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

bookmark

在潘美大軍克取韶州,於平粵戰事上取得重大突破時,江淮戰場的形勢,同樣進入了新的階段,各路漢軍長飆,進展順利。

曹彬那邊,在取得湖口水戰的勝利後,經過短暫的休整,留一部就地駐守,控制水道後,便率領水陸大軍南下,先破敵水寨,控制鄱陽湖進出口,而後繼續沿贛江南進,兵臨洪州。

經過湖口一戰,洪州的南軍實力大損,面對曹劉六萬大軍之來襲,更顯孤危。若不是老將盧絳還有一定的威望,領着人安排防禦,或許王師一至即潰了。

即便如此,等曹劉兵至時,南昌城也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事實上,在敵軍這種泰山壓卵的兵勢壓迫下,想要靠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將,承擔起守城護民的重擔,也太過爲難他了。盧絳能夠以此高齡領軍守城,已經是一個傳奇了,豈能奢望其做到更多。

還是如鄂州時的做法,曹彬與劉光義,分率水陸軍,掃平南昌城外各堡壘、據點、營寨,然後兵圍南昌,斷絕一切水陸交通及內外聯繫。

南昌城內的情況,早有人通報曹彬,做攻城準備的同時,曹彬親自寫劉一封勸降信派人送給盧絳。從李璟時起,就屢有遷都洪州的想法,雖然最終沒能成行,但對城池的修繕、各類設施的加固投入了諸多人物力,兵力駐守也一直充裕,因此城池堅實,防禦力驚人,如果能軍民齊心,善加利用,不付出些代價是難以強行破之的。

然而,難就難在一個軍民齊心,人都是有危機意識的,軍民對局勢也有他們最樸素的認知,哪怕消息情報不足,也知道形勢不妙。頑抗,需要做出犧牲,付出性命,甚至牽連家人,危及全城士民。

降,卻又不是那麼好說出口的,尤其對於盧絳這樣的老將而言。有一說一,不管國家如何衰落,李氏三代,對於他們這些功勳元老,還是很厚待的。

因此,面對曹彬的勸降,盧絳置若罔聞,既沒答應,卻也沒拒絕。

在南昌的攻防戰開啓之前,長江下游的戰局也進入了新形勢,張永德領軍渡江,代表着的是江南長江防線的崩潰,而那只是個開始。

在漢軍於當塗發起渡江戰役的同時,常州那邊,也進行了一場血戰。在幾度遲疑之下,不願坐以待斃的林仁肇決定冒險,選擇了搏命一擊,親率五千精銳,潛行向東,至常州,配合守城的鄭彥華對郭廷渭大軍發起突擊。

對於林仁肇有意東進襲擊的消息,郭廷渭此前收到過情報,李谷也以發文提醒,因此,漢越聯軍是有所防備的。然而,事情往往如此,盡知底細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大意疏忽。

因爲林仁肇動兵突然,發兵迅速,用的又是他麾下最訓練有素的士卒,當他領軍潛伏至晉陵,發起襲擊時,還真起到了突襲效果。

再加上,漢師平南,其勢滔天,各路戰場,都是一帆風順,漢軍將士,難免生出驕心,有所鬆懈,這種精神狀態,是難以完全避免的。

因此,在林仁肇的突襲之下,常州的漢軍還真有些措手不及。也就是郭廷渭治兵嚴謹,漢軍將士的基本素質在那裡,受襲之時,自發地組織抵抗,再有郭廷渭親自,穩定軍心,組織抵抗。

但是,吳越軍隊可就沒那麼好運了,作爲僕從軍,跟着漢軍作戰,士氣與戰鬥意志都別高看他們,將校之中有親近朝廷,討好賣乖的,但基層的士卒,大多是應付了事。

而林仁肇選擇突襲的主要目標,也正是吳越軍隊,於是,吳越軍率先潰敗了,既是聯軍,當然也影響到了漢軍。常州的守將鄭彥華,提前收到了消息,在運河岸邊戰起之後,也果斷領軍出擊,配合林仁肇,夾擊漢越聯軍。

林仁肇的出擊,盡顯其膽魄與武略,並且也成功擊破了吳越軍,但是,漢軍在郭廷渭的指揮下,抗下來了。雙方在運河岸邊鏖戰了兩個多時辰,最終還是硬實力佔優的漢軍取得了勝利。

