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兩京並重

“卿之意,朕已明瞭!”萬歲殿內,劉皇帝神情放鬆,衝敬坐於下的魏仁溥說道:“多謝指教,遷都之事,朕還需再做思量!”

聞言,魏仁溥起身,朝劉承祐一禮,道:“政事堂尚有公務,臣先行告退了!”

話已說盡,見劉皇帝並無留客之意,魏仁溥也主動請辭。

這兩日,爲鬧得紛紛揚揚的遷都之議,劉皇帝將朝中重臣都一一召來相談,魏仁溥是最後一個。

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發表自己的看法,關於遷都的利弊如何,魏仁溥一點未談,因爲這段時間朝廷上下各種觀點也都拿出來了。說到底,最終還得看劉皇帝的意願有多強烈。

魏仁溥只是告訴劉皇帝,遷都之事,事關重大,就目前而言,朝廷還沒有做好遷都的準備,不只是人心的問題,還有由官到民各方面的籌備,包括洛陽的城建問題。

同時,魏仁溥表示,沒有必要過於糾結都邑問題,並拿唐時的兩京並重給劉皇帝舉了一個例子。如今洛陽已是西京,只是因爲皇帝與朝廷久在開封,方使其淪爲陪襯。

皇帝如以開封形勝不利,那洛陽不妨照修,朝廷卻不必整個遷移過去,只需要效仿前朝,每年抽出一段時間,巡幸洛陽即可。如此,既可起到東西兩京並重的效果,也可安撫那些因爲遷都而心思浮動的人。並且往後,可以洛陽鎮壓關西,開封統御關東,實在兩全其美。

嗯,魏仁溥的見解,實則略顯油滑,這種考慮,劉皇帝當然也是想到過的。看起來,是個比較周全的辦法,也容易贏得共識。

但世上難有萬全之法,倘若兩京並重,那麼也意味着,朝廷要設兩套行政班子,這可不是一個留守府就能解決的,因之或許又將造成一個冗官的問題。同時,劉皇帝還有一層憂慮,會不會因此造成東西的一種對抗乃至分裂?

劉皇帝素來是個多思多慮的人,而這種習慣,有的時候也會變成胡思亂想。不過,通過與魏仁溥一番對話,他心頭的矛盾倒也釋去不少。確實,不必太過糾結。

“朕是許久,沒有如此猶猶豫豫的了!”打開兩隻因盤坐而發麻的腿,劉承祐自己按了按,嘆息一聲。

喦脫很有眼力勁,主動上前跪下,替他小心地按捏着。劉承祐問他:“你覺得,是洛陽好,還是開封好?”

聞問,喦脫小心地答道:“國家大事,小的不敢妄言!”

“又不是讓你來決定遷都與否,讓你說,你就說!”劉皇帝淡淡道。

“是!”皇帝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只是聽其語氣,喦脫也不敢繼續表現他的謙慎了,低頭道:“小的只是二十年前隨駕路過洛陽一次,對西京並不瞭解,如說哪城好,自然傾向於開封。小的只是,有些不明白,開封爲東京,洛陽爲西京,同屬大漢京師,這遷與不遷,有何區別?”

聞之,劉皇帝笑了:“你這見解,雖則片面,卻也有幾分道理。”

話是這麼說,但這裡面區別可大多了。

“小的不知軍國大事,只信口言之罷了!”喦脫陪着點諂媚的笑容:“在小的看來,官家乃是社稷之主,您在的地方,就是京師,就是天下的中心......”

