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

bookmark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瓊林苑的花軒內,清脆的背誦聲響起,稚嫩而又充滿希望,劉承祐靠在一張躺椅上,悠閒地翹着二郎腿,飲着花釀,吃着瓜果,一副怡然自得的派頭。

站在廳中背誦的,乃是皇七子劉暉,周淑妃所出。一般而言,天家的子孫,長相都是不錯的,或許年紀大了之後會有長殘的風險,但小的時候,基本都是粉雕玉琢,面目可愛的。

劉暉顯然也完美地繼承了父母的基因,雖然很可能來自母親那邊的要多些,因爲當年也自詡翩翩少年郎的劉皇帝,如今也不再對自己的樣貌感到自信了,哪怕臣僚后妃們,仍舊誇他俊偉雄奇。

當然,年方八歲的劉暉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天賦這個東西,是從小體現的,明顯繼承了其母周氏的才氣,再加上一直受到的薰陶,劉暉已然展現出超出其他兄弟們的非凡靈氣。

對於詩詞文章,有着出衆的親和力,從到文華殿進學後開始,大學士張昭就對這個天賦出衆的皇子大加讚賞,說此子將來必成大器。

大臣誇自己的兒子,真情還是假意,劉承祐還是能分辨出來的,張昭顯然是發乎於真心,真的喜歡這個學生。

對此,劉皇帝就像絕大部分的父親一樣,十分喜悅。前不久,巡視三館,就曾對那些飽學鴻儒們以一種自豪的語氣說,朕自負雄才,能夠平定天下,但一直短於文才,面對詩詞文章就頭疼,幸好我家還有一個七郎......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皇七子劉暉的靈氣也就傳開了。

劉皇帝駕幸瓊林苑避暑,除了后妃們隨行之外,對於還在進學的皇子們而言,也是放暑假的好機會。

今日,也是劉承祐突得閒情,把劉暉喚來,要考校他的學業。聽說他正在讀《世說新語》,便讓他講來聽聽,然後便挑了幾則覺得有趣的故事講給劉承祐聽。

當聽到“陳太丘與友期”的時候,劉皇帝立時就有種“這篇課文我也學過”的認同感。等他背完,劉承祐把劉暉叫至膝前,捏了捏他的小臉,笑着道:“陳元方七歲便有其異,聰穎機智,能識信義,不過我看我兒,也不差他!”

面對劉承祐的誇獎,劉暉卻搖了搖頭,說道:“陳元方是青史留名的道德君子,學識品行,都是值得敬佩的,兒豈能與之相比?”

聽其言,劉承祐更樂了,說道:“小小年紀,也知謙遜,同樣難得啊!”

“你讀書刻苦用功,我該給你獎賞,說吧,想要什麼?”劉皇帝心情不錯,對劉暉眨眨眼。

不過有些出乎他意料的,劉暉搖了搖頭,清亮的雙眼望着劉承祐,認真地說道:“孃親告訴我,讀書是爲了明智識禮,修行操守,倘若受了爹爹賞賜,不就成了爲賞賜而讀書了嗎?”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自是龍顏大悅,用力地揉了揉他的腦袋,而後笑問:“朕可難得主動與人賞賜,你自己拒絕了,可不要後悔哦!”

再度搖頭,劉暉肯定地回答道:“不後悔!”

“哈哈!”劉皇帝很是開懷,看着這個已經透着書卷氣的兒子,想了想,道:“書讀得好,該表揚,但武藝也不能放下,不只要腦子靈活,還要四肢勤快!”

“是!”雖然答應着,但劉暉的小臉變得苦巴巴的。上天給了他文學上的天賦,卻也讓他有些厭武。

“既然到瓊林苑了,就好好放鬆一下,和兄弟姐妹們去嬉戲吧!”劉皇帝慈愛地道。

“謝爹爹!”聞言,劉暉雀躍道,然後行了個禮,緩緩退下,然後轉身撒腿而去。原本是同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在金明池上划船,然後被皇帝老子叫來背書,心裡可還是有些急的。

“官家,七皇子真是鍾靈毓秀啊!”見劉皇帝注意着劉暉身影的目光,喦脫在旁陪着笑,恭維道。

聞言,劉皇帝臉上的笑意逐漸的消散,沉吟了一會兒,方纔嘆道:“日後當個太平王公,也就足夠了......”

