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典日

bookmark

開寶元年(963年),二月七日。

時辰尚早,天色未亮,但從空氣中釋放的氣息,似乎都能嗅到,今日是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日子。晨色並不濃重,破曉前的黯淡透着清涼,讓人感到很舒適。

而偌大的漢宮,卻早已自沉睡中甦醒過來,各宮各殿,各妃各嬪,都早早地起身,梳洗打扮,擦脂抹粉,盛裝準備。而宮中各司局監使的內侍宮娥們,則更早地就待在各自的崗位上,伺候着宮內的貴人們,爲接下來的慶典,繼續做着準備。

如今大漢皇宮內的各類宮人已經突破了兩千五百人,比起國初之事,足足翻了十倍。金陵、番禺的內侍美人,讓這個數量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這還是在經過精挑細選後,補充的。

並且,這麼多年中,劉皇帝從來沒有刻意地進行充實後宮的動作,僅僅諸國的進獻以及滅國後的收納,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此番,若不是劉皇帝再度下令,在東京、金陵、番禺釋放了一批大齡宮娥,令其出嫁,數目必然更多。

爲了此次“開寶大典”,宮廷內外,朝廷上下,已然籌備了兩個多月了,也期待了兩個多月,因此,其規模隆重是必然的。就漢宮之內,也是總動員,在這種慶典下,哪怕沒資格參與的宮人,也要穿上最新最乾淨的宮裝,把宮室打掃得整潔,臉上堆着笑容,與江山同慶,爲大漢祝福。

而後宮的妃嬪美人中,哪怕是平日裡不怎麼受寵,被人揹後呼爲“婆娘”的徐修儀與李修容,也是積極地準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盛裝出席。這是政治正確的事情,容不得輕忽怠慢。

春蘭殿,一直是符惠妃的寢殿,因爲符家的關係,也因爲符後的庇佑,小符惠妃在漢宮之中地位一直不低,並且也誕生下了皇女皇子,劉承祐對之也還算是寵愛,從未冷落,有什麼好事、好處,也總能想到她。

光滑的銅鏡之中,清晰地映照出一張成熟美麗的面容,方年滿的三十的符惠妃,正當顏值巔峰,鳳眉瓊鼻,玉面紅脣,都十分自然,再加一身貴氣,可謂人生最美麗的階段。

當然,她自信自己的美麗,卻也哀愁年華逝去,近來已經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擔憂自己沒有競爭力了。雖然符惠妃明白,如果只靠一張美麗的臉蛋,是無法贏得劉官家寵愛的,然而,如果自己容顏老去,連美麗都沒有了,又如何繼續讓劉皇帝保持對自己的興趣?

對符惠妃而言,這大概就是“三十危機”吧!

宮娥小心翼翼地替她畫着眉,盯着銅鏡中自己的面容,沒有傅重粉,但難掩其美麗,只是少許的哀怨偶爾閃過,更添幾分別樣的魅力。朝天髻微聳,這種髮型還是那李修容傳來的,已經在開封擴散開了,婦女們爭相效仿。

正式的宮裝已經穿好了,大漢的服飾承襲於唐代,經過發展,經過改進雖然變化多樣,但在宮廷服飾上還是保留了一些特色。光潔的鎖骨細膩,半露的酥胸堅挺,內着青紗,腰繫華帶,更多的金釵、佩玉、綬環,配合着將其容顏、身材、氣質全部展示出來。

“娘!”帶着點小心的聲音響在身後。

扭頭一看,卻是公主劉葭走了過來,也換上了一身華麗的宮裝,一頭雙髻顯示着少女的活力與粉嫩。在其身後,一路小跑跟着姐姐的,是九皇子劉曙。

看着女兒,小符輕聲道:“怎麼了?”

注意到小符的打扮,簡直如天女一般美麗華貴,迎着母親的目光,劉葭臉蛋上竟然涌現出一抹羞澀,攤開手裡拿着的三支釵,有點糾結地問道:“金釵是爹爹賞的,玉釵是祖母賜的,珠釵是四哥給的,我該選哪一支?”

