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

bookmark

開寶元年入閏十二月,也就使這個年尾顯得十分漫長,進入本年第二個臘月後,劉皇帝的心情好轉了許多,見慣了世事紛擾,也沒有什麼想不開的。

當然,也在於發生了兩件讓劉承祐感到開懷的事情,其一是宮內又添丁了,進宮兩年的秦美人生下了皇十三子。其二,病重的衛國公慕容延釗身體逐漸好轉,劉皇帝聞之喜悅,特地將他連同李谷召到宮中,君臣三人其樂融融地聚了一場小宴。

事實證明,劉皇帝真不是個能夠長期保持恬淡,修身養性的人,時間一久,頓覺乏味。從繁重的朝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改變了以往那種夙興夜寐的生活狀態,固然讓劉皇帝輕鬆了許多,但空閒的代價,便是逐漸演變爲空虛。

劉皇帝並不是個有什麼生活情趣的人,沒有過分喜愛的東西,衣食住行,要求不高,讀書習武,也只是調劑罷了,讓他全身心長時間投入,也是種煎熬。

至於美色,後宮的佳麗宮人,誘惑雖大,但在察覺到身體素質的下滑之後,也在有意識地控制房事的頻率。

而其他娛樂活動,都有所嘗試,但也都是淺嘗輒止,沒有讓他特別感興趣的。在信仰上,劉皇帝更談不上了,既不信佛,也不修道,儒家禮法也只是統治工具罷了......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也正是劉皇帝這種性格,才能讓他長時間保持着對國政軍事的專注,皇帝沒有沉溺偏私的事務,對於國家百姓而言,確是大幸。

當感覺到枯燥與乏味之後,劉皇帝的心思又動了,對國家與軍政的關注力度也緊跟着提高。只是,沒有貿然“復出”。

他開始頻頻往三館跑,看看《國史》與《實錄》的編纂,與史官才士們討論政略,又親自過問《漢會典》的修訂,同時,不斷從諸部司調閱案冊,武德司、皇城司的密檔也抽時間察看......

有了這些事情的調劑,劉皇帝的“空虛”這纔有所緩解。事實上,他這種表現與心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表面上雖然因爲朝政繁累而感到辛苦,感到疲憊,想要休息,然一旦鬆懈下來,又沒有其他事情來填補,也就難以適應。

而至於放權這種事情,劉皇帝永遠不可能做得徹底,一切的前提,都要在他保持着對國家掌控下,如果有什麼事情讓他覺得脫離了自己控制,那麼蟄伏的劉皇帝或許又將露出獠牙了。

“官家,東平王求見!”

“宣!”

當得知趙匡贊覲見時,劉皇帝正在練習射箭,一箭穩穩中靶,距離靶心也不遠,給劉皇帝一種錯覺,再練下去,自己的射術也許就登堂入室了。

當然,錯覺永遠只是錯覺。射固定靶都如此費勁了,何況移動目標,更別提騎射了......

劉皇帝接過一支箭,繼續擺好姿勢瞄準,調整呼吸,釋放,弦顫箭發,直直地上靶。

“好箭法!”耳邊傳來趙匡讚的讚歎聲,就差鼓掌了。

偏頭一看,只見東平王趙匡贊着一身白蟒袍,緩步而來,面上帶着明顯恭維的笑容。劉皇帝雖然知道這是恭維,心情仍舊不錯,對一旁的侍衛道:“給東平王準備弓箭,朕興致正佳,我們君臣比一比!”

“陛下神射,臣自愧不如!”趙匡贊嘴裡謙虛着,但還是自然地褪去外袍,接過雕弓。

“你要是再誇朕,朕都要臉紅了!可說好了,不許相讓!”劉皇帝哈哈一笑,衝趙匡讚道。

趙匡贊怎麼也算是將門之後,平日也多習騎射,就劉承祐這兩下子,自然不可能是其對手,再加上他有言在下,十箭過後,也就輸了個徹底。

不過,沒準真是劉皇帝的射藝進步了,趙匡贊屬於“勉強”勝出。

甩了甩髮酸的手,坐邊上的椅子上,喦脫趕忙取過一件貂裘給他披上,以免着涼。示意趙匡贊同坐,喝了口熱酒,劉皇帝這才問道:“趙卿此來,所謂何事?”

