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瓊林苑的花軒內,清脆的背誦聲響起,稚嫩而又充滿希望,劉承祐靠在一張躺椅上,悠閒地翹着二郎腿,飲着花釀,吃着瓜果,一副怡然自得的派頭。

站在廳中背誦的,乃是皇七子劉暉,周淑妃所出。一般而言,天家的子孫,長相都是不錯的,或許年紀大了之後會有長殘的風險,但小的時候,基本都是粉雕玉琢,面目可愛的。

劉暉顯然也完美地繼承了父母的基因,雖然很可能來自母親那邊的要多些,因爲當年也自詡翩翩少年郎的劉皇帝,如今也不再對自己的樣貌感到自信了,哪怕臣僚后妃們,仍舊誇他俊偉雄奇。

當然,年方八歲的劉暉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天賦這個東西,是從小體現的,明顯繼承了其母周氏的才氣,再加上一直受到的薰陶,劉暉已然展現出超出其他兄弟們的非凡靈氣。

對於詩詞文章,有着出衆的親和力,從到文華殿進學後開始,大學士張昭就對這個天賦出衆的皇子大加讚賞,說此子將來必成大器。

大臣誇自己的兒子,真情還是假意,劉承祐還是能分辨出來的,張昭顯然是發乎於真心,真的喜歡這個學生。

對此,劉皇帝就像絕大部分的父親一樣,十分喜悅。前不久,巡視三館,就曾對那些飽學鴻儒們以一種自豪的語氣說,朕自負雄才,能夠平定天下,但一直短於文才,面對詩詞文章就頭疼,幸好我家還有一個七郎......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皇七子劉暉的靈氣也就傳開了。

劉皇帝駕幸瓊林苑避暑,除了后妃們隨行之外,對於還在進學的皇子們而言,也是放暑假的好機會。

今日,也是劉承祐突得閒情,把劉暉喚來,要考校他的學業。聽說他正在讀《世說新語》,便讓他講來聽聽,然後便挑了幾則覺得有趣的故事講給劉承祐聽。

當聽到“陳太丘與友期”的時候,劉皇帝立時就有種“這篇課文我也學過”的認同感。等他背完,劉承祐把劉暉叫至膝前,捏了捏他的小臉,笑着道:“陳元方七歲便有其異,聰穎機智,能識信義,不過我看我兒,也不差他!”

面對劉承祐的誇獎,劉暉卻搖了搖頭,說道:“陳元方是青史留名的道德君子,學識品行,都是值得敬佩的,兒豈能與之相比?”

聽其言,劉承祐更樂了,說道:“小小年紀,也知謙遜,同樣難得啊!”

“你讀書刻苦用功,我該給你獎賞,說吧,想要什麼?”劉皇帝心情不錯,對劉暉眨眨眼。

不過有些出乎他意料的,劉暉搖了搖頭,清亮的雙眼望着劉承祐,認真地說道:“孃親告訴我,讀書是爲了明智識禮,修行操守,倘若受了爹爹賞賜,不就成了爲賞賜而讀書了嗎?”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自是龍顏大悅,用力地揉了揉他的腦袋,而後笑問:“朕可難得主動與人賞賜,你自己拒絕了,可不要後悔哦!”

再度搖頭,劉暉肯定地回答道:“不後悔!”

“哈哈!”劉皇帝很是開懷,看着這個已經透着書卷氣的兒子,想了想,道:“書讀得好,該表揚,但武藝也不能放下,不只要腦子靈活,還要四肢勤快!”

“是!”雖然答應着,但劉暉的小臉變得苦巴巴的。上天給了他文學上的天賦,卻也讓他有些厭武。

“既然到瓊林苑了,就好好放鬆一下,和兄弟姐妹們去嬉戲吧!”劉皇帝慈愛地道。

“謝爹爹!”聞言,劉暉雀躍道,然後行了個禮,緩緩退下,然後轉身撒腿而去。原本是同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在金明池上划船,然後被皇帝老子叫來背書,心裡可還是有些急的。

“官家,七皇子真是鍾靈毓秀啊!”見劉皇帝注意着劉暉身影的目光,喦脫在旁陪着笑,恭維道。

聞言,劉皇帝臉上的笑意逐漸的消散,沉吟了一會兒,方纔嘆道:“日後當個太平王公,也就足夠了......”