見狀,小符溫柔一笑,對於自家女兒,還是很疼愛的,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劉承祐是爲了長女來看望她,臨幸她,超寵愛她......

“你喜歡那一支?”小符似乎也有些選擇困難。

劉葭苦着小臉,回答道:“都喜歡!”

然後,小符跟着女兒,一起陷入了糾結,母女倆拿着三支釵,選了半天,仍沒個結果。終於,一陣笑聲從背後傳來,卻是九皇子劉曙在那裡直樂,看起來沒心沒肺的樣子。

見其狀,劉葭秀眉一聳,問道:“你笑什麼?”

劉曙說道:“既然都喜歡,莫若都戴上!”

劉葭頓時瞪了他一眼,說:“帶三支釵,那豈不成累贅了?”

卻迎來劉曙一個白眼,小符則看着兒子,問:“九郎,你覺得阿姊該選哪支?”

聞問,劉曙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從劉葭手裡拿過那支金髮釵,他就覺得這金燦燦的物件漂亮,對姐姐道:“快戴上吧,天都要亮了!”

見其選擇,小符美眸一彎,心裡也覺得兒子的選擇合適了,畢竟,相交之下,還是劉皇帝最爲重要,三支釵選劉皇帝所賜自然也就更合適了......

就如劉曙所言,黯淡的晨色逐漸消散,就像籠罩在天地間的一件紗衣被悄然褪去,身處宮殿中,也能明顯得感覺得到。

劉曙打了呵欠,對母親道:“娘,爹爹爲何要舉行這種典禮,讓我們如此早就要起來......”

九皇子劉曙生於乾祐九年,如今還不滿七週歲,在他的認識之中,什麼國家大典,讓他這麼早起牀,影響睡眠,就不是好事。

而聽其言,小符卻板起了臉,嚴厲地訓斥道:“今日大典,是國家的大事,是朝廷大典,你可不準像在寢殿裡這般玩鬧放肆!否則,你爹爹若是懲罰你,爲娘可救不了你!”

難得見母親露出這種表情,口出這等語氣,劉曙的小腦袋中似乎也浮現出劉皇帝那張冷峻的面容,立刻換了副乖巧的模樣......

皇宮之內,各處已係上了綵帶,花團錦簇的,喜慶的氛圍,營造得很充分。根據統計,爲了這些裝扮,皇城之內一共消耗了兩萬匹各色彩綢,只是起到裝飾作用,爲此,已經超出劉皇帝的心理預期了,於是當官員們提出準備把開封城也鋪滿綵帶時,直接被他叫停,並嚴厲呵斥了一頓。

劉皇帝固然重視此次慶典,但也不容許那般鋪張浪費。當然,朝廷不動,民間卻“自發”裝點着京師,在貴族、官僚、富商的帶頭下,再加上廣大士民襄助,有錢人用絲綢錦緞,普通人用粗布麻帶,還是將開封城用心地打扮了一番。

當陽光籠罩開封,可以看見的景象是,整座東京城彷彿被包裹在一片彩色的海洋之中,波瀾壯闊,而又絢麗多彩。不得不說,哪怕不喜奢侈,但得知東京之盛如此,劉皇帝心裡若是沒有一點漣漪,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必須得剋制着。

不只是皇宮內的后妃貴人、皇子皇女,宮外,內外大臣、公卿文武,也都早早地起牀,洗漱準備,淨空肚子,正裝打扮,飯也不敢吃,早早地便出發,前往太廟。

劉皇帝的國家大典,就如往常,是從太廟開始,祭天、祭地、祭祖。參與祭祀的皇室、宗親、大臣、將領,算上儀仗、衛士、侍者,總計有一萬零八百人。

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755章 良平島第43章 事畢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67章 遺表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68章 機遇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28章 默認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321章 瑤女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2章 聯姻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283章 降將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3章 夜宴第177章 小賢王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4章 大論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08章 井陘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章 不宜擴大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1章 大敗蜀軍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09章 在長安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428章 用心第337章 特權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35章 瑤華春第97章 再臨六合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25章 冬至宴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42章 難得積極第6章 相形見絀第62章 奸宦昏主第1752章 放手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