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朝堂的風波

bookmark

冬季怕冷,夏季怕熱,這兩年,劉皇帝對於冷熱是越發敏感了,而每至酷暑寒冬,對他而言都是一種煎熬。這不,又是一年盛夏至,劉皇帝幾乎逃離一般撤出皇宮,到瓊林苑避暑,雖然宮內有藏冰,但冰塊那東西,用得多了,也感覺不適,對身體不好。

說實話,瓊林苑並不是避暑的上家場所,不過環境優美,金明池也能帶來一定涼爽的感覺,再加上侍扇的宮人,也能滿足劉皇帝的需求。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同樣的,上有所惡,下邊人也不缺積極進言提出解決辦法的人。劉皇帝畏寒懼熱的習慣,已經不是什麼隱秘了。

前不久,右諫議大夫高錫就上表劉皇帝,說陛下爲國家操勞,爲百姓謀福,十數年如一日,乃有今日江山一統,帝國之盛,黎民安康,然而卻長受寒暑之苦,作爲臣子,他都看不下去了。因此,高錫建議劉皇帝,召集建築精英,徵召能工巧匠,修築一座冬暖夏涼的離宮,以作冬夏之用,如此擺脫了寒暑之苦,也可讓陛下更好地治理天下......

對於這道奏章,劉皇帝是呵呵一笑,真的是一番“直言極諫”,體貼入微,爲君父考慮分憂。劉皇帝是真的覺得,自己這個皇帝能夠抵擋住那麼多的誘惑,實在是不容易,放眼天下,任何事物唾手可得,整個帝國都可以任自己暢遊,天下人都可專門爲自己服務,還不時會有人跳出來,提醒自己,誘惑自己......

自律,大概是劉皇帝最重要的一項品質了。而高錫的這道奏表,卻讓他想到了一人,尚且東京的金絲籠裡苟活着的孟昶。

當年,孟昶也是怕熱忌寒,因此,大發民財力,極盡奢華地在摩訶池上修築了一座水晶宮,以供他同花蕊夫人享用。

結果呢,國家亡了,他投降了,水晶宮被掠奪一空,一應珍奇裝飾被拆送東京,而豔名遠播的花蕊夫人也成了劉皇帝的榻上玩物......

不得不說這高錫倒黴,過去也有進諫皇帝修行宮,修別館,擴皇城的,雖然劉承祐都拒絕了,但也沒有其他表示。

然而,這一次,讓劉皇帝聯想到了孟昶這亡國之君,那後果就有些嚴重了。因爲劉承祐覺得,這是媚上饞幸之徒,很可能是奸臣,然後就授意皇城司張德鈞去查一查這諫議大夫。

不管劉皇帝在吏治上下了多少功夫,如何嚴格標準要求他的臣工,又如何標榜廉治,但現實就是,大漢的官吏是怕調查的。

不查自無事,一查準有事,更何況還是在皇帝親自關照,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沒事都能查出事來。而張德鈞可謂深諳其中道理,倒不需要他故意去羅織罪名,那高錫屁股底下本就不乾淨,查出的受賄行爲,最早竟然追溯到乾祐五年......

人證、物證齊全,案情清晰,處置也很快下達,奪職、抄家、流放。這已經是劉皇帝手下留情的結果了,至少,沒有將之剝皮實草點天燈。

或許高錫到死都不會想到,自己只是效仿其他人,給皇帝上奏一道討好的奏章,竟招致如此不測之禍。原因說起來,也是挺令人驚奇的,只是劉皇帝聯想到了不好的地方。

不過,如果高錫立身正直,大概率也不會有其下場。再與其他同僚相比,又不得不嘆其運氣不好。

而劉皇帝通過此事,也有另外一番感慨。哪怕他已經不斷用言行來約束自己,剋制自己,並勸誡臣下,但似乎總有人前赴後繼地,逢迎他,取悅他,魅惑他......

