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端坐在那兒,面無表情,一言不發,聽張老二說話。從頭到尾他就看了張老二一眼,其它時候,他一雙眼睛誰也不看,目視前方,卻茫然一片。
張老二憑着一口氣,一股腦兒把衆人的小算盤端了出來,說着說着,他不時偷眼去看張昭張昭這個族長在族中是很有威信的,別看比他自己還小了幾歲,但張老二從小就怕他,暗地裡很有幾分嫉妒。
眼看張昭板着張臉,一言不發,張老二的聲音不由自主就小了下來。
臨來之前,他們幾個商議時,講述的種種道理,似乎都不翼而飛,說什麼也找不到了。人說,理直氣壯。他這事本來就沒有道理,只是族人看着眼熱,張昭又向來照顧大家,光想着人多勢衆佔便宜來着。
沒想到,張傑說的好好的,到頭來卻退縮了,囉囉唆唆了半天,卻一直說不到點兒子上,張老二一急才跳出來……
“……,大家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張老二已語無倫次,不知所云了。
“咳……”
張昭沒心思聽他講廢話,他輕輕咳嗽一聲兒,聲音不大,衆人卻是一震。
張老二的嘴開合了兩下,便不再出聲。張昭也沒有說話。屋裡鴉雀無聲,靜的一根針掉地下都能聽見。
張昭面沉如水,也不理旁人,就衝着張老二說話,他也沒有提高聲音,還是象平常說話一樣。
“二哥,你是年過耳順的人了,是族中的長輩,說話要注意些兒,沒有道理的話,怎麼能講出來?”
幾位長老不覺地緊張起來,眼睛一眨不眨的,緊盯着張昭,聽到此話,臉色全變了。
這不是一家人的事,也不是件小事,雖然不清楚確切數字,但傳聞中最少的,也要增產三四成,就算是一樣交租,自己平白多收三分之一糧食,也是相當不得了的可以吃飽飯,少吃些糠菜;可以給家人做件新衣服;可以給兒子娶房媳婦,可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望。
因此,明知道沒什麼道理,衆人卻也腆着臉來了,實在是利益太過誘人,讓人眼熱心跳、不由自主。
張昭看的清清楚楚,卻絲毫沒有理會,只當沒有看見。
湯是早晚要給族人喝的,但是,那要讓族人領張家的情,念張家的好。若是此時此刻應允下來,只怕衆人還以爲,張家怕了他們人多勢衆。
也不待別人插話,張昭斷然拒絕。
“這種話,以後就不要再講了,說出去,平白叫人笑話。”
接下來,張昭便不再說這個,只是令人上了許多小點心,熱情地招呼七叔等品嚐美食。七叔幾次開口,都被他把話引到別處去,閒話了好一陣兒,話終究沒能講出來。
張涵與母親張王氏端坐在張昭身後,看的是那個解氣。
在這種情況下,氣氛始終熱烈不起來,食物再精緻美味,幾人也吃不下去。又坐了一會兒,只好訕訕的告辭。
一直將張傑送到門外,張昭又命人套車,送他回家,另外還送了些兒點心和禮物。
“這事沒完!”張老二在回家的路上,恨恨地叫道。
“當然不會就這麼算了,”望着四人離開,張昭牽着孫子的小手,微笑着告訴他。
沒過兩天,張塢忽然流傳起一個流言。流言的版本很多,但大致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說:
“族長(指張昭)人很好,向來護着自己人……(具體事例若干)
族長熟讀農書,終於融會貫通,集諸家之大成,寫成了一部新農書。便在家中進行了嘗試,效果果然顯著,一畝地都多打不少糧食。
沒想到,就有人眼紅了,(大反派張老二隆重登場),竟逼上門來討要。族長就生氣了。張家願意幫助同族,教大家種地,那是人情;不願意教,那是本份,斷然沒有上門討要的道理。跟誰學手藝,磕頭拜師,那還都得看人家願不願意,XXX憑什麼上門討要,也太過分了!
