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殺,不殺?

bookmark

從入殿開始,劉鋹的表現就一直落在的劉皇帝的眼中,淺談兩句,劉承祐不禁思考,此人究竟是真的愚蠢至此,還是爲了活命而刻意表現得如此不堪,以此消減自己的戒心。

觀人、用人是作爲一個皇帝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多年的皇帝生涯,劉承祐的識人能力也越發純熟。然而,此時對這劉鋹,他還真是有幾分遲疑。

犀利的目光,幾乎能透過劉鋹的胸膛,直插其內心,根本不敢迎視,畏縮着埋下頭。沉吟了一會兒,劉承祐問:“你一直口稱罪臣,可知自己所犯何罪?朕欲聽你自陳!”

面對漢帝此問,劉鋹再度愣神了,雙目中閃過少許的迷茫,但不敢不答,想了想,方道:“罪臣曾僭越稱尊,王師討伐,又發兵抗拒,累將士傷亡......”

“就這些?”劉承祐眉毛一斜。

此時的劉鋹顯然過分緊張,深冬時節,哪怕殿內溫暖些,也不至於大汗淋漓,但劉鋹恰恰如此,臉漲得通紅,神情不定,糾結良久,帶着哭腔叩首道:“罪臣,罪臣,罪臣實在不知了!懇請陛下教訓!”

“朕降的平南檄詔,你可曾讀過?”劉承祐淡漠地問道。

劉鋹聲音下意識地放低了些,仍舊不敢擡頭,說道:“陛下寬恕,罪臣未及看過!”

“呵!”見他這副表現,劉承祐都忍不住有些失態了,斥道:“那這麼長時間,你都在做什麼?”

從漢帝語氣變化,劉鋹就意識到,自己好像又說錯話了,踟躕幾許,劉鋹哭喪着臉道:“罪臣只在宮中嬉戲,軍國之事,都由樊鬍子、龔澄樞他們去處置,罪臣,罪臣......”

“也虧你說得出口!”見他支吾,劉承祐厲聲道:“任用巫宦,禍國亂政,這不是你的罪過嗎?”

劉鋹嚇了一大跳,更加惶恐了。

劉承祐則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質問道:“繼位之初,殺盡諸弟,骨肉相殘,狠毒至此,這不是罪過嗎?”

劉鋹道:“這,這是龔澄樞他們說,先父也曾剪除兄弟,我當效仿之,以免諸弟生奪權之心,危害國家......”

“放屁!”劉皇帝對此尤爲憤怒,厲色大罵道:“這等小人讒言,你竟絲毫不能分辨嗎?人皆有靈,縱木石爲心,也幹不出你這種殘忍逆倫之舉!何來的顏面,以家國社稷,爲你的狼戾不仁,貪狠殘暴作爲幌子?”

“大造宮室,驕奢淫逸,以嶺南百姓之辛勤血汗供你享樂,以致嶺南士民怨聲載道,這不是罪過嗎?”

“親小人,遠賢臣,猜忌功臣,鴆殺將領,不是罪過嗎?”

“以荒唐私念,濫施惡令,敗壞綱紀,廣置閹官,辱盡斯文,不是罪過嗎?”

“......”

面對劉皇帝這一番嚴厲的質問與譴責,劉鋹越發驚惶了,從漢帝的語氣中明顯能夠感覺到不善,趕忙磕頭道:“陛下,這這些都是龔澄樞他們教我做的,我只圖享樂,無心爲惡啊!”

聽其辯解,劉承祐繼續斥責道:“君若賢明,豈能爲小人奴婢左右?你以爲,你把過錯都推到巫宦身上,就能減輕自身的罪責嗎?”

“陛下,我知罪了!懇請恕罪!萬望原諒!再也不敢了!”劉鋹又哭了起來,劉皇帝的言語就如刀子一般尖銳,似有寒芒侵肌,讓他感覺到了危險。

而劉皇帝呢,發泄了一通,胸中的氣也小消散幾分,平復了一番心情,再度看着劉鋹。這回,他是真的考慮起,如何處置此人了,大概也意識到了,劉鋹向前膝行兩步,淚眼通紅的仰望着劉皇帝,臉上滿是求生欲。

對於劉承祐而言,劉鋹實則無足輕重,他也沒有浮面上表現出的那麼震怒,之所以那麼憤慨,還是一場政治性的作秀。這樣的一個無道昏君、虐主民賊,當然要嚴厲批判,以彰顯自己的王道正義。

就如當年劉皇帝所考慮的那般,他實則欣喜這些割據君主的昏聵、殘暴、無能,否則,如果他們都賢能愛民,廣施恩澤,如何襯托他這個大漢皇帝,如何減小大漢朝廷削平割據的阻力?

