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

bookmark

瓜洲,位於揚州城南不足三十里處,乃江北交通重鎮,水道樞紐,揚子津直通大江。

這本是一座由流沙沖積形成的沙洲,四面環水,形狀如瓜,故而名之,然而,經過數百年滄海桑田的變遷,瓜洲已然與長江北岸連成一片,拉近着南北兩岸的距離。

作爲通衢口,憑藉着優良的交通條件,一直作爲長江下游的經濟重鎮,不過,在大漢朝攻取淮南,盡收江北後,也使之承擔了更多軍事作用,自乾祐五年起,其駐軍從五百逐步提升至兩千,極其重視,就近監視着南岸的潤州。

時入深秋,瑟瑟涼風吹拂中,大江之上,是洪波涌動,濤聲不絕。換作往年,江面上必是客旅雲集,江船如梭,川流不息,屬於南北經濟交流最爲頻繁的時節。

然而,隨着南北關係的緊張,朝廷陳兵江北,感受到戰爭的氣氛後,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退避。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對商賈來說,則更加敏感,雖然朝廷南征的詔令還沒傳來,但江南江北,哪怕小民百姓,都知道大軍南下已不可避免。甚至於,很多人都期待的,尤其是那些南來北往的商賈。

再有南北雙方對水道的封鎖,使得此時的瓜洲前十分蕭索,只有少量巡邏的走舸輕舟,遊弋於江面。

當然,如果把視線北移,就會發現,戰爭降臨之前,揚州比起往年更加地繁榮熱鬧的,運河之上,舟楫如雲,大量的官船、商船、民船於其間爭渡,運輸着各類軍需物資,有的是官方轉運,有的是徵召調役,還有爲數不少爲利而來。

在多年的戰爭中,朝廷已有意識發揮民間商賈的積極性,除了軍械甲冑等管制物資之外,其他的被服、鞋襪、手套、玉具、水容器甚至是軍糧,都逐漸試着讓民間的船隊負責運輸,乃至採買包運。

利益動人心,也確實能催發人的積極性,而經過北伐戰爭的洗禮,使此政策的施行上升了一個階段。雖然整體而言,佔比還不算多,但卻在提升,也確實給朝廷的省了不少事。

當然也出了不少問題,總結了一些經驗,制定了一定的規矩。因此,到此次平南,則更加得心應手了,戰爭對於一個國家組織能力的考驗與鍛鍊是無與倫比的,而經過北伐那等規模的戰爭考驗的大漢朝廷,在南征這種“小戰”上的組織上,也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

瓜洲渡頭,披着一件厚實的深黑大氅,李谷矗立渡口,臨江南眺。身上的大氅上,繡着金絲龍紋,貴氣很重,乃是皇帝特地自東京遣人送到揚州來的,另有一副護膝、綁腿,是念及天氣漸寒,而李谷身患風痹之症。

對於皇帝的關懷體貼,李谷唯有誓死以報,將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平南大業上,爲大漢的一統天下,走好最後一步。

江面之上,寒霧稀疏,自北向南張望,可以看見,南岸的疊疊羣山,以及依靠形勝所立的敵軍水陸營寨等軍事設施。

李谷雖是文人,但身上始終具備一種豪氣,一種氣魄,這也是劉承祐願意也敢讓他的領軍平南的原因,如果只是爲了滿足他一個願望,就付之以大權,也是不可能的。

遙望對岸的京口,李谷蒼老的面容間,卻透着一股自信,一種躊躇滿志的姿態。

“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聲險,蒼蒼天色愁。

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

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

一時興起,李谷低聲吟了一首戴叔倫的詩,語氣中有幾分感慨。在其身旁,是一名體格不算魁梧,但氣度豪邁的將領,一看就是大將,正是此番的平南副帥石守信。這是劉承祐給李谷配的副手,也是一道保險,至揚州準備南征也有一個月了。

對李谷,石守信還是很尊重的,不只是其名望,更在於接觸下來,被其才幹德行所折服。另一方面,似李谷這樣允文允武的儒將風采,是很具感染力的,尤其對石守信這樣心胸開闊的武將而言。

“李公怎麼有興致吟起詩來了?”聽其吟頌,石守信不由好奇地說道:“描述是眼前景象吧!雖然應景,卻總絕少了幾分慷慨,不合南征事!”

“不過拾人牙慧罷了!”聽其言,李谷不由輕笑着說道:“守信對詩詞也有研究?”

石守信搖了搖頭:“我只是一粗人,非文雅之流,領軍作戰乃我之長,詩詞文章,卻沒那等雅興去研究!”

“將軍顯然是自謙了,陛下可說過,石守信者,名將之姿,統帥之才,可託大事!”李谷感說道,看向石守信的目光中也滿是欣賞,畢竟這是靠着一紛紛紮實的戰功一步步成爲大漢高級將帥的人才。

聽李谷之言,石守信也不由露出了點笑容,畢竟好話誰都愛聽。

“瓜洲、京口,千年古渡,一水相隔,自魏晉以來,六七百年間,多少鐵馬金戈,多少英雄風流,如今,輪到我們了!”不算銳利的目光,變得格外堅定,李谷沉聲道。

聞言,目光也跟着投向南方,指着南岸的京口,石守信道:“李公幾度於此觀望,莫非想將此處作爲南渡的突破目標?”