尤其,在郭廷渭下令一支水軍,棄舟登陸,反襲南軍背後,一舉破之。常州之戰,乃是朝廷平南以來,真正的一場血戰,也是南軍面對漢軍所發起的最有力的抗擊。

只是從結果而言,並沒有取得取得預期的效果,林仁肇先勝後敗,最終只與鄭彥華率領不足一萬的殘兵脫離戰鬥。不僅如此,還把晉陵城給丟了,常州因此陷落。

林、鄭二人,不得不退往潤州,這不是林、鄭的無能,只是形勢如此,強弱差距難以彌補,導致其功敗垂成。即便如此,林仁肇的突襲,還是給漢越聯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吳越軍死傷超過三千,當然,這也給郭廷渭消化控制吳越軍隊提供了更有利的機會。

而隨着常州的失守,也代表着長江防線,走向徹底崩潰,哪怕沒有當塗戰役,其勢也難挽回。當塗大敗,常州失守的消息,先後傳至金陵,使得李煜君臣徹底亂了方寸,前者局勢還算穩定,這陡然間的滑落,完全讓他們意想不到。

不過這一回,算是金陵朝廷反應最快的一次,當即決定,放棄潤州,將那裡剩下的幾萬軍隊,全部調回金陵。不是他們關心潤州的危險局面,壯士斷腕,果斷收縮,而是張永德的沿江東進,讓他們覺得首先要保證金陵的安全,也是起初他們做的最後的打算。只是沒想到,這最後的一步來得這麼快。

漢軍這邊,在常州之戰後,郭廷渭有些惱怒,稍作整頓,即率水陸軍西進,直指潤州,想要挽回一些顏面。與此同時,北岸的江淮主力,也趁勢動兵,大舉動作,準備配合郭廷渭軍的行動。

在這生死攸關的局面下,金陵的撤軍命令來了。自古以來,撤軍都是個高難度的活計,尤其是危機四伏,軍心動盪,稍不注意,撤退就會演變成潰退。

哪怕林仁肇動作夠快,也有所準備,也沒能倖免,畢竟,南軍不是指揮統一,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各行其是,急於後撤,在郭廷渭領軍的追擊下,還是以一場潰敗收尾。

漢軍沿路追擊五十里,最後在鄭彥華主動領軍斷後,方纔止住,而鄭彥華受傷被俘,成功逃回金陵的潤州守軍,只有兩萬出頭,且基本成爲一干散兵遊勇。

同時,在瓜洲——揚子城駐屯了近一個月的江淮大軍,也成功南渡,登上京口。作爲平南主帥的李谷,在坐鎮揚州整整四年後,終於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守軍撤退之前,曾有將校建議,把糧草、布匹等物資全部焚燬,不過被林仁肇拒絕了,結果潤州所屯,全部留給了漢軍。雖然沒有說爲什麼,但是這樣的舉動,也能窺見林仁肇的某些想法。

西有張永德,東有郭廷渭以及江淮主力大軍,金陵的局勢,徹底陷入危亡局面。加上從潤州撤回的軍隊,滿打滿算,金陵朝廷組織起了六萬守軍,六萬士氣低落、人心動盪的烏合之衆。

在這種局面下,李煜又辦了件親痛仇快的蠢事,在幾名言官的建議下,他把林仁肇抓起來下獄了,理由是擅自出兵兵敗,致使常州失陷,危及金陵。此事背後,乃是鍾謨在發力。

本就是危亡局面,還自棄長城,雖然林仁肇這座長城,也是難以抵禦漢軍兵鋒,挽救狂瀾。林仁肇下獄,還需選出一個能夠領兵的人,然而,找不到什麼人,陳喬主戰,但他根本沒有領兵的能力。

於是,在金陵朝廷挑選着統兵禦敵的主帥之時,漢軍兵臨城下了,西面張永德領軍迫秦淮河,東面李谷親帥大軍駐鐘山,幾路漢軍合水陸大軍十二萬,圍困金陵。

江南戰事,直接進入最後的階段,自漢軍奉詔發兵,前後歷時還未滿一月。

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89章 談話第38章 殿議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361章 安東國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62章 緊鑼密鼓第76章 視察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324章 交代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75章 在滑州第252章 面聖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11章 動心第15章 名單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75章 高貴妃第84章 夏州降半島史話·奇葩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00章 禦敵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418章 洗禮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64章 孺魏王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487章 “驚喜”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94章 輕輕放下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1章 大典日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74章 厚葬之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772章 處置第465章 遼奸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59章 亂情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1751章 結束了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34章 東路軍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96章 壽春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