作爲一個還算自律的皇帝,劉承祐看劉鋹,實則是很不順眼,也不會因爲他年紀輕,就有所憐憫,哪怕劉鋹如此委屈求全,哭聲悽切,心裡也沒有太多波動。

不過,如何處置他,心中還是有少許的猶豫。殺,還是不殺。

食指輕輕地敲着御案,清晰的聲響,以一種緩慢的節奏,一下下響在劉鋹心頭。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偏頭問呂胤:“餘慶,你覺得朕該如何處置劉鋹!”

聞問,呂胤面無異狀,稍作考慮,即拱手道:“陛下,劉鋹庸懦昏悖,以其才能,用於治家尚且欠妥,而況於治國?其以長子嗣位,少不更事,爲羣小所左右,受迷惑於巫女,託國事於閹官,乃有荒淫殘暴之舉......”

呂胤的話,劉承祐是越聽越不對味,擡手打斷他,問道:“你這是在替劉鋹辯解開脫?”

呂胤反應淡定而平靜,拱手說:“臣不敢,陛下垂詢臣,臣不敢隱言,只說心中看法。臣以爲,劉鋹昏昧無能,罪過固然不輕,但若以亂政亡國之罪名系於其一人之身,卻也有失公允。

其畢竟曾爲一國之主,今爲王師所俘,扣請認罪於御前,恭順而懇切,臣以爲,陛下可小懲大誡,足以昭示天下!”

“是極!是極!”見有人爲自己說話,劉鋹激動了,趕忙附和道:“陛下,臣知錯了,願意贖罪,只求陛下饒臣一條性命。”

稍微有些意外地看了呂胤一眼,他與劉鋹絕對沒有什麼利益往來,這也是個精明而有見識的人,然而,他卻爲劉鋹說話。

回味了一番呂胤的話,劉承祐略有所得,對呂胤的考慮,也有些理解了。這大概是價值取向的問題,也有爲尊者諱的意思,關鍵就在於,劉鋹畢竟是一國之主。就像莊宗之失國,可以把罪過推給伶人,說他們惑君亂國,如今劉鋹也一樣,也可以說是爲巫宦所矇蔽,因而做出那些不道之舉。再者,以劉皇帝對歷來對這些亡國君臣的“寬待”作風,似乎也不必專門對一個劉鋹問罪極刑。

如果站在一個君主的立場,這並不難理解,也不難接受。甚至於,劉皇帝由此想到,如果自己出了什麼疏漏,做了什麼錯事,天下臣民理所當然地把責任推給他身邊人,那他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劉皇帝如今考慮事務,往往容易同自身聯繫起來,多加考慮,反覆揣摩。這麼一想,也逐漸有了注意,看向史延德:“史卿,操縱南粵國政的那些巫宦,此番一併押送東京了嗎?”

“回陛下,爲南粵士民所痛恨的龔澄樞、樊鬍子、盧瓊仙等二十人,悉數羈押還京!”史延德對於如何處置劉鋹並不感興趣,皇帝問,他就答。

“傳詔,將這一干人等棄市!”劉承祐說道,看着劉鋹:“你當前去觀刑!”

“謝陛下!”聞言,劉鋹不驚反喜,趕忙拜謝。劉皇帝這麼說,顯然是不打算取他性命了。

“別忙着道謝!”劉承祐卻道:“你的性命,朕不做主!”

說着,劉承祐向呂胤吩咐道:“傳朕口諭,讓東京五品以上官員,公議劉鋹處置辦法,另外,讓來京請命出兵的那些嶺南士民也進行理論公投。如何處置,聽官民公論......”

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6章 “座談會”第347章 談話第482章 李氏第179章 長教訓第385 禮賓館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96章 楊邠案(4)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72章 太子妃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317章 修法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56章 是非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707章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78章 會獵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98章 轉折點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18章 走私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2052章 回京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773章 質問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79章 四王畢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052章 回京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9章 寫得不錯!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93章 升遷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406章 調任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75章 按*不動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章 中原易主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269章 愛將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32章 進宮第488章 真實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268章 機遇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96章 楊邠案(4)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