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信使

bookmark

金陵,六朝古都,八百年名城,其間飽嘗風雨,歷經滄桑,但素來都是以被征服者的姿態,等待強兵之來。如今,在這寒冬歲月,金陵也再度走上了歷史的舊道,雄兵圍城,窮途末路。

秦淮河上,風光不再,遊弋巡邏的輕舟走舸,上邊掛着的也是漢軍戰旗。兵臨城下之後,漢軍展現出了更多的耐性,在李谷的統一指揮下,張永德、趙延進、尹崇珂等將,花了三日的時間,三面齊攻,把金陵外圍的城寨,逐一拔除。

在這個過程中,南軍基本沒有太有力、頑強的抵抗,被輕易掃平,不過,對於金陵主城,就沒有那麼地容易了。

登高眺望,哪怕難以窺見金陵全貌,也可以想見,那屹立在蕭索冬風中的城池內,是怎樣一副人心惶惶的場景。雖然身體有些不適,但不妨李谷激動的心情,早年慷慨平南志,一朝實現在眼前。

自楊吳時起,金陵得有五六十年沒有遭遇過戰火了,因此,朝廷大兵之來,這座人煙鼎盛、經濟繁榮的城池,是極其不適應的。

城外漢軍,正在做攻城準備,一架架攻城巨械正在打造組裝中,成車的石彈、火油彈以火藥製成的彈藥被運抵前線,一副想要將金陵城吞噬毀滅的樣子。

李谷不由嘆道:“唐季以來,北方戰火連年,金陵得楊吳、江南兩國經營數十載,方有如今之氣象。倘若毀於戰火,那可就太可惜了!”

陪着李谷觀勘,石守信也迎風遙望金陵,聽其言,說道:“確實可惜!不若勸降?”

“從城中傳出的消息來看,金陵主臣,還抱有幻想啊,陳喬等一干大臣,仍力主堅守,頑抗到底!他們還有四五萬守軍以及幾十萬百姓爲,妄圖以此爲憑啊!”李谷卻搖搖頭。

因爲漢軍動作迅速,戰局急轉直下,使得王師臨城之際,金陵城內,卻沒有多少人逃出,就盡數被堵在了裡邊。

感受得到李谷語氣中的顧慮,石守信則微微一笑,自信道:“數萬喪氣之師,幾十萬畏懼之民,豈能擋王師兵鋒?”

“我實不懷疑能否拿下金陵城!只是,如若能夠勸降,全城而下,既是功勞,也是功德,或可嘗試一二!”李谷說道。

“李公不愧爲仁義君子啊!”石守信恭維道。

這當然是恭維之辭了,仁義君子,可當不了大軍統帥。揚了揚手,李谷問:“攻城籌備,還需多久?”

“三日之後,便可發起進攻!”石守信肯定地答。

“軍糧補給呢?”李谷又問。

“張美已就近調集民力、船隻,自潤州轉運,供饋當無問題!”石守信說。

“很好!”李谷表情變得肅然:“我手書一封,遣人勸降,如不預,三日之後,發起攻勢,三面齊攻,儘快結束戰爭!曹彬他們那邊已圍南昌,破城或在須臾之間,金陵這邊,也不能落後啊!”

“我年邁且不堪負累,攻城指揮之事,就由守信你全權負責吧!”瞧着石守信,李穀道。

“是!”石守信退後一步,拱手應道。

吩咐完,李谷忍不住哆嗦了一下,感受到在關節蔓延的疼痛,李谷又強行露出一抹笑容,道:“腐朽殘軀不耐寒,見笑力!”

注意到李谷的表情,石守信認真地勸慰道:“李公乃無雙國士,朝廷棟樑,還請務必保重身體!”

“多謝!”道了聲謝,李谷輕舒一口氣,二者一道還帳了。

“大元帥,江上巡衛,截得一艘船,自言是出使東京返回的江南宰相徐鉉,其手執關牒,希望能放其入金陵,末將等不敢自決,如何處置,特來請示!”帥帳內,縮在不怎麼舒適的行軍榻上,烤着火,方寫好一篇勸降文,負責水上巡防的張彥卿前來稟報了。

聽其言,李谷頓時來了點興致,當即吩咐道:“將徐鉉領至帥帳,我見見他!”