聽他這麼一舔,劉皇帝倒也覺得,似乎真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當然,都邑之事,事關重大,關乎國運,涉及上下利益,哪裡是一拍腦袋就能輕易決定的。想得多些,不是壞事。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考慮,以及同大臣們的交換意見,劉皇帝的想法,也基本定了,兩京並重。

Wшw Tтka n co

事實上,哪怕真的明詔天下,大漢定都洛陽,開封就無用了嗎?絕對不是!因而,劉皇帝決定,在維持開封地位的同時,發展建設洛陽,至於他嘛,今後只能“辛苦點”,兩頭跑了。

關於遷都之事,朝廷中是沸沸揚揚,但是有一點似乎是所有的共識的,那就是大漢的都城,只有開封與洛陽這兩個選項。

西面,長安沉淪已久,可爲一方重鎮,卻早不堪爲帝都,屬於第一個想到,也第一個排除的。南面,也就一個金陵有“龍氣”,可爲王業之地,只是屬偏安的王業,再加上大漢以北統南,怎麼都不會舍北而就之。

至於北面,可供選擇的地方就多了,太原龍興之地,但半個多世紀,數代更迭,其元氣已喪;幽州有成爲大都的潛力,但太偏;稍微像樣點的,要屬大名府了,然有一說一,那還不如開封。

而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只有開封與洛陽了。開封有其客觀的有利條件,而洛陽,從東周時期起,便是天下的中心了,且歷代大一統帝國的都城,也無外乎這長安、洛陽這兩選,今長安衰頹,也只剩下洛陽了。

另一方面,固然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使得開封崛起,卻也不意味着,西部地區就不重要了,那仍舊是帝國的半壁江山,從河西到關隴再到川蜀,這都是大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交通關西,鎮撫西部的作用上,洛陽的優勢就更大了。並且,如今的川蜀,尤其是劍南道,乃是朝廷排於前列的財稅重地,關內也非真的就是一片斷壁殘垣,破敗之地,那裡每歲的出產仍舊很多,八百里秦川供養不起一個大一統的京師,作爲關西的經濟中心,也是綽綽有餘的。

至少經過前後二十年的發展,如今的關內,已然超過了晉中地區。只是民族問題,還是個痼疾,也正因如此,更不可忽視關內的重要性。那是連接河隴,維護大漢西北邊陲穩定的重要紐帶。

而在論及與天下八方的聯繫交通上,作爲中樞樞紐,起到居天下之中而彈壓四方作用的,也唯有洛陽這一地。

至於西遷洛陽,而造成的漕運上的壓力,劉皇帝可是知道明清兩代定都北京的,比壓力,還能大得過那兩朝?

“明日是二十三日了吧!”劉皇帝突然問喦脫。

聞問,喦脫看了劉皇帝一眼,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回官家,今日爲臘月二十四!”

“哦?”劉皇帝面上倒也沒什麼尷尬之色,他是好久不記月日了。

“這麼快,一年又要過去了啊!”感慨了一句,劉承祐對他吩咐着:“許久沒大朝,傳詔,明日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員,悉數上朝!”

“是!”

翌日,在崇元殿大朝會上,在處理幾件早已議定的事項後,劉皇帝正式宣佈了兩件大事。

其一,是來年出巡之事。

其二,便是改建西京之事,任務不出意外地,落在了灤國公慕容彥超以及西京留守柴榮身上。

遷都之事,就此擱議,然而,結果卻已定了,其後不久,劉皇帝便着魏仁溥及竇儀負責自東京諸部司之中,挑選一批官員,西赴洛陽,作爲留臺人員。

早年的時候,在洛陽也是有那麼一批官員的,只是被劉皇帝打爲冗員,悉數裁撤了,只保留西京留守府這一機構。如今,這也算是一種開倒車了。

但是不管如何,劉皇帝建設發展洛陽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朝中不乏聰明人,有一些在東京不如意的官員,開始走門路,求上進,欲赴西京任職。

而此後,在洛陽修別府,置產業的貴族公卿,也更多了。

洛陽,也不當只是一處卸職歸養的勳貴們的養老地。

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95章 遼帝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21章 道士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370章 劉鋹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85章 異心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714章 百姓苦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29章 向南!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2章 令人陶醉第76章 視察第38章 殿議第159章 亂情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67章 請辭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492章 事發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750章 《桃蘭賦》第1690章 拼圖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42章 殺肥第67章 宿州一線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04章 解決第118章 查抄第148章 教誨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809章 餞行第75章 恩威齊下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41章 納降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31章 送行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8章 請願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768章 崩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461章 癲狂?第178章 帥府籌謀