“守信以爲如何?”沒有回答,李谷而問起石守信的看法。

石守信顯然是有所思考的,稍一沉吟,即流利地道來:“京口歷來是兵家重地,江防要隘,北臨大江,南據固嶺,可謂形勝之所。南軍多年經營,寨壘完備,軍械充足,守軍久經訓練,熟悉地形地勢,守將林仁肇又頗有才幹,倘若想要正面突破,只怕並不容易,傷亡會不小!

且我們重兵屯集揚州,南軍同樣在集結軍力,如此也給強渡增添不小的風險與難度。

不過,若從此地渡江,擊敗林仁肇軍,佔據潤州,則可直下金陵,殺入其心臟。南軍之中,唯有潤州鎮海軍有一戰之力,滅了他們,則其他軍隊不足爲道。

這是條最簡單直接的進兵方略,難度卻最大,倘若進展順利,或許一月可定金陵,而江南諸州,更可傳檄而定……”

“守信不愧是大將之才,戰爭態勢,可謂洞若觀火啊!”聽其言,李谷的蒼老的面態間浮現出些許振奮,又道:“那以你之見,是否該從此渡江?”

石守信想了想,方纔道:“恕末將直言,在南軍有備,防禦堅實的情況下,選擇強渡,並非明智之舉。

此次南征,首要攻略目標,唯有低金陵,而金陵防禦,一在下游京口,一在上游當塗、採石磯。南軍集重兵於京口,必然削弱其他地方的防禦,一個林仁肇,無法兼顧上下游,一支鎮海軍也無法橫斷大江,阻我進途。

以我之見,可繼續陳兵於北岸,吸引其注意,同時遣精銳,自和州渡江。而後順江東下,直趨金陵,待兵脅金陵,京口再堅固,亦無用處!”

聞言,李谷說道:“只是當塗要地,南軍未必無防啊!想要輕鬆過江,也非易事吧!”

迎着李谷的目光,石守信故作訝異,道:“李公莫非當真看不出南軍的破綻?其國力孱弱,雖有十萬軍,卻多數不堪大用。再者,他們那十多萬軍隊,在江防上鋪開,也是捉襟見肘。

鄂州方向,有曹彬軍,足以牽制其數萬軍,潤州屯有重兵,金陵需要足夠防守,當塗又豈能再佈置足備的防禦?

再者,等郭庭渭將軍自吳越北上,南軍又如何抵擋?只需我軍多方齊動,穩紮穩打,南軍必然崩潰,斷然沒有取勝的可能!”

石守信的雙目中,滿是充斥着強烈的自信,而對其策略,李谷是讚歎不已,笑道:“將軍是把老夫心中所想,盡數道出了!”

事實上,雖然還沒開戰,南北的戰略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朝廷手裡握着的是雙王四個二,剩下一堆連牌,怎麼打怎麼贏。

“不過,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掃除江南的水軍,把長江水道,徹底掌握在手中!”李谷說道。

“水戰非我所長,還需仰仗張彥卿將軍了,不過,南人善舟,當初淮南大戰,未能發揮其效用十一,不知十年之後,他們的水師還保留着幾分戰力?”石守信這麼說道。

“還在潤州水師,不過獨木畢竟難支,何況是其不可承受之重!”李谷語氣幽幽道。

腳下驚濤拍岸,一陣氣流襲來,捲起衣袂,也帶動着李谷的身形晃了晃,身邊的一名中年男子趕忙攙扶住,勸道:“父親,江上風大寒涼,您身體不爽,還是回城,不要逗留了!”

這名中年男子,乃是李谷的長子,此前被劉承祐升了官,專門安排在李谷身邊照料,同時還有一名長於傷寒、風痹的御醫隨身侍候。

此時,受涼風一激,身上關節的疼痛感也越發強烈,李谷沒有強撐,而是納其建議,返回。

而在回到瓜洲軍營的第一時間,就收到了着趙延進的通知,天子降詔了,可以動兵了。

第121章 道士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章 王、鄭二公第1771章 襄陽王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94章 善後第184章 教訓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31章 送行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54章 聘納郭女第60章 “暴斃”第149章 降表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768章 崩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94章 減稅難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3章 臺懷之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24章 辭表第1736章 試炮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50章 蜀亡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125章 頌公亭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306章 北面事務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153章 削藩第117章 潑冷水第151章 凋零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52章 六穀土豪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492章 事發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407章 麻煩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76章 去鄴都第452章 皇孫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45章 中秋第63章 朝廷應對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77章 嚇人第126章 冬至宴2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57章 國滅第178章 祭拜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270章 立場第54章 繼續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