漸漸偏離了劉詢爲他們君臣相得始終規劃的道路,而駛進了另一條路,這是他最大的煩悶。
還有另一件事困擾着劉詢,便是任弘將《春秋左傳正義》用特殊手段批量出產,無一字差錯,又能將《海西大秦國事略》一夜之間傳遍長安。劉詢可以想象,西安侯一定在白鹿原莊園,或者其侯國中,用了某種特殊的技藝手段,能一夜之間,幹完數百名刀筆吏抄書人的活。
這似乎是在向皇帝示威:“即便陛下壓制《左傳》,不錄爲官學,臣依然能讓它於民間大興!”
在傳播主要靠口述手抄的時代,大漢九成九的士人,其實並沒有選擇學派的權力,而是逮到什麼書就學什麼。若西安侯利用他雄厚財力,以及麾下盧九舌等經商的網絡人脈,將左傳散播天下,對公羊、榖樑來說,這簡直是降維打擊。
到時候,天下將盡師左傳,劉詢想阻止,就只能和任弘撕破臉,或者學秦始皇帝焚書了,他努力維持的聖君形象,也就要崩塌了。
這不是以臣逼君麼?
劉詢有些摸不透,西安侯如此聰慧之人,背逆自己的規劃,到底意欲何爲?總不能是真有野心吧?
“看來是時候,與西安侯開誠佈公談一談了。”
劉詢收起了魏相的奏疏,金安上正趨行來稟報:“陛下,西安侯已出了尚冠裡,將抵達東闕蒼龍門。”
皇帝忽然問了金安上兩個問題:“今日誰人在未央宮內值殿?”
金安上一個激靈,寒毛直豎,彷彿回到了許多年前,在建章宮背摔霍家女婿任勝的那一夜!那時候陪天子角抵的郎衛們,如今可都在未央宮中任職呢!
他按捺住心中的恐懼與話語的顫抖,垂首道:“是郎中令張延壽。”
劉詢沒有再說話,而是想了很久很久,不知是在考慮什麼。
他最後笑道:“讓在北闕的龍舒侯過來,朕與西安侯相談時,龍舒侯在殿外等着罷,有韓飛龍在,西安侯舒心,朕也放心!”
……
進未央宮的路,任弘走過無數回,今日這距離,卻顯得格外的長。
在公車司馬門下了車後,步行入內,任弘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學着當年的大將軍霍光,用腳步丈量起未央宮來,慢慢數着自己的步數。
“八百,八百零一。”
數到九百步時,他踏上了宣室殿的階梯,又過了百步,階梯盡頭,身披明光鎧,高大如一座山的未央衛尉在等着他,拱手道:“驃騎將軍。”
老韓年已五十,酒量不減當年,但鬢角的頭髮卻斑白了,有些老態。
本該在北闕的未央衛尉跑到這直殿,任弘能第一時間得到皇帝釋放的信號。
韓敢當還站在這,有很多意味:朕還信任你。
特地讓韓敢當來此,也有一絲告誡:悠着點,朕已經有點看不懂你了。
纔到宣室殿門口,劉詢新的命令傳出:“使驃騎將軍劍履入殿!”
這究竟是信任的優待,還是不信任的故意爲之呢?反正任弘知道,上一個劍履上朝的霍光,其家族已經涼透了。
任弘也夠光棍,拍了拍空空如也的腰間,讓人轉告天子:“今日並非常朝,臣忘了帶劍。”
那就只剩下鞋履了,又推辭三次後,他最終還是脫了履入內。
任弘知道,自己在玩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也知道今天這一關,他必須過。
今天他和劉詢的對話,不僅將決定左傳的勝負。
決定自己的後半生,決定大漢的未來,甚至會影響世界歷史進程。
宣室殿附近的樹木蟬鳴陣陣,腳下的地板卻很涼,每日都要被宮婢勤奮清洗,還剛塗上蠟,有些滑。
宮室的門在背後緩緩合上,此間除了一身常服戴劉氏冠穩坐中央的天子劉詢,再無他人,斬白蛇寶劍懸在劉詢的背後,自從霍氏滅,任弘歸還此劍後,就不再授予他人,只置於此。
劉詢手裡拿着一本《春秋左傳正義》,擡起頭時,看着趨行而入的任弘,露出了笑,還說了一句看似親近體己的話。
“道遠,地上滑,走穩些!”
……
PS:第二章在0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