“喦脫!”突然,劉承祐喚了句。

突兀的聲音倒驚了喦脫一下,自附沒有說錯話啊,腰彎得很低,應道:“官家有何吩咐?”

“靜海軍獻上的貢品中,不是有一對白壁嗎?”

“正是!”

“你去傳諭,賜給淑妃!”劉皇帝手指一擡。

“是!”

此前,在與羣臣談及四夷問題時,很多人都再感慨,大漢已有萬邦來朝之盛。當時劉承祐就回了一句,諸國使者常見,爲何安南使者少來?

顯然,對於大唐故土,劉皇帝從來是念念不忘的。然後,到開寶二年,佔據安南的吳氏,遣使入朝了,不過進獻方物卻顯小氣,最珍貴的,也就是一對玉璧。

不是安南對大漢朝廷不夠恭敬,只是,如今的安南並不平靜,吳氏的統治也日漸不穩,叛亂頻發。

安南的動亂,前前後後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了,從其政權建立者吳權死後就開始了,當時外戚楊三哥篡權,王室內部矛盾尖銳,使得吳朝中央威信大跌,從而引得各地的封建主們,據郡邑自守,吳氏不能制之,也就是所謂的“十二使君之亂”。雖然在劉皇帝看來,只是羣泥鰍在泥潭裡打架,但人家玩得挺歡。

如今當政的,乃是吳權的次子吳昌文,此人算是給吳朝續了一波命,不只從楊三哥手中奪回了政權,在他的統治下,吳氏有那麼一段迴光返照的時期。

不過,既然是迴光返照,終究是積重難返,面對各地不服的封建主,屢次用兵,對於叛亂,也是採取武力打擊,長年黷於武功,也沒有給吳朝帶來根本的改變,反而把國家越打越亂,而割據的現實並沒有得到改變。

尤其是大黃華閭洞的丁部領,日漸坐大,吳昌文根本拿其沒有辦法。而隨着年紀越長,精力越發不濟,內部問題又太嚴重,吳昌文又哪裡靜得下心,騰得出手,來顧及大漢的感受?

此番入貢,還是聽說了一個傳聞,平粵的漢軍統帥潘美,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發兵平定安南。這可嚇壞了吳昌文,臣下說這是他們禮節不夠,這才匆匆忙忙,第二次遣使入朝。

別看安南吳朝是通過與當初的南漢一戰獨立出去的,但對於吳朝而言,那仍是一個龐然大物。然而這個他們稱藩的國家,卻被大漢輕易滅了,強弱鮮明,豈能不畏。

而潘美呢,也確實有征伐之心,此前就給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說安南是國家舊地,南粵無能,致彼脫離,今當取之。

只是劉皇帝當時一門心思撲在河西事務上,給潘美回了一封信,讓他按捺不動,待時機成熟,再行動兵。

當然,對潘美來講,區區吳朝,哪裡需要考慮什麼時機問題,在他看來,隨時隨刻都是良機......

但是對於皇帝的意志,還是不敢違背的,於是,潘美又開始做起了當初在湖南的事情,派人刺探、瞭解安南的情況,構想着進兵方略與路線。

有一點不得不提,雖然吳氏在安南稱王稱霸,但在大漢的官方文件中,始終稱其爲靜海軍,抑或安南,可見劉皇帝對於那片土地的態度。

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10章 坦白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5章 堂議第353章 信使第45章 治安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96章 言官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44章 箇中弊端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809章 餞行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41章 納降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59章 明貶實升第53章 有詩云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68章 撤了第54章 繼續忽悠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世宗篇47 封禪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53章 有詩云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80章 “新對策”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00章 禦敵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章 登聞鼓響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175章 在滑州第31章 進軍令第133章 西征!第270章 立場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86章 戍卒之心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06章 倒趙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33章 東京城內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17章 機會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84章 示警第78章 滄州府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