“是!”

未己,在一名軍官的引導下,徐鉉走進了帥帳。自在崇政殿上,與劉皇帝強辯一番後,徐鉉的心情一直比較沉重,尤其得知南方的戰事之後。

這一路南歸,是緊趕慢趕,即便如此,等他至江北時,王師輕渡大江,兵圍金陵的消息已然傳開了。顧不得許多,急忙找船南渡,然後被巡河的漢軍水卒扣下了。

站在李谷面前,是張滿是風霜、格外疲憊的老臉,可見徐鉉行路之不易。看着徐鉉,李谷態度倒是溫和,衝他露出微笑:“老夫身體抱恙,難以起身,徐公乃江南名士,未及遠迎,禮節不周之處,還請諒解!”

江南名士......

過往,徐鉉或許以此爲豪,以此爲傲,然而經過開封走這麼一遭,再從北漢君臣嘴中說出這幾個字,他只覺得是種嘲諷。擡眼注意了下李谷,發覺這老人的臉上卻有病容,徐鉉冷着張臉,道:“漢帝何不恤老臣,竟讓李公以病體支撐軍務?”

徐鉉這一開口,就帶着點攻擊性,李谷卻不與之計較,反而問道:“聽說徐公素與韓叔言交好?”

聞言微楞,徐鉉不知李谷爲何提起韓熙載,不由說道:“李公何意?”

李谷淡淡一笑,看着徐鉉,平和地說:“徐公出使歸來,欲還金陵,老夫也不爲難與你。只是,有兩件事,想要拜託於你。

其一,煩勞徐公入城,替我問候韓叔言一句,就說,三十年前淮水之約,不知兄是否還記得?

其二,老夫奉天子詔令,率領王師平南,今日大軍臨城,金陵敗亡在即,天下亦將一統。特手書一封,勞徐公帶與江南國主,勸告於他,爲免闔城軍民,毀於戰火,望其早降。時勢如此,若順勢而爲,尚可保全性命與富貴,否則,悔之晚矣!”

聽完李谷的用意,徐鉉沉默了一下,與李谷對視了一會兒,鄭重應道:“信,在下可爲李公送至,勸降之語,恕我不能轉述!”

矯情!

李谷眉毛一挑,難怪東京會傳來那等消息,以陛下之強勢,容其這等脾性挑釁,也難怪會動怒?

“如此也罷!”李谷仍舊不在意,極具涵養風度,笑道:“老夫心意,俱在紙張之上,筆墨之間,想來以江南國主的秀才,也當能體其意纔是!”

“徐公一路辛苦了,可在營中歇息一二,洗去風霜晨靄,用些酒食,屆時老夫派人送你進城!”李谷又道。

徐鉉則直接拒絕:“李公美意,在下心領了,如若允許,願速歸金陵!”

打量了徐鉉一會兒,李谷態度仍舊和藹,吐出一個字:“可!”

於是,李谷讓其子將他手書,交給徐鉉。徐鉉也不客氣,接過作了一揖,轉身便欲離去。在他出帳前,李谷還是主動地問了句:“徐公乃江南名士,一代大家,見識廣博,難道不知天下大勢?”

腳步一頓,徐鉉轉過身來,幾乎不假思索,說:“我家國主,既非桀紂之君,又非無道之主,大國強加刀兵,縱然難以抵擋,也是天命使然,非我主失德。徐某雖不才,卻也知忠義,李氏待我以厚恩,縱斧鉞加頸,亦當追隨......”

徐鉉一臉正氣凜然,言辭也是擲地有聲,見其狀,李谷卻也有些好奇,如果真有斧鉞加頸之日,他是否還能這般慷慨無懼。

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6章 奉宸營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4章 巡遊第474章 立場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23章 夜宴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44章 堂審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02章 絕境第41章 小風波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20章 折家第17章 鼓譟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世宗篇終 駕崩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84章 滅佛伊始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73章 道府之爭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274章 厚葬之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329章 遊市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45章 靖江軍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40章 城塌了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268章 機遇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750章 《桃蘭賦》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261章 大捷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8章 瓊林宴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54章 耕地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