“喦脫!”突然,劉承祐喚了句。

突兀的聲音倒驚了喦脫一下,自附沒有說錯話啊,腰彎得很低,應道:“官家有何吩咐?”

“靜海軍獻上的貢品中,不是有一對白壁嗎?”

“正是!”

“你去傳諭,賜給淑妃!”劉皇帝手指一擡。

“是!”

此前,在與羣臣談及四夷問題時,很多人都再感慨,大漢已有萬邦來朝之盛。當時劉承祐就回了一句,諸國使者常見,爲何安南使者少來?

顯然,對於大唐故土,劉皇帝從來是念念不忘的。然後,到開寶二年,佔據安南的吳氏,遣使入朝了,不過進獻方物卻顯小氣,最珍貴的,也就是一對玉璧。

不是安南對大漢朝廷不夠恭敬,只是,如今的安南並不平靜,吳氏的統治也日漸不穩,叛亂頻發。

安南的動亂,前前後後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了,從其政權建立者吳權死後就開始了,當時外戚楊三哥篡權,王室內部矛盾尖銳,使得吳朝中央威信大跌,從而引得各地的封建主們,據郡邑自守,吳氏不能制之,也就是所謂的“十二使君之亂”。雖然在劉皇帝看來,只是羣泥鰍在泥潭裡打架,但人家玩得挺歡。

如今當政的,乃是吳權的次子吳昌文,此人算是給吳朝續了一波命,不只從楊三哥手中奪回了政權,在他的統治下,吳氏有那麼一段迴光返照的時期。

不過,既然是迴光返照,終究是積重難返,面對各地不服的封建主,屢次用兵,對於叛亂,也是採取武力打擊,長年黷於武功,也沒有給吳朝帶來根本的改變,反而把國家越打越亂,而割據的現實並沒有得到改變。

尤其是大黃華閭洞的丁部領,日漸坐大,吳昌文根本拿其沒有辦法。而隨着年紀越長,精力越發不濟,內部問題又太嚴重,吳昌文又哪裡靜得下心,騰得出手,來顧及大漢的感受?

此番入貢,還是聽說了一個傳聞,平粵的漢軍統帥潘美,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發兵平定安南。這可嚇壞了吳昌文,臣下說這是他們禮節不夠,這才匆匆忙忙,第二次遣使入朝。

別看安南吳朝是通過與當初的南漢一戰獨立出去的,但對於吳朝而言,那仍是一個龐然大物。然而這個他們稱藩的國家,卻被大漢輕易滅了,強弱鮮明,豈能不畏。

而潘美呢,也確實有征伐之心,此前就給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說安南是國家舊地,南粵無能,致彼脫離,今當取之。

只是劉皇帝當時一門心思撲在河西事務上,給潘美回了一封信,讓他按捺不動,待時機成熟,再行動兵。

當然,對潘美來講,區區吳朝,哪裡需要考慮什麼時機問題,在他看來,隨時隨刻都是良機......

但是對於皇帝的意志,還是不敢違背的,於是,潘美又開始做起了當初在湖南的事情,派人刺探、瞭解安南的情況,構想着進兵方略與路線。

有一點不得不提,雖然吳氏在安南稱王稱霸,但在大漢的官方文件中,始終稱其爲靜海軍,抑或安南,可見劉皇帝對於那片土地的態度。

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33章 捷報第138章 破寨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439章 自請其罪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348章 老皇帝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74章 厚葬之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8章 瓊林宴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5章 襄陽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1章 黃袍加身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00章 梁山濼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07章 殿試第136章 迎奉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77章 吏職變動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73章 日常第21章 黃袍加身第10章 契丹亂政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8章 濮州案(1)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9章 鳳翔戰況第308章 新貴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690章 拼圖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49章 求援第47章 應對第1774章 又罷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