族長是什麼脾氣,能吃這虧嗎?一氣之下,憤而拒絕。
張老二走後,族長越想越氣,終於病倒”云云。
張老二一聽這流言,只氣個半死,很快便也‘生病’了,聽說病的很重,都臥牀不起了。
張王氏聞此消息,親自帶人前去探望,又是請大夫,又是送藥,又是送滋補品,好似全無半點兒芥蒂。
張涵心中有數,唯一擔心的,卻是孫‘蒙古大夫’,別沒有把人治好,反而給治死,那就糟了。
沒想到,吃了孫大夫的幾副藥,張老二過完年不長時間,竟痊癒了。但張涵沒有改變他的看法,他覺得,張老二十有是在裝病。
流言歸流言,張昭一直病着,到了年跟前纔好一點兒。他是因此氣病的,這事也就沒法在他跟前提。而他沒有明確態度,這事就沒人能做主,事情就拖延了下去。
年末,又有幾戶人家拖欠了租子。今年比往年還多了幾戶,都是素來跟張老二關係較爲密切的。張王氏沒有深究,一視同仁,只是要每人都打了欠條。
“鐺、鐺、鐺……”
永康元年(耶元167年)五月初的一個下午,一陣兒銅鑼聲迴盪在張塢的上空。這銅鑼聲音獨特,一聽便知是懸在祠堂前的那口銅鑼,被敲響了。
所有的成年男人聞聲而出,快步奔向祠堂。這是張氏召集全族的重要信號。遇匪遇盜,或者有重大事情,才能敲響的。銅鑼一響,族中的成年男子必須在一刻鐘內迅速趕往祠堂,等候差譴。不然的話,祠堂的板子可不會看是誰的屁股。
在路上,張氏族人匯成了一條人流,都奔祠堂涌去。人們也不知道今天有什麼事,邊快步急走邊說着閒話,互相打聽。
對於張家農書的事,人們早已不報期望了,張昭一病半年,至今也沒有完全好利索。再熱的心,這麼長時間下來,也涼透了,早就不指望了。
然而,事情總是出人意料的。
在祠堂裡,衆位長老面前,張昭從一開始,便擺出了很高的姿態,表示願意教大家種地。他不經意的表示,早就有這個想法,只是身體一直不好,也沒心情想這些,結果耽誤了大家一年的收成。在張老二鐵青的臉色中,張昭向衆人表示了誠摯的歉意。
很快,長老們一致同意了張昭的提議張家願意教導張氏族人種地,但所有人都要對此保密,不能教給外人,否則,收回佃地,逐出張氏,生不得入騶縣,死不得入祖墳。是否對外傳授,只能由張家說了算。
wωω★ тт kán★ ¢O
這是非常嚴厲的懲罰,一般說來,是不會有人違反的。
“……,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在隨後向全族宣佈這個消息時,張昭嫺熟地操縱着會場的氣氛,他不斷的用語言用聲音用動作用表情,令衆人沉醉於他所描繪的一切,氣氛很快熱烈起來……
其實,張昭提供的,也並非是天書上的內容,而是根據天書改良的區田法。張涵提供的技術與代田法相彷彿,對農具和牛力的要求比較高,適於大規模的經營。現代農業就是那個樣子。而此時一般人家根本就做不到的。
按家中的試生產來看,小畝畝產量,農書法目前是四五石間,區田法爲三四石間,而張昭的改良區田法畝產也在四~五石間。區田法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產量歷來要比代田法高不少。反正,只要收成好,多打糧食,就不會有問題的。大家都得了好處,沒人會在乎是什麼法。
很快,欠租的人家就不好意思的,將租子主動送到了張家,往往還要多交些許。
來者是客,張王氏都是笑臉相迎,熱情接待,租子收下了,卻堅決不肯多收。讓來人來時不好意思,走時卻高高興興的。
近年來,張昭在處理事務,應酬往來時,常讓張涵隨同服侍。這些是他要學習的另一門重要功課。
張涵目睹了整件事情的處理,並次站在張昭身後,旁觀了族中的重要會議。看着張昭把這一衆人等搓扁揉圓、隨心所欲,深有感觸的同時,卻也把懸了半年的心放了下來。
張涵擔心的,當然不是此事,這不過是區區小事。用張昭的話講,“張老二有點兒小聰明,但膽子小、性子急,翻不出三尺浪來。”
利之所在,必有紛爭。況且,天書涉及到的,是天下大利,由不得張涵不擔心。眼見得,張昭從容不迫,深謀遠慮,張涵才放下心來。
不過,這一年的經歷,卻令張涵警覺起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於是,張涵重新振作精神,奮發苦學,又恢復了雞鳴而起,手不釋卷的習慣。他仍然時常與衆人一起打獵、嬉戲,但他的身邊永遠準備着一本將要閱讀的書,以便能抓緊每一刻時間來學習。
PS:今日第四更,完成任務
另外,宣告一個不幸的消息,這才一週半,俺就更了十萬字了新人榜還有二週多的時間要留出幾章,給以後預備着所以,明天只能兩更,中午晚上各一更;後天也只有三更,中午,晚上和半夜不過,我會在下週一四更的還請大家繼續
不好意思了,要讓大家晚看兩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