他就像一座堅固的堤防,但總有人如潮水一般,持之以恆地想要腐蝕他,沖垮他,然後奔向那自由廣闊的天地,然後禍及天下。

劉皇帝的被迫害妄想心理,似乎越發嚴重了。

在劉皇帝於瓊林苑避暑的這段時間內,大漢朝廷內部,也是風波不止,輿情洶涌,其中緣由,還在於河西的戰事。

到四月下旬,隨着甘肅二州的陸續收復,河西的戰事也就基本告一段段落了,而來自河西的戰報以及諸類消息也陸續傳回東京。

按照以往的情況,捷報東傳,官軍大勝,收復河西,這樣的功業,當時滿朝欣喜,道賀皇帝。而朝廷也該,對於新納入朝廷體系的河西諸州進行善後工作,並商討對有功將士的封賞事宜了。

此番一樣,只不過在落實這些事項的過程中,朝中突兀地生出了一些異聲。總體而言,此番收復河西,從發兵開始算起,到諸城盡復,回鶻投降,前後也就一個月出頭,可謂迅疾了。

然而,很多朝臣都有非議,關鍵還在於西進的過程。比如,柴榮的屯集兵馬,聚衆不進,徒費錢糧,耽誤農時,就有人提出疑義,既然能夠如此迅捷地撲滅回鶻,那前面的行爲,又作何解釋?

還是與六穀土豪以及諸羌酋長,過往甚密,有收買人心之嫌疑;軍中多故舊,唯其馬首是瞻,大將皆俯首聽命;調兵遣將,輕敵急進,竟陷將士於危地,死傷慘重......

很多討論上表,明顯變了味,不像是在褒獎,更像一種問責,並且,似乎在針對英國公柴榮。還有更爲人所指謫的,就是王彥升與郭進殺俘的事情,已經後續在刪丹城的劫掠與殺戮,談及這些,可讓一干臣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將帥們的殘暴大加詰難。

在這種輿情之下,原本開疆拓土地的喜事,也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了血戰的西進將士們的功勞,在這種非議之下,也黯淡了許多。

這種輿論是不正常的,有些意見也是可笑的,然而卻確確實實地在東京朝堂間發生了。客觀得來講,對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來說,有些不公平,魏仁溥雖然也不喜屠殺,尤其是殺俘這種有傷天和的行爲,但還是表現出了首相的擔當,爲將帥們辯解,和諧輿論。

樞密使李處耘則大表憤慨,對那些站着說話不腰疼官員加以鄙視與譴責。而出身武將的榮國公趙匡胤,卻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就一個看客,在貴賓席上,默默地看戲。

這場輿論的背後,當然有人在推動,而推動的人地位還很高,國舅、刑部尚書李業。顯然,哪怕十多年過去了,李國舅愛搞事的性格仍舊沒有改變,目的也很簡單,立威。

說起李國舅,這是個有大志,功業心重的人,但是,哪怕在地方上歷練了十多年,頗有政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當他被皇帝調回中樞任職高官之時,仍舊有不少人看不上他,覺得他是靠着太后的關係,纔有如今地位。

因此,回朝之後,意氣風發,打算施展奇才,輔佐聖君,再創大業的李業,明顯感覺到旁人對他的小覷。

這對於心高氣傲的李業而言,是很難受的事情,在刑部尚書的位置上,他也幹得不錯,然而,想要施展,卻要有足夠的權威。

去歲戶部侍郎扈蒙的案子,也是他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將其人從雲端的高官打落凡塵。此番,西征之事,讓他發覺了可鑽的空子,也就果斷利用上了。

連英國公柴氏他李業都敢針對,都敢搞,可以想見,不管最後成還是不成,誰又敢再小瞧他李國舅?

朝中的有些變化,劉皇帝是洞若觀火的,與乾祐時期相比,開寶年雖然纔開了個頭,但方方面面都複雜了許多。

很多乾祐年間不存在的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也將一一暴露出來。就像天下百姓,在天下從分裂轉向統一的過程中,需要調整適應,劉皇帝的統治從乾祐進入開寶,也將面對新的挑戰。

如今,就冒出個苗頭,黨爭!這一回,是功臣與外戚之間的衝突,認真地來講,以柴郭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來講,柴榮也屬於外戚。

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96章 楊邠案(4)第1756章 海豐號第24章 巡遊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772章 處置第198章 轉折點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65章 君臣相宜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58章 善後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3章 夜宴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9章 新官上任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7章 武德司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59章 亂情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375章 少林寺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419章 離宮、噩耗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9章 請纓第1803章 運動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55章 山上山下第80章 進攻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96章 言官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99章 北巡結束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3章 升遷第117章 機會第383章 敞開談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51章 林邑國第339章 那一腳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世宗篇終 駕崩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章 何謂開寶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6章 西面來人第68章 撤了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361章 “龍宮”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57章 七月大朝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68章 一城,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