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趙二爲官

談及中牟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會聯想到曹操、刺董、逃難、陳宮等關鍵詞,只不過,在當下的大漢,沒有《三國演義》,又籠罩在東京的盛名下,中牟縣的名氣並不高。

不過名氣歸名氣,坐落中原腹地,汴河之濱,西接鄭州,東連開封,屬東西往來通衢,中牟是實實在在的中原大縣,不論從人口還是從經濟,都是一座繁榮的縣邑。

到開寶二年,經過新一輪的戶籍清查,中牟縣的在籍人口已然達到了一萬零八百餘戶,真萬戶大縣。皇帝劉承祐出巡時,也曾多次駐陛於此。

論人口的密度,天下絕沒有哪個州府比得上開封,哪怕素以人口稠密著稱的江浙地區也比不上,沒辦法,誰叫這是京師所在。東京城內外,居住的官軍農工商,已達百萬,但若包含開封府下轄的諸縣,人口還得再增加幾成。天下首府的地位,絕不是說笑的,一府的人口,堪比幾個偏遠的邊道。

有一段時間,劉承祐爲京師的人口充盈,感到欣喜,感到自豪。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已開始感到壓力了,過於集中的人口,帶來了極大的管理上的壓力,糧食上的壓力。

從大漢全局來看,人口遠未到飽和的地步,土地上的矛盾還很寬鬆,但是在想開封這樣的局部地區,人口顯然過剩。不過,對此卻也沒有什麼根本的解決辦法,大漢京城,就像一座磁力強大的吸鐵石,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朝這邊匯聚。

過去的十多年中,開封府所轄區劃不斷擴大,也有分流人口的用意。但現如今,這招也不好用了,畢竟開封府管轄的鎮已經足夠大了,到開寶二年,除東京城外,已有足足十三個縣。再擴大的話,就可以直接把京畿道也拆分出來,開封府單獨設道了。

但不管如何,對於如今的開封府而言,人口的充盈,完全屬於幸福的煩惱。而底下的諸縣官員,則屬於欣喜了,人口越多,也代表州縣的等級越高,官職的品秩越高。

新到任的中牟知縣,是個年輕人,雖然號稱二十六歲,實際上還不滿二十五週歲,不過名氣很大。他叫趙匡義,襲父爵廣平伯(降等世襲),榮國公趙匡胤的兄弟,乾祐十五年的探花。

趙匡義第一次履職並不在中牟,雖然出身顯赫,及第高中,又有皇帝的關照,但最開始趙匡義是被委以原武縣的。在任的兩年時間中,幹得果真出色。

趙二的能力,的確不俗,關係處得好,手腕也厲害,在原武縣任上,清理刑獄,打擊了一批土豪劣紳,名望大漲,並時時瞭解民間疾苦,解民之憂,濟民之困。

原武縣濱臨黃河,是水患屢發之地,趙匡義也十分重視,因而對堤防溝渠的建設十分上心。他凡事喜歡親力親爲,每逢春冬枯水期,都親自帶人加固堤岸,巡視工程。

是以,到任一年後,原武便煥然一新,境內肅然,人情愉悅。兩年過後,堪稱大治,不管是轄下的吏民,還是監察的御史,抑或巡視的上官,對趙匡義都是讚揚有嘉。

於是,在開寶二年季春,經過吏部考評,一致認爲,一個小小的原武縣,對趙匡義而言太過輕鬆了,該給他加擔子,給他更廣闊的空間,施展他的才能。

然後,經過吏部尚書竇儀的署敕,一紙調令,遷中牟縣。對於趙匡義,有些老頑固的竇儀,實則很欣賞,因爲其孝名,也因爲趙匡義是個標準的士大夫,青年俊才。

事實上,當各種優勢條件都在趙匡義的身上體現時,仕途怎能不一帆風順,升官怎能不快?像趙匡義這樣的人,起步高,又具備才幹,只要按部就班,終有一日能登高位。

如今,到任中牟還不慢三個月,趙匡義就已經開始留下屬於他的印跡了。每個地方政風民情不同,趙匡義在中牟也改了施政方向。

勸課農桑,秉公執法,這些是基本方針,因爲中牟毗鄰京師,也算天子腳下,吏治也差不到哪裡去,治安也十分良好,很多重拳行動,是無法使出來的。

於是,趙匡義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勸讀、勸學上,積極改善當地學校的條件,資助那些窮困的讀書人,鼓勵學習,多提倡教化,宣揚德育,並聚集縣內的一些文才,一起編纂中牟縣誌。