趙匡贊如今擔任着禮部侍郎的職位,算是爵重職輕了,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朝中的地位。有些事情,也並不需要他前來向皇帝彙報,但還是擇時而來,重點不在彙報事務上,而是加強與皇帝的聯繫,聯絡感情。

當然,既然來了,還是有事相稟的,趙匡贊說道:“高麗國的使者找到了,爲登州漁民所救,如今已抵達東京!”

原來,此前高麗王王昭再度遣使來朝廷,這一回使團規模很大,足有近兩百人,帶了大量的寶物、土產,還遣了一部分貴族與青年官員,另外還有好幾名高麗美人。

除了進貢,加強與大漢的聯繫之外,也是爲了取悅朝廷與皇帝,同時也存有繼續學習中原制度文化的意思。

這些年,靠着與朝廷的交好,高麗王對國內的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效,王權得到強化,賺足了好處。再加上經濟上的聯繫也日益緊密,兩國之間的關係正處於甜蜜期......

不過,此番來使,註定走黴運,在渡海的旅途中,遭遇海難,船隻傾覆,幾無生還。而趙匡贊所彙報的,是唯一一個倖存者,名叫時贊,僥倖飄落海島,爲出海的漁民所救。

這一場海難,對於高麗國來說,也是一場災難,不只丟失了大量的貢資,更重要的,損失的使團人員中,可有太多高麗的青年才俊,王昭寄予厚望的,高麗王國的未來......

對此,劉皇帝心中有些腹黑的想法,表現在臉上就是稍顯不厚道的笑意,擺擺手:“大海廣闊深邃而又無情,發生這等災難,也朕所不願看到的。使團之殤,殊爲可嘆,朝廷也該有所表示,那活下來的使者,經歷了生死危機,也不容易,禮部好生照料。另外,也安排一支使節,前往高麗,作回禮慰問吧!”

“是!”趙匡贊拱手應道。

“另外,定安國又遣使入朝了,希望能夠內附!”趙匡贊說。

“嗯?”劉皇帝敏銳地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說:“他們遠在東北,渤海故地,如何內附?這背後,發生了何事?”

“陛下英明!”趙匡贊誇了一句,而後解釋道:“據來使言,他們地狹、人寡、國貧、軍弱,已不堪獨立,近來遼國軍事威脅益重,恐有滅國之憂。他們所請,是與欲以少量貴族遷離,浮海來投!”

“這豈非異想天開?”劉皇帝不由搖了搖頭,略作沉吟,提出一點:“他們既存棄國之念,顯然是感受到危機了,莫非遼國真欲動兵滅之?”

趙匡贊接話道:“臣以爲,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定安國雖只是由一羣遺民組建的彈丸之地國,難成大患,但畢竟處其後方,又不服其統治,如果爲了消除身後隱患,難保不動兵。以契丹人的實力,想要滅區區一定安國,並不難!”

“人家既然求到東京了,作爲大國,自然不能不作理會,該當承擔起職責來!”劉皇帝表明着態度,扭頭問趙匡贊:“你覺得,朝廷該如何迴應?”

趙匡贊顯然打好了腹稿,稟道:“兩國山海相隔,又有契丹相阻,內附顯然不現實。臣以爲,定安國據渤海一域,更主要的是背靠高麗,如今高麗使者在京,莫若在高麗國身上想想辦法......”

聽其建議,劉皇帝頓時反應回味過來,對趙匡贊笑道:“好!就這麼辦!此事就由趙卿去協調!”

“是!”

第368章 榮寵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408章 蠢兒子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755章 良平島第99章 御帳議戰第349章 邊情第85章 少壯派第341章 向錢看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章 取士不公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28章 默認第15章 名單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52章 聯姻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31章 泰來樓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66章 朕要親征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270章 立場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26章 問罪第336章 怪圈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09章 在長安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50章 《桃蘭賦》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5章 靖江軍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78章 祭拜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48章 兩戰破寨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98章 轉折點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6章 進士樓第13章 相敬如賓第94章 寬仁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