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

bookmark

在劉承祐親迎之下,抵達真定城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天邊只餘下點殘陽剩霞,暖風習習而吹,倒分外舒適。

兄弟倆並轡而行,仍舊有一搭沒一搭地交談着,多是劉承訓主動提起話題,至於劉承祐,始終表現着一副矜持的神態。

他這個大哥,似乎突然對戰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或者說對劉承祐這幾月的戎馬生涯,很感興趣。

暮色下的真定城,被星星點點的燈火照亮,層次分明,人很多,顯得挺熱鬧。以城池爲中心,在外圍搭設了不少暫住的難民所。燈火閃爍,有些恍眼,在朦朧的暮色中顯得有些夢幻。

免不了的,是嘈雜與混亂,但在混亂之中,又分明體現着秩序,似乎很矛盾,卻能讓人感受到那亂世中難得的安定。

雖然有不少難民、流民被劉承祐疏散到鎮州治下縣邑安置,但真定這邊仍舊最大的聚集地,加上原本百姓、軍隊,人數有十好幾萬。一路穿過營地,劉承訓發現,有許多人明顯飢腸轆轆的,卻不吵不鬧不呻吟,哪怕暮色籠罩,仍舊能夠發現許多人神采之間蘊含着的希望。

軍隊路過,或是出於畏,抑或是出於敬,不消警示,沿途的百姓都主動退避看。見着這麼些人,被劉承祐治理得井井有條,秩序井然的,劉承訓很是驚訝且感慨。

不過,一切平和的氣氛中,總有不和諧的東西。在城門下,搭建着一座四四方方的臺子,上邊豎着好幾道粗木樁子,木樁上綁着一些人,看起來都是些強壯的百姓,繩索縛身,動彈不得。一個個顯得很絕望,有幾人,大概是經過白日的暴曬,仍舊出於昏死的狀態。

“二郎,這些是?”指着那些人,劉承訓疑惑地問劉承祐。

劉承祐平靜地說道:“都是些即將行刑的死囚!”

這就是一座刑臺,用以處決犯人,從臺子周邊瀰漫着的濃重的血腥味可知,已經殺了不少人了。

見劉承訓好奇,劉承祐簡單得對其解釋了一下。對流民劉承祐基本是進行半軍事化的控制,爲了穩定秩序,下了幾道臨時法令。偷盜者死,搶掠者死,鬥毆者死,不聽號令者死,至於傷人、殺人就更不用提了......基本上,將刑罰的紅線降到了最低。

而刑臺上的那些人,顯然是觸犯劉承祐的禁令,被巡檢士卒抓起來,暴曬示衆,隔日便行刑。

聽完劉承祐平淡的描述,劉承訓呆住了,吸了口帶着血腥味的空氣,方纔有點遲疑地說:“如此用刑,是否太過嚴苛了?”

劉承祐瞥着劉承訓,他這大哥,眼神中似乎帶着些不忍。見狀,劉承祐輕輕地回答道:“刑亂國、用重典。”

劉承訓明顯想要說些什麼,但劉承祐直接指着城關內,岔開話題說道:“我已命人召集真定文武,迎接大哥。”

看着自家弟弟那張既陌生有熟悉的平靜面孔,劉承訓張了張嘴,卻是嘆了口氣,沒說什麼。心裡暗自猜測着,莫非是上戰場,殺戮之氣影響,二郎的殺心變得如此之重。

劉承祐自然不會去管他這大哥此時的複雜心思,扭頭望了望那些在各營地巡邏的士卒,又掃了眼刑臺上的那些人。收回目光,又恢復了平靜。

刑罰嚴苛?那是一定的。但是,不得不爲,城裡城外,十幾萬人聚在一起,哪裡那麼容易做到和諧共處。農民、商賈、百工、婦孺,甚至盜賊、罪犯混雜其中。此前,劉承祐已然見識過那種無序、混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嚴苛的秩序,絕對比無序要好,雖則簡單粗暴,但效果直接有用,此時的結果,便是明證。即便有些矯枉過正,那點代價也是值得的。

劉承祐既然收納這些難民,他們就得守規矩,事實上,只要守規矩,又豈有性命之憂。而被觸法被殺的,從來都是那些被不安分的人。

真定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城垣顯然是被修繕過的,毀壞的房屋,也在重建之中。這麼多廉價民力,劉承祐是趁機好好利用了一番。

在州衙,在劉承祐的安排人,文武臣僚齊聚,拜迎劉承訓,參加劉承祐準備的接風宴。宴席弄得很簡單,劉承祐並不想搞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劉承訓顯然也表示理解。

以水代酒間,望着堂間文武,劉承訓心中又有感慨了。他家二郎,如今麾下當真是人才濟濟了......

翌日,劉承祐繼續放下手中的事務,親自做着接待工作,陪大哥在城內外視察。政、民、軍,依次檢視過,甚至帶着劉承訓到幾座燕營中走了一遭。

不過,劉承訓畢竟關心的,還是欒城一戰的戰果。他此來,可是奉了劉知遠的命令,要押送南下東京。命令,劉承祐也早就收到了,若說不爽,心裡自然是有的,還不小,但他一點也沒表現出來,反而積極配合。

劉承祐的頭腦很清醒,不管是出於討寵,還是爲了國家,都得拋卻私念。反倒是有些將士,發表了些怨言,早早地便被劉承祐狠狠地訓誡懲罰了一頓。

以此事,劉承祐就當鍛鍊自己的器量,站在江山社稷的高度來看這個問題,是看得極開,甚至樂於以繳獲財器緩解國家財政。

當見着城中如砂礫堆積的金銀、甲械、財貨,又看了看那些戰馬,劉承訓也是迷花了眼。事實上,契丹人自中原擄掠之財,數目是何等之巨,真正被劉承祐所儲積的也不過三四成罷了。餘者,不是分發以作犒賞,便是在戰亂中流失,另外,還有不少被契丹人輸送回國,那是當初耶律德光很早便下令進行的事。

“可想而知,我國民受胡人擄掠盤剝到了何等程度!”劉承訓沒有表現出貪慾之色,只是長嘆一聲,哀民傷時。

逛了一圈,劉承訓果斷向劉承祐表示,他要去拜訪馮道那些石晉舊臣,顯得迫不及待,很重視的樣子。

劉承祐則繼續當着嚮導,引他前去,一一拜訪,結果,大皇子的溫和謙遜,很是贏得了一干舊臣們的讚譽欣賞。

從頭到尾,劉承祐都顯得雲淡風輕的,只是在最後,帶着劉承訓一道兒,再度去拜訪趙延壽。關於幽燕的計劃,劉承祐是打算把他這個大哥拉下水。

第88章 天子金令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321章 矛盾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201章 捐資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81章 兩日而克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41章 “戲言”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185章 賜宴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446章 流光園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80章 博弈第126章 冬至宴2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42章 殺肥第68章 婚宴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47章 德勝渡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73章 道府之爭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775章 調整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32章 進宮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52章 面聖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18章 蒲陰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197章 決斷!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74章 善待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04章 在真定第146章 黃羊平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