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動心

bookmark

自待賢館出,天色已暗,劉承祐落後半個身位以示尊重,兄弟倆默默地走在街道上,向州衙而去。劉承訓揹着手,蹙着眉,眼神不是瞥向劉承祐,一臉的踟躕與猶疑。

“二郎,此事是不是有待商榷?”沉吟許久,劉承訓終於開口。

劉承祐帶劉承訓去見趙延壽,自然將他的想法與計劃和盤托出了,並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顯然,他這大哥對他的計劃並未抱有信心。

行此計劃的目的與前後的思量考慮,劉承祐都與劉承訓說過了,但見他仍是那副遲疑的模樣,劉承祐也沒什麼意外,只是說道:“幽燕之地,落於敵手,於我中國而言,便是懸於頭頂,隨時可落下的利劍。國家初立,必定河北,然如欲使社稷安寧,北疆長治久安,務必奪回幽燕,重新構建,北部防線。否則,必將如石晉一般,長期受其侵擾威脅......”

似此類的說法,劉承祐已經同劉承訓講過了,但同樣的說辭,重複說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劉承訓的神情間,又浮現出了些許憂慮。

“此舉,對河北御備,當真有所裨益?”想了想,劉承訓問。

劉承祐不知道他這大哥是真不懂,還是裝糊塗,看着他,沉下聲音敘說道:“爲家國天下計,爲生民百姓計,若非國情所迫,我必提大軍北上,驅殺胡虜,興復幽燕。”

劉承祐這話,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顯然,對劉承訓還真有點用,停下了腳步,也望着劉承祐,只見他家二郎那張嚴肅的面龐間竟難得得閃着些激動與希冀。

深吸了一口氣,指着離得不遠的待賢館:“可是,那趙延壽可信嗎?”

劉承祐搖了搖頭,眼神在這一剎那變得深邃起來,悠悠然地說道:“趙延壽,恐怕是想要藉助我們的支持,而東山再起。也許,此人在答應我的提議的同時,心裡還在暗暗哂笑,這個小兒,竟然還打算利用他!”

聽着劉承祐自嘲的語氣,劉承訓眉毛皺得老高:“既如此,爲何要選擇趙延壽?即便有意用武於幽州,遣一偏將領軍北上即可,豈可將兵馬贈與趙延壽?”

說到底,劉承訓還是不相信趙延壽,不過,言語間,已然被劉承祐帶到他的節奏裡了。

“時下,沒有任何人能替代趙延壽的位置,除了他,沒有人能壓服那些燕兵。我們,總不能以晉兵支持他吧?”劉承祐說:“至於此人能否值得相信,仍舊要看局勢發展,看實力。日後不敢說,至少現在,此人是可信,或者說可以利用的。”

聞此言,劉承訓沉默了,又陷入了深思,過了一會兒:“此事重大,非你我所能做主,還是,上報父親,讓他與朝廷諸公商議,再做決定?”

上報朝廷,那一來一回,估計黃花菜都涼了。甚至於,等朝廷決議,扯皮都夠一段時間的,最後的結果還很有可能不如劉承祐之意。

心思轉動間,劉承祐說了句:“接下來不長的時間內,也許會是契丹對幽燕掌控力度最低的時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眉頭鎖得更深了,劉承訓又問:“真的有機會嗎?趙延壽真的能拿下幽州?”

劉承訓的問題,有些多了,也正因爲多了,才顯示出他是真的在思考這個計劃。

自家這大哥初來,顯然對幽燕的局勢不瞭解,劉承祐既然存着請其背書的想法,自然不厭其煩地解釋着:“我與諸文武仔細商議推演過很多次了,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契丹國內必有內鬥。如若不然,別說趙延壽,就素我軍不顧一切,全力北上,也難討得了好。至於,趙延壽最終能做到什麼地步,小弟我卻是無法保證了!”

說着,劉承祐嘆了口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姑且以作嘗試,縱使結果再壞,又能壞到哪裡去?然而只要成了,日後重奪幽薊,必將極大減少損失與阻力!”

劉承訓下意識地點了點頭,神情舒緩下來:“容我再想想。”

“此事還急不得,一切還得看幽州,看那耶律阮的動向!大哥,可以再好好琢磨琢磨!”劉承祐輕聲道:“今日四處視察,想必大哥也辛苦,還是先回去好好歇息一陣吧......”

回州衙,並不是很遠的距離,兄弟倆硬是走了不短的時間。衙門前,見着大哥緩緩拾級而上的背影,劉承祐嘴角微微勾了勾。

爲將來計,劉承祐一力推動幽燕之議。雖說劉知遠委他制置河北諸軍的權力,但也不好濫用。與趙延壽合作,還燕兵與之,這些事情可真不是劉承祐能夠一言爾決之的。哪怕一意孤行,先斬後奏,必有後患,很可能惹得劉知遠不滿。

魏仁浦提醒過劉承祐,此等大事,必須得給天子一個交代的。陶谷也小心地勸過他,犯忌的事,能不幹,儘量別幹。

劉承祐倒也不是聽不進勸的人,一直琢磨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而劉承訓的到來,立刻讓他起了心思。若是他們兄弟倆,一起來推動這個事,那麼後患可就小多了,縱使出現什麼意外變故,也有他這個大哥來分擔壓力,承擔後果。

這也是,劉承祐這遭如此殷勤招待,耐心解釋的原因。來回上百里路,親自接待,就算是親哥,也沒必要如此。

看現在的情況,劉承訓心中雖然有所猶豫,但言語間,劉承祐已能感覺到,他這兄長動心了。

事實上,除了劉承祐那一套“邊防戰略”的說辭之外,也同樣帶着點誘惑的意思。幽燕之議,若果能成行,出了效果,那麼絕對是一件大功。

自進取中原的戰略開啓以來,劉承祐領兵南進東出,已經立下了不小功勳,尤其是欒城一戰,那是可以吹一輩子的。而他這個大哥,此前一直待在晉陽,雖有守備後方之功,又哪有戰場上的功勳來得實在。

劉承訓是個君子,這不錯,但不代表他無慾無求。尤其是,作爲劉知遠的嫡長子,新朝的大皇子。

現在的劉承訓,已經動心了。

第18章 權謀手段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81章 行宮第50章 下定決心第84章 滅佛伊始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4章 巡遊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375章 少林寺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36章 奉宸營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52章 聯姻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403章 抓起來!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12章 整風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278章 軍務第121章 大朝第66章 請辭?不許!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00章 城戰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257章 龍舟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93章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371章 殺,不殺?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98章 事泄了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755章 良平島第176章 去鄴都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413章 分食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459章 挫折第217章 幽州行營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世宗篇終 駕崩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48章 還京第17章 鼓譟第329章 遊市第55章 拉開序幕第58章 正面互懟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1章 送行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456章 遺澤第47章 應對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44章 打個賭第54章 病虎獠牙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18章 商賈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49章 南國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