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在真定

bookmark

視線轉到北面,劉承祐這邊,已然兵進真定,佔據這座北方重鎮。自幽燕被石敬瑭拱手送給契丹之後,鎮州已然成爲了冀中抵禦北侮最重要的軍事要地,鎮州若有失,那麼契丹人便可毫無顧忌地南下,長驅而直入。

劉承祐入真定之時,受到了闔城軍民的熱情擁戴,場面雖然熱烈,卻沒有簞食壺漿,反而是一張張嗷嗷待哺的面孔。在入真定的第一件事,劉承祐便是搭設粥棚,放賑饑民,以定人心。

契丹人肆掠過後,給劉承祐剩下的,當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至於鎮州,只能用公私窮竭,庫無遺糧來形容。故劉承祐表現得有些摳,僅以清湯寡水,稍暖其腹,根本不敢敞開供應。

並且還不是無償的,按勞配給。劉承祐以原磁州刺史李榖,判鎮州府事,讓其組織百姓,進山下河,採果覓蔬,摸魚抓蝦。

事實上,劉承祐軍中糧食數量並不算少,在欒城繳獲了一大批,但是量再大,也是不敢放開了用,反而要斤斤計較。畢竟,還要養軍,還要應對隨即可能發生的戰事,抑或什麼意外。

一度,因爲糧食的壓力,劉承祐竟然有點後悔,在欒城放火放得太痛快,畢竟那場大火,燒掉了太多物資。當然,也只是在心裡嘀咕罷了,再來十次,他都還是會選擇大燒特燒。

所幸,雖然因爲戰爭的緣故,農田雖然被毀壞不少,但總歸有所餘存。而大概是忙北撤,沒往“糧食”方面想,抑或是契丹人撤退之時,沒有喪心病狂地將各地的田畝焚燬。當然,若是其真敢那般做,那麼漢民就要徹底與之拼命了。

已經進入五月份,天氣越發炎熱,而再熬一個月,田裡的麥子也就差不多成熟了,待夏糧收割,入庫,糧食的壓力便能夠得到極大的緩解。這段時間,劉承祐是真切地理解到了“糧食纔是硬通貨”的道理,金銀寶器雖然是好東西,但在這個生存物資極度缺乏的時期,野只能擺着看,滿足一下精神需求。

在鎮州,軍政一肩挑,劉承祐很是忙碌,政事冗翻,千頭萬緒,消耗了他大量精力。就像劉承祐不長於臨陣作戰指揮一樣,在理政治民上,他也只是個嘴炮,沒什麼經驗,涉及到具體行政事務,仍舊抓瞎。

還好,劉承祐長於治人將將。身邊的那些有良臣輔弼,給他省卻了不少麻煩。

但是,有麻煩,卻不能爲了逃避麻煩而放手不管,尤其在他能力薄弱的環節,他得多看、多聽、多學。所幸,大權在握的快感,讓劉承祐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州衙二堂內,抽得點閒暇,劉承祐與一名老將閒聊着,場面有些尬。老將名爲何福進,是名歷事唐晉,戎馬倥傯的宿將,此前整編吸納之時,中下級軍官都有了安排,唯有這些高級將領,除了一個立有功勞的李筠之外,餘者皆未作區處。

待消化得差不多了,劉承祐想起了這些被閒置的將領。

何福進,是馮道那老狐狸給劉承祐推薦的,只有一個評語,將帥之英。

事實上,沒有太多東西可聊,掏心掏肺,促膝長談,那是不肯能的,而劉承祐也不是隨便找個人便能聊的起來的人。

大概是覺得氣氛太過尷尬了,侍候在邊上的魏仁浦不由開口暖場:“在下曾聞,當年興教門之變,伶人郭從謙以叛軍圍莊宗於大內,近臣宿將皆棄甲而去,唯有將軍與同僚十餘人,拼死力戰護衛,及莊宗中流矢而亡,方慟哭而去。此等忠義,實令人感佩啊......”

聞此言,一直不卑不亢、神色平和的何福進臉上終於有了少許動容,似乎想起了當年那場變亂,語氣間不免悵惘:“一晃眼,便是二十年過去了。”

說着,看向劉承祐,卻是說了句奉承話:“殿下銳意擊賊,欒城一戰而驚天下,胡虜噤聲,叛賊側目,天縱之姿,不亞於當年之莊宗啊。”

嘴角略微扯了下,劉承祐隨口道:“孤,可不敢與莊宗相類。”

劉承祐本不是善於東拉西扯的人,閒侃幾句,直接對何福進道:“遼主崩,遼軍北退,我國內胡虜皆驚走亡命。然細作探得,遼永康王於幽州集聚胡兵,動向不明。孤恐其復來,欲以將軍爲河北行營馬步軍都虞侯、瀛州防禦使,前往瀛州,安民募兵以備契丹!”

聞言,何福進微擡頭,似乎在作考慮,終是點了點頭,仍舊稍顯矜持地應道:“是!”

其人倒沒有太過驚訝的樣子,因爲這幾日,劉承祐已然委任了好幾名州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的官員,都是還在契丹人控制中的州城。瀛州,也一樣。

等何福進退下後,思及其人那始終穩重的表現,心中卻是有了一層清晰的認識。似何福進這樣的宿臣老將,歷仕累朝,縱有將帥之才,可用卻難委以心腹之事。相較之下,還是年輕人更好用,更好控制。

“適才何福進將我與莊宗並論,我卻是受寵若驚啊!”來了點興致,劉承祐對魏仁浦道,語氣有些玩味:“思莊宗之失國亡故身,竟至悚然。”

魏仁浦已經有點習慣,劉承祐這與人談史說事論人的喜好,想了想,應道:“莊宗以河東之衆,十餘年間,南擊朱樑,北滅桀燕,東並河北,西伏岐國,天下莫能與之敵。然得國何勞,失國何速,時人早有論述,不外伶人亂政、牝雞司晨、疏忌功臣、矜功吝財這數者.......”

作爲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李存勖的故事,劉承祐已聽得多了,對此人的評述,劉承祐總能聽出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思。畢竟,當年的後唐,只要李存勖不亂來,是很有可能提前一統天下,結束這亂世,徹底承繼唐祚的。

但是,從少年到壯年,李存勖打了十幾年的好牌,最後打爛了。

聽魏仁浦之言,劉承祐腦中恍過一句背得很熟的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有些訝異,微微琢磨了下,魏仁浦表示,劉承祐這話總結得好。

“莊宗出河東,得國三載而亡;晉祖出河東,國兩代而亡;今我父子出河東,以爭天下,能得國祚幾載?”突然地,劉承祐幽幽然地說道。

魏仁浦嚇了一跳,小心地看了劉承祐一眼,但見其好像在自言自語,迅速地低下了頭,一時有些不敢接這話。良久,終是沒敢發表評說。

劉承祐則淡淡然地又說了句讓魏仁浦心驚而莫名的話:“當不至於,二世而亡吧!”

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370章 劉鋹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141章 雌威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15章 冬月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49章 降表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89章 威壓王帥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451章 雙雙去世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29章 遊市第75章 高貴妃第93章 升遷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380章 投漢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5章 東歸第9章 王峻歸來第1675章 血戰第23章 老臣凋零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65章 選擇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8章 下獄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95章 大洗牌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64章 楊業卻敵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20章 折家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336章 橐相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304章 楚州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204章 解決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321章 瑤女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70章 劉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