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升遷

bookmark

一行官員,在通事舍人的引導下,魚貫而入萬歲殿,劉皇帝正襟危坐的身影也迅速落入眼簾,隨着整齊的參拜聲,殿中的寧靜也被打破。

“臣等參見陛下!”

“平身!”

一干人起身,而後分列兩班,畢恭畢敬地候在下邊,靜待皇帝訓話,有好幾人,都難以掩飾面上的複雜情緒,或緊張,或激動。

這一干官員,察其服色,品級並不高,最高也就六品。當然,年紀也有大有小,但大多都屬於青壯年。

看着這十餘名官員,劉承祐開口了,語調很是輕鬆:“都別站着了,坐!”

“謝陛下!”微撅着屁股的官員們,再度齊聲拜謝,彷彿排練好的一般。

內侍給衆人奉茶,劉承祐也淺淺地啜了一口後,再度看着衆人,緩緩道來:“在座諸卿,有的人見過朕,有的人沒有,但是,朕對你們可都知曉,你們每一個人的履歷,朕都親自查閱過!”

聞此言,有好幾名官員,都露出了驚喜的神色。

劉皇帝則繼續說着:“你們是吏部從全國精心挑選才俊之士,每個人都有安治一縣的成績,至少歷兩任,出仕年限最短的,也有五年了......”

說着,劉皇帝將目的道出:“朕將你們選拔入京,無他,是有重任相托!”

此言落,當頭的一人,頓時代表出言:“請陛下吩咐,臣等必不負所托!”

這是趙匡義了,有身份的,說起來話來,就是有底氣,聲音足。這幹人中,最年輕的就是他了。其他人反應雖然慢半拍,也都緊跟着表態。

嘴角揚起一抹笑容,劉皇帝道:“憑你們過去的政績,已經可以調任州部,承擔更重的責任。不過,朕選你們上來,是欲直接授以知州,以一州地民委之!”

這下,大部分人都露出喜悅的表情了,升官,沒有人不喜歡。在大漢的官僚體系中,從縣到州,是一名官員仕途的一道大坎,而如能從知縣、縣令直接到知州,則屬躍升了,跳過了中間的緩衝考覈期。

早年的時候,因爲人才匱乏,百廢待興,因陋就簡,有不少因爲政績出色,而得到越級提拔的。如今,卻是越來越少了,除非你政績、功勞過於出衆,抑或出身高,有後臺,有人提拔。

畢竟,劉皇帝統治天下,也快滿二十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是一代人的成長,也使得大漢各方面趨於成熟穩定,穩定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固化。

早年的時候,大漢政壇之上,有大量三十歲以下的州官,到如今,能在這個年紀就主政一州的,可謂鳳毛麟角了。並且,哪怕是縣官,年紀也越來越大。

大漢主要的取才渠道,還是科舉,但科舉也不是一中舉,就委實職了,觀政制度已然推行多年,所有人,都需要兩到三年的觀政考覈,而後授官。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刷掉一部分,而大漢也一千多縣,官職也就那麼多,等逢缺時,耽誤的時間就更多了。

再加上,如今的科考制度,也不是僅憑着讀過些四書五經就行的,一個實務,就需要足夠的閱歷與見識來彌補,很多人蔘與科考之前,都嘗試着在地方爲吏,有一定典事經驗後,再行入京。

這也就使得參與考試的士子,年紀越來越長。比如開寶三年的常舉,參考的一千多名士子中,最年輕的也有二十三歲了。

而像那種翩翩公子、少年高第、意氣風發、人生贏家的情況,已幾乎絕跡。劉皇帝意思,科舉選材,最終目的還是選官,而做官,是要能辦事,會辦事的,不是能讀書、會讀書就行了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此前爲武夫時代過去而欣喜的讀書人,慢慢地發現了,屬於文人的春天,並沒有到來。或者說,沒有徹底到來。

