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四件大事

bookmark

一直到入冬之前,大漢朝廷主要忙碌於四件大事。

其一,關於齊州水災的善後事宜,有一片處置周到、救濟及時的官員得到了封賞與提拔,同樣也有不少州縣官員,因之罷官免職,乃至下獄問罪。

黃河已經日益顯示出其威脅了,破壞力強大,每決口,總是給官民造成重大損失。這些年每聽到沿河州縣報上的大小水患水災,朝廷都不由緊張起來。官方統計,自大漢開國以來,在黃河中下游,發生的大小水災,就達三十六次,其中只有四年完全無事。

對於黃河水患,朝廷的重視程度也在日漸提高,甚至已經費了不少人物力,進行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而負責水務的大臣,前後更派出去不少,包括王樸、雍王劉承勳以及昌黎王慕容彥超。近幾年,慕容彥超更是帶着一批水務專家,四處巡視水文,籌謀治理方案。然而,總是治標不治本。

爲水患問題,朝廷也開了好幾次專項會議,併發明詔集思廣益,同樣也沒能議出個根治的辦法。

下面的官員倒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想法,說堵不如疏,當效仿大禹治水,開挖溝渠,變更河道,用以行洪泄洪。

這個思路聽起來也是不錯的,畢竟連大禹都擡出來了,然而卻遭到了包括魏仁溥在內的一干重臣的反對。

畢竟,黃河水道要是真那麼容易就變更,也不會成爲歷代王朝的一個痼疾。劉皇帝是有些心動的,覺得構思不錯,堵不如疏確實是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卻也不盲目。

因爲在劉皇帝的印象中,黃河改道,帶來的往往是一種災難,輕易不可爲。並且,這種事情,還是需要做詳細的調查,周密的準備,論證可行性之後,纔好施行,還要考慮人物力的投入。

在此之前,對黃河的治理,還是隻能老一套,清淤、固堤,再多植樹木。然而,南道河牀過高,堤岸也越築高,幾乎已是地上河,這也是最讓人感心驚肉跳的。哪怕清道,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實上,改道真的是個不錯的辦法,只是不能像北宋時期那樣不顧實際、看圖劃線,瞎改亂改......

不過,有一點,是開寶年來,朝廷在推動的,那就是對黃河水系的梳理上,河水北流,劉皇帝甚至有萌生過把“京杭運河”開鑿出來的想法。

黃河的治理,非一時之功,甚至非一世之功,可以想見,會貫穿劉皇帝的整個統治時期,乃至整個大漢帝國時代,還有得頭疼了。

除了水患這種長期擾人的事情之外,便是太子劉暘成婚了,這可是朝廷的大事,涉及到國本的事情,豈能不重大,政治意義尤其突出。

相較於當初皇長子劉煦成親,對太子婚禮的操辦,顯然要更加隆重,規格更不可相提並論,畢竟是儲君成親,迎娶太子妃。

婚禮都是在崇元殿上舉行的,內外公卿大臣一齊相賀,爲此還專門讓翰林、學士及文才們,寫了大量的詩詞文章,以作祝賀。

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地位上的差距,十分明顯,劉皇帝也完全體現了他對劉暘的重視。太子的地位,愈加穩固了。

首先皇帝看重,其次宮內有皇后,宮外有符家、慕容家,這種陪着,幾乎難以動搖。

另一方面,與太子結上親,也使得慕容家族在朝中因衛國公慕容延釗之死而滑落的地位,重新鞏固了。

婚後,劉暘仍舊以太子的身份呢聽政於廣政殿,但可以負責具體事務,一應軍政詔制的審覈工作,都由他主持,算是把門下的職能劃給他了。

與此同時,劉晞、劉昉這兩兄弟,也正式出任官職,劉晞到太僕寺任副職,劉昉到兵部,在南北用兵的後勤事務上打下手。

剩下兩件大事,無外乎南北用兵事宜,北邊大張旗鼓,南面則悄悄摸摸。

對定難軍,朝廷準備多年,此番意志更是堅決,定要一舉解決這個帝國內部的隱患,妨礙軍政統一的最後一顆絆腳石。

事實上,從李彝殷病故的消息傳開後,夏綏地區的氣氛就緊張起來了。或許是,苟延殘喘多年,鍛造了一根敏感的神經,李光睿當時就有所預感。一種朝廷迫害李彝殷,使先公含恨而終的說法在定難軍內部蔓延,逐漸轉變成爲一種復仇的聲音。