在短短的時間內,趙知縣的名聲又打出去了,這是個不愁找不到事做的人。並且,精力旺盛,在加強教化工作的同時,公務方面,也從未怠慢,總是以一種飽滿的精神狀態,處置公事,條分縷析,井井有條。

酷暑時節,天氣異常炎熱,正常情況下,中牟縣的百姓,要麼頂着炎熱忙於生計,要麼躲在家裡避暑,又或者在樹下河邊納涼,到茶寮書館喝茶聽故事。

不過今日,顯然有些特殊,足有數百人,齊聚於縣衙,看熱鬧。雖然隨着天下承平,民間百姓的娛樂活動也開始豐富了,但眼前的熱鬧,顯然是少見的,吸引力十足,乃有這麼多人不顧炎熱,聚衆圍觀。

十數名縣衙的差役,手執水火棍,維持着秩序,在升堂前,看圍觀的百姓衆多,天氣又熱,人又擁擠。知縣趙匡義還專門命人,準備了兩大缸井水,擡至衙前,以供民衆們解渴去暑。

雖然只是個很小的舉動,但圍觀的中牟百姓,都對這個新到任不久的親民官讚揚不已,覺得自己是真得到了父母一般的關懷。

能夠引起如此轟動的案子,顯然不是小事,也的確是趙匡義上任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件案子。事情雖大,但調查、審斷起來,卻也不難,事實清晰,證據齊全。

這是一場因財產而釀成的人倫慘劇。中牟縣內有一戶土豪姓張,年輕的時候是禁軍軍官,家主人喚張翁,家中有田宅五百餘畝,縣城內有產業若干,是縣內比較有名的富戶了。

膝下有三個兒子,五月初,張翁在走親回程途中,落馬重傷,其後去世,留下的一大片家業,沒有遺囑,讓兒子們爭得頭破血流。

當然,有資格的,只有長子與次子,這二人是張翁髮妻所生,小妾生的三子,只能看戲。正常而言,清官難斷家務事,就算鬧到官府,也不好處置,最多是發還鄉里,讓他們宗族長老,共同決定。關鍵在於,此番涉及到了人命。

經過張家的長輩與鄉老們的討論,一致認爲,長幼有序,還是該長子繼承家業,拿大頭,並分一部分與兩個弟弟。

對這樣的結果,同爲嫡出的二子,當然不滿意,面對偌大的家業,大哥就因爲早出生,就佔大拿大,或是嫉妒心,又或是財迷心竅,夥同當地的無賴,將長子綁了,丟入河中,做成失足溺死的假象。

但是長子運氣較好,被路過的三子給救了,然後事情就大發了。再是親兄弟,你不仁,我不義,長子直接告官。縣衙差人索拿,一應涉案人員,都被鎖下,趙匡義親自審問,參與的無賴在他們前,把事情抖了個乾淨。

事情到此,也基本有個結果了,二子爲奪家產,竟然狠下心要害親哥,輿論大譁。然而,真正引起軒然大波的,是後面被人舉告的事情,說是張翁去世的原因,是長子侍藥時做了手腳,戕害其父,同樣,也是爲了早點繼承財產......

對此,趙匡義更加重視了,這種逆倫行爲,比那些惡性治安事件,還要嚴重。再度調查,蒐集證據,聽取證詞,經過半個月的時間,查了個水落石出,於是在今日,當堂宣判。

長子爲謀家產,害死老父,罪在十惡,當堂判死,只待送交刑部、大理審覈,就可送抵東京問斬。

次子的罪行要輕一些,但也是殺人未遂,與同謀的幾人,流放西北,作爲主謀,還多了五十杖。

同時,對於引起張家劇變的財產,也有了歸屬,趙匡義也直接宣判,由三子繼承,但必須奉養嫡母以及養育兩個兄長的子女......

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83章 降將第9章 鳳翔戰況第365章 看衰第11章 請教第196章 橐駝兒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74章 厚葬之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5章 王樸走了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7章 恩賞問題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章 父母兄弟第76章 大才蒙塵第338章 爭執第455章 見聞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2章 大朝會第153章 削藩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459章 挫折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95章 大洗牌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98章 秋獵第70章 大禮第20章 屯務廢改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24章 目標大理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84章 教訓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75章 少林寺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64章 漢宮之內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5章 堂議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341章 向錢看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03章 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