在大漢,讀書仍是出仕最公平的一條出路,但如果想僅僅憑藉讀書就贏得一切,那也是妄想。讀書人的地位在提高,這是事實,但僅靠做學問很難做到高官,也是事實。

官吏通常是連在一起的,但兩者之間區別,也是格外大的。以一縣爲例,只有知縣(縣令)、縣丞、縣尉、主簿是朝廷所授官職,其他所有吃俸祿的職位,全都屬於吏。

以往,願意爲吏的人,都是少數。而在如今的大漢,願意放下架子,從刀筆小吏做起的讀書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成功的科考,是條通途,然而,考試越來越難,考覈越來越嚴,競爭也越來越大。相較之下,從吏做起,任職的要求與標準低很多,哪怕上升艱難些,至少有希望,有方向。同時是一份生計工作,還有積累經驗繼續科舉的機會,大漢科舉在年齡上可沒有限制。

這些年,因爲表現出色,由吏升官者,大有人在。此事在殿中,就有兩人,是從微末小吏,一步步做到縣令的,雖然他們都花了至少十二年的時間。

“不過,你們也別高興得太早!”看着漸露喜色的這些縣官,劉皇帝微微一笑,輕飄飄地道:“一州之任,可遠重於一縣,此番所授,皆屬偏遠邊州,河西、黔中、廣西、安南,這些地方,情況複雜,漢夷雜處,非能臣幹吏難以治之,條件也遠比你們原先所任艱苦。”

這話一出,所有人臉上的喜色都慢慢消失了,很多偏遠地區,一州之地,當真不如中原一縣,有的更是遠遠不如。如果是這樣,那這官升的,可就真不知該喜該憂了。

底下,趙匡義面上倒是流露出一抹恍然,畢竟比旁人,多瞭解一些情況。

見衆人神色變化,劉皇帝還是慢條斯理的,甚至語氣中都帶着笑意,很溫和的態度:“此事,朕也不強求,如果吃不了那個苦,不情不願地去上任,朕也不放心以邊州相委。不願意的,朕也允許發還原職,不作計較......”

劉承祐話說得輕鬆,然而對於當下的這些縣官們而言,又哪裡有選擇的餘地。因爲,話是可以反着聽的。

世界上絕不缺貪圖安逸者,但能被吏部選拔上來的人,絕對不在其中,他們或有見識,或有經驗,並且有足夠的爲政能力。而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有向上的野心,如今皇帝指了一條路,再難再苦,都得走下去。

再者,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升官,仕途的一次大進步,品秩待遇都將得到提升。邊州或許艱難,卻也是容易出成績的地方,從乾祐初年開始,劉皇帝就專門下過一道詔書,朝廷對偏遠窮困州縣官員的升遷考覈,是有優待的,這是加分項。

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在於,這是由皇帝親自接見授官,叮嚀囑咐,天下那麼多小官小吏,有多少能有這樣的待遇?

這對於他們而言,實則也是一次機遇。今後在他們的履歷上,也會記錄上這一條,開寶五年春,帝召見於萬歲殿,同行十二縣官,皆授州職......

都不是蠢人,因此,這回不用趙匡義牽頭了,紛紛表示,不論何州,不懼艱苦,願爲朝廷牧守。尤其是那幾名出身普通,一步一步爬上來的人。

對此,劉皇帝也不意外,意態滿意,吏部的選人,還是很到位的。當然,不排除他這個皇帝的作用。

笑容不減,劉皇帝再度說了一句令人心潮起伏的話:“朕再贈爾等一句名言,宰相必起於州部!”

說這話時,劉皇帝還專門看了趙匡義一眼,趙二也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一向城府不錯的趙匡義,也難得地露出了一抹激動的神色。

很明顯,這是劉皇帝對他們的期望與勉勵,雖然,對於在座的人而言,或許需要他們再奮鬥二三十年,也很大概率不能實現,但嚮往一下還是可以的。

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40章 定論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45章 中秋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338章 爭執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54章 滅門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80章 開寶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15章 瀛州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88章 後續第179章 長教訓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33章 東京城內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76章 處置決議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62章 難得遲疑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85章 浮雕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61章 南北之爭第79章 “撫遠之戰”第492章 事發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384章 反響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40章 荒唐太子第270章 立場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418章 洗禮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351章 林邑國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97章 怪圈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465章 遼奸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52章 聯姻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78章 祭拜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127章 冬至宴3第149章 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