對於朝廷相召,進京扶棺治喪的詔令,李光睿自然不會乖乖地聽令,其父殷鑑在前,他可不會上當,權當沒聽過。

同時,李光睿也是真正意識到了,此番不同往常,從朝廷透出的風,就明顯不同尋常。當楊業遠赴西北時,李光睿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

一時間,夏綏地區陷入了多年未有的緊張,人來人往,陰謀算計,層出不窮。有些手段,或許俗套,但往往管用,在蠱惑人心之上,李光睿還真有幾分能耐,將定難軍上下,成功地凝聚到一起,打出的口號也很明確,保衛夏州祖地。

在楊業抵達延州,漢軍積極調動,直指夏州之時,定難軍同樣在努力調度,準備應對事宜。然而,兩方之間,強弱形勢,力量對比,可謂一目瞭然。

且如劉皇帝所預料的那般,大勢壓迫下,人人都心存疑慮,大漢這麼多年,從來都是戰無不勝,願意跟着李光睿對抗朝廷的人,當真不多。

哪怕是定難軍內部,團結是那些党項將領與土豪們的共識,但那只是爲了應付來自朝廷的壓力。然而當那種壓力化爲實質,變成軍事行動之時,幾乎所有人心中都要打個問號。

倘若同朝廷刀兵相見,結果或許難料,但甘州回鶻的下場,可是血淋淋的......

另一方面,朝廷這些年,對定難軍與黨項人的內部滲透太嚴重了,李光睿那些動作,從一開始,就是不斷地傳出來,最終匯聚到招討使行營,上呈東京。

同時,夏綏四州內部,也有大量的官員將吏,秘密同大漢官府取得聯繫,其中有漢人,也有党項人。

如果對定難軍內部,李光睿還能凝聚一部分人心,畢竟哪裡都不缺死硬份子,在諸党項部落的聯絡、尋求支持上,結果讓李光睿大失所望。

談及同大漢朝廷爲敵,大部分人都表示猶疑,而少部分人都明確表示拒絕。他們之中,不乏與大漢官方聯繫緊密,與漢民利益相關的人,還有人更在意後果。

與朝廷作對能有什麼好處?幾乎無法想象,能夠看到的,只有惡果。部民死亡,邑落毀滅,牛羊馬駝不復所有,所產食鹽換不得糧布......

當然,這些情況,都是在多年的滲透中,由大漢官方主導,傳遞給党項部族的信號。因此,當得不到廣大黨項部族支持的時候,定難軍也只是無根之萍。

到九月中旬的時候,李光睿便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而在赴任西北後,楊業除了將行營設在延州後,便再沒有大的動作。除了再度遣使到夏州,宣告朝廷詔書之外,就是整練調集來聽用的諸軍,同時準備輜重糧草,並不急於進兵。

此番行動,政治攻勢顯然在軍事行動之前,王祐事情做得很漂亮,使者四出,縱橫夏綏,在落實分化瓦解事務的效果上,更展示其靈活的手腕。

因此,到立冬以前,兵馬輜重都已經整備完畢的情況下,眼見李光睿左支右絀,日陷窘境,楊業終於自延州發兵了。

相較於北邊的大張旗鼓、磨刀霍霍,南征事務,則做得夠隱秘,他想要個突襲之效。潘美亟於南征,但真正請得詔令之後,卻一板一眼,不急不躁的,比之延州楊業還要穩重。

最終,樞密院從嶺南嶺北諸州調集了兩萬軍隊,加上徵召蠻兵以及借調的平塹軍,算上一定的隨軍民夫,總計調兵四萬衆,給潘美更足的底氣。

南北並舉,卻又同時引而不發,都在尋覓戰機。劉皇帝沒給他們定硬指標,也給了二將更多的發揮空間。

第483章 南巡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59章 不知死第273 王晏鎮洛第4章 西南事務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87章 秋後算賬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1章 幹強枝弱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84章 影響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364章 沉默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82章 瓦橋關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85章 賜宴第164章 監國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48章 接納迴歸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6章 軍中俊才第71章 兵臨壽春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313章 日常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31章 泰來樓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761章 新問題第1694章 鹽州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62章 兵事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41章 祭關公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16章 滿朝震動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98章 山道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052章 回京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95章 遼帝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69章